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节鉴赏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发布时间:2016-1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体系建构

一轮回顾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小说情节组成部分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情节往往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着眼于“情节”要素鉴赏小说,应注意什么?

首先是,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其次是,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再者是,见微知著,应从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明确题型

2.考查类型

(1)概括小说情节

 常见设问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情节作用

 这一类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设问方式:

 ①文中写的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③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做简要分析。

2、查缺找漏

常见错误

(1) 没有沿着“线索”来进行梳理概括;

(2) 有的地方说得比较含糊;

(3) 表述上也不够简练;

(4) 缺乏必要的解释,没有联系文体的内容。

3.方法对接:

解题技巧对接

(1)对上下文情节作用⑥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收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到祥林嫂初来到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如《祝福》一文中祥林嫂“捐门槛”这一情节,就刻画了祥林嫂既迷信愚昧而又对前景充满希望的形象。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4).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如“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等。

  紧抓内在关联,“四步走”做好情节作用分析题

     分析情节的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的综合分析。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因果链)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对着一类题目,应做好以下步骤:

第一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作概括。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梳理情节脉络,每一阶级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第二步:细读所给文字,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决不可粗略读之。

     第三步:分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四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

     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起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

     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答题模版:

1 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

2 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 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4、强化突破(精选10题,强化训练)

A、2014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得仔细认真,此题就不难作答:第一段,明显看出她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这么答来,即可获得满分了。

【评点】立足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是常规题目,这在平时也是常练的,很切合中学生的实际。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

【评点】此题是有些难度的。一是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答得全一点,可能还会答到“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些困难的,毕竟许多考生没读过这部小说。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解析】认真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

【评点】内心活动,只要找准所问之处,此问不难。难处在于“意义”的回答上,很多考生估计会答到俄国社会的层面上来,这样算不算正确呢?从行文上看,安娜一步步地绝望下去,而且从整部小说来看,安娜在追求爱情上撞得头破血流,为情而不得而卧轨,不是必然吗,怎地是偶然?“增强悲剧意味”这一点考生是不难答到的。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亦是处在文尾。

【评点】此句不管如何地看,总觉得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安娜经历了苦难、悲哀,看到了社会的虚伪、罪恶。“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她看得更透彻了、更清楚了。“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她被轧死了。似乎不带有安娜的心理活动。

【总评】此文是节选小说第七部的最后一章,选得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心理描写上,而且题目的命制,都围绕着安娜的心理活动。但是有这么几点值得商榷:一是设置的答案是否合理?二是文章的选择是否合乎中学生的阅读实际,不能因为习总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就注重俄罗斯的文学吧,虽然这些文学都是经典?

让中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学,这种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先考虑他们对自己的文学是否了解,又了解了多少呢?而且,阅读过这部小说的考生,一定占些优势吧!

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多读一点书,比登天还难,而且他们的生活时间全部被学校瓜分了!有的教师一见他们拿起小说来读就没收……这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

B、2014全国新课标卷1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古 渡 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 ‘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 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每答出一点给2分。

(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4)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李健

[小说情节鉴赏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相关文章:

1.高考生假期复习指导计划

2.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5.高考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6.木兰诗的主要情节

7.概括木兰诗的情节

8.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9. 高考小说阅读理解

10.高三高考动员演讲稿

 1、体系建构

一轮回顾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小说情节组成部分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情节往往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着眼于“情节”要素鉴赏小说,应注意什么?

首先是,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其次是,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再者是,见微知著,应从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明确题型

2.考查类型

(1)概括小说情节

 常见设问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情节作用

 这一类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设问方式:

 ①文中写的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③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做简要分析。

2、查缺找漏

常见错误

(1) 没有沿着“线索”来进行梳理概括;

(2) 有的地方说得比较含糊;

(3) 表述上也不够简练;

(4) 缺乏必要的解释,没有联系文体的内容。

3.方法对接:

解题技巧对接

(1)对上下文情节作用⑥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收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到祥林嫂初来到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如《祝福》一文中祥林嫂“捐门槛”这一情节,就刻画了祥林嫂既迷信愚昧而又对前景充满希望的形象。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4).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如“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等。

  紧抓内在关联,“四步走”做好情节作用分析题

     分析情节的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的综合分析。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因果链)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对着一类题目,应做好以下步骤:

第一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作概括。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梳理情节脉络,每一阶级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第二步:细读所给文字,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决不可粗略读之。

     第三步:分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四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

     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起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

     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答题模版:

1 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

2 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 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4、强化突破(精选10题,强化训练)

A、2014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得仔细认真,此题就不难作答:第一段,明显看出她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这么答来,即可获得满分了。

【评点】立足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是常规题目,这在平时也是常练的,很切合中学生的实际。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

【评点】此题是有些难度的。一是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答得全一点,可能还会答到“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些困难的,毕竟许多考生没读过这部小说。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解析】认真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

【评点】内心活动,只要找准所问之处,此问不难。难处在于“意义”的回答上,很多考生估计会答到俄国社会的层面上来,这样算不算正确呢?从行文上看,安娜一步步地绝望下去,而且从整部小说来看,安娜在追求爱情上撞得头破血流,为情而不得而卧轨,不是必然吗,怎地是偶然?“增强悲剧意味”这一点考生是不难答到的。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亦是处在文尾。

【评点】此句不管如何地看,总觉得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安娜经历了苦难、悲哀,看到了社会的虚伪、罪恶。“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她看得更透彻了、更清楚了。“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她被轧死了。似乎不带有安娜的心理活动。

【总评】此文是节选小说第七部的最后一章,选得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心理描写上,而且题目的命制,都围绕着安娜的心理活动。但是有这么几点值得商榷:一是设置的答案是否合理?二是文章的选择是否合乎中学生的阅读实际,不能因为习总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就注重俄罗斯的文学吧,虽然这些文学都是经典?

让中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学,这种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先考虑他们对自己的文学是否了解,又了解了多少呢?而且,阅读过这部小说的考生,一定占些优势吧!

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多读一点书,比登天还难,而且他们的生活时间全部被学校瓜分了!有的教师一见他们拿起小说来读就没收……这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

B、2014全国新课标卷1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古 渡 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 ‘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 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每答出一点给2分。

(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4)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李健

[小说情节鉴赏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相关文章:

1.高考生假期复习指导计划

2.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5.高考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6.木兰诗的主要情节

7.概括木兰诗的情节

8.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9. 高考小说阅读理解

10.高三高考动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