寻找身边的美丽 (高一)

发布时间:2016-3-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美丽不是什么?

美丽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一直未能获得圆满解答的问题。美丽的外延太多样了,一时有一时之美,一世有一世之美;有优美,有壮美;有永恒之美,有瞬间之美;有旁人指认为丑而于己独以为美的,有昨日可称为美而今日沦落为丑的。所以,我们只能指认“美丽不是什么”,却不能论证“美丽是什么”。

大多数人对“美丽”的最直观的理解,便是女子容貌。在这一点上,古人并不比今人深刻正经多少。各类正史野史中,因容颜美丽而获宠的不胜枚举,那些当了妃子皇后的,起初都是因容貌美丽而入宫。“后以美丽入宫,嬖幸专房,故长秋虚位,诸姬罕所进御。后始册为贵妃”;“及乐人赵元礼自山东来,有女美丽,善歌舞,王幸之,止于暐第,生废太子瑛”(沈昫《旧唐书》)。“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凡诸宫美人,可有七八十,与上同辇者十六人,员数恒使满,皆自然美丽,不使粉白黛黑”(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古代,不惟女子,即便是容貌出众的男子,也比他人格外讨喜些。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美男子。比如潘安在街上驾着车随便逛逛,也会有喜欢他的人送给他各种水果,即使不名一文,也照样满载而归;卫玠是古代美男里比较倒霉的一位,因为容貌太美,在街上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又因为体质太差,在密不透风的人墙里,终因缺氧窒息而死,“看杀卫玠”由此而来。此外,古时居然有凭借容貌出众而做官的男子。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里就记载过,“掌执御刀宿卫侍从皆以高荫子弟年少姿容美丽者补之”;“天宝以前,悉以仪容美丽者充选奉车都尉”。欧阳询等人所著的《艺文类聚》里记载了一个叫董贤的男子,因为白皙美丽,哀帝悦其仪貌,拜为黄门郞。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看来,一个仅仅以容貌为美的社会,是会出问题的。不是因美貌而亡身,就是因美貌而误国。

后来,古代对人才的提拔,终于开始以文章词藻的美丽而不是容貌为标准。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记载:“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然则所得者,不过学问精通、文章美丽之士耳。”应该来说,这是对“美丽”理解的一大进步。然而,文章词藻也不是评价真美的最高标准。“相由心生”之说已然有误,“文如其人”也不尽谨严。当然,也有文章与人品皆为上乘的,《旧五代史》就说到了一个名叫郑珏的人:“珏文章美丽,旨趣雍容,自策名登朝,张全义皆有力焉。”不过,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文人无德”的例子:前面提到的美男潘安,他曾经写了一篇《闲居赋》,道尽了自己不肯为官作宰的高洁之志,然而有一天,当他闲居在家时,忽闻窗外官车经过,却立即出门,对着车马经过时扬起的尘埃拜了几拜,丑态百出,令人作呕。后人曾作诗以示嘲讽:“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美丽的容貌确实让人赏心悦目,美丽的文辞也确实让人心向往之。然而,惊为天人的容貌和才华洋溢的辞章下,如若居住着一个“望尘而拜”的灵魂,却是着实令人失望的。

美丽何处寻?

都说世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亦即是说,如若善于发现,则无时不美,无事不美。然而,即使美丽在身边,也必须有所附丽,才能寻之有方。此外,这里谈的并非“发现”,而是“寻找”。发现是一种结果,寻找是一种过程。之所以需要“寻找”,是因为直接的“发现”是困难的,是因为表面上,美丽似乎是不存在的。而在寻找美丽的过程中,也许要淘尽种种“不美丽”的黄沙,才能得到“美丽”的黄金。

谈到这里,突然想起了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青鸟》。作品讲述了两个伐木工人的孩子和他们的小猫小狗去寻找能带给人幸福的青鸟的故事。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因人类乱砍滥伐而将怒火发泄到他们身上的“复仇森林”、用美食华服诱惑他们放弃寻找的“幸福女神”、弥漫着各种病毒的“恐怖夜晚”、充斥着各种战争的“未来世界”。当他们好不容易找到青鸟时,却因为太兴奋,不小心让它飞走了。然而,就在他们带着混身疲惫和满心沮丧回到家时,却发现自家那只原本打算送给邻居独眼老太婆孙女的小鸟已经变成了象征着幸福的青鸟。

这个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在这个充斥着愤怒、诱惑和各种天灾人祸的世间,只要你心怀悲悯、勇敢追寻,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

也许,梅特林克生存的世界,有太多愤怒、太多仇恨、太多诱惑、太多恐怖、太多不幸福,所以他要带着我们寻找幸福。也许,当今世界,也有太多欲望、太多不满、太多浮躁、太多误解、太多不美丽,所以我们要寻找美丽。

清人张潮曾经在他的《幽梦影》里说:“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朋友。”也许,张潮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美丽人生的样本。当你的周遭有太多不美丽的时候,也许,你可以深入到你的内心。在精神的家园里,寻找安顿心灵的场所。

当然,寻找美丽的处所之一,便是书籍。

关于读书的好处,古人早有体会。拗相公王安石曾说:“开篇喜自得,一读疗沉疴”,这是说读书有治病的功效。黄山谷亦云:“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便是说读书有提升品味甚至美容的奇功了--当然,此乃戏谑之语。不过,读书确实能让人从浮躁走向静默。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以及所提倡的“全民读书日”,本来初衷是好的,然而细细想来,终究不是滋味。所谓“好读书不以忙闲作辍”,读书应是人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本是无需“提倡”的。而“全民读书日”的存在,却是以另一种方式提醒了我们“全民不读书”的事实。一件事情,如果你真的热爱它,其实,不是你去选择接近它,而是,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召唤力,让你即使渐行渐远,也终会被吸附到它那里。张潮甚至将各类书籍适合阅读的时间和方式作了分类:“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更有趣的,是文人雅士在读到这段话之后的“跟贴”:“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所不宜。”在浮华世间,能有书籍为伴,甚至以书会友,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就仿佛一个在荒野中的人看到了篝火,一艘在大海中的船看到了彼岸。我们的心灵,也终将会因为这种永恒的存在,而日久弥新。

书法,是书籍之外的另一种美丽。古人写字使用毛笔,不但研究出各种笔划法度(如悬针、垂露等等),即便是一张辞呈或是一纸休书,也要文房四宝伺候着,拉开架势周旋一番,待其干透、封好,半日已过。古人的时间确实充裕。而忙碌的现代人已经不常将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了,它退化(或进化?)成一种难得的艺术品的制造媒介。时至今日,就连已将“法度”减而又减的钢笔,也已经快要退出市场。每一支钢笔都有它自己书写的纹路,一旦越界,便要么“罢工”,要么“折寿”。想一想,它倒真有些古代节士之遗风。然而,就因为钢笔尚有“法度”,用之欲使顺手,则必须“磨合”。可是,越来越忙碌的现代人,哪里还有时间与一支钢笔好好相处?

终于明了,古人写字为何要在此前研墨,焚香,折腾多时。其实“写字”这个动作对于古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内心澄澈的象征。想起“研墨如病夫”的要诀,原来就是要在这缓慢的过程中沉淀心情,斟酌思绪,然后方可得有神之笔。写字,是为了写心。都是急不得的。

 

王丽丽

[寻找身边的美丽 (高一)]相关文章:

1.情感美文:寻找

2.寻找春天的优美句子

3.我们身边的线条课件

4.寻找春天的周记

5.寻找这个冬天的美

6.寻找春天教案活动设计

7.

8.我身边的教育教学故事

9.感悟身边的随笔

10.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