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发布时间:2016-9-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 

感受、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

   大家喜欢唱歌吗?刚才这首歌大家会唱吗?它是台湾已故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根据柳永的词《雨霖铃》谱成的歌曲。古人写词本就是配乐歌唱的。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柳永的《望海潮》,柳永在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画卷,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然而,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的作品是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雨霖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词牌  

    《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三、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找出这首词的词眼:“伤离别”

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在诗人的笔下却化作了美丽的诗篇。

学生自由回答:曾经学过的或是知道的抒写离别的名句

教师补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3.小结: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哀婉、悲伤、凄清

4.请2~3位学生朗读这首词。

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5.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 

6. 学生齐读。

五、赏析:

1. 把握主旨

根据词的上阕归纳要点(用原词回答)

(1)离别的时令:寒蝉凄切

(2)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对长亭晚

(3)离别的天气:骤雨初歇

(4)离别的心情: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离别的去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归纳: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分析下阙抒写的别后的痛苦

四重痛苦:1、无限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无家可归: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无心赏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4、无人倾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1)分别找出上下阙中的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词语。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情与景是怎样的关系?

(3)归纳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3.名句赏析:

问:这首词中,你觉得哪一句或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

教师点评。

补充: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有人盛赞此句是千古名句: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残月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4. 学生再次齐读,感受词人的离愁别绪。

六、课堂小结 :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拓展练习,巩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八、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 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九、板书设计

见课件

十、教学反思

对于这堂课我总结了一点点心得:

    1.学好一首词,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在“读”中将“词”的感情变化把握住。

2.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品析情与景的关系和欣赏名句上,然而,在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老师的分析较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学生思维可能会被限制,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掌握里面的全部内容。在欣赏名句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陈丽萍

[《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3.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4.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5.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6.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7.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8.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9.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10.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