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三联学校 胡海云
【内容摘要】时代的发展进步需要“因材施教”,呼唤着“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人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理应走出困境,寻求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关键词】因材施教 困惑 策略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不同的人,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也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他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所以,教师的教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创设各种适合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传统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良的学生。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基础和智能为前提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现代内涵包括: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 3.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4.因性格施教,5、“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诸如此类有关“因材施教”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冠冕堂皇,无可挑剔。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困惑”。
困惑一:班额超大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美国管理学会对100家大公司的调查中,向总裁汇报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人数从1人到24人不等,平均是9人,而在41家小公司中,25个总裁有7个以上的下属。一般来讲以不超过8人为好。这一调查结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有效关注到的人数是极其有限的。在20世纪,人们普遍认为上级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为6--9人,最多不超过10人,这与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结果大体一致。孔子是成功实施“因材施教”的典范,可他教的都是私塾,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小班”,如果给孔子换成现在的30人以上,甚至70人、80人的超级大班,他还能成功实施“因材施教”吗?
困惑二: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心有余力不逮。
先说教师。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工作那么多,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学习和心得、论文的写作,招生,家访,处理偶发事件,一件件,一桩桩,已累得够呛,婚姻大事、一家老小都无法顾及,哪还有“因材施教”的余力。
再说学生。现在的学生学习科目繁多,学习任务很重,学习压力很大,学习时间很长,即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各方面都表现优秀,面对着各科教师“拔尖教育”的“因材施教”也很难应对,就更遑论个别学科不理想的“跛脚生”和各科都不理想的“学困生”,即使有分身之术也应对不了各科老师一哄而上“扬长补短” 的“因材施教”。
困惑三:面对单一的评价压力不敢实施“因材施教”。
现在的社会和家长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标准仍然是学生成绩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学校也只能以此来引导学校工作和评价学校老师。老师们只能望“因材施教”而兴叹,即使发现了某个学生的特长不在读书而在其它,也只能扼杀他发展特长的机会逼他读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种种“困惑”,许多老师放弃了“因材施教”的追求,丧失了“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的信念,为自己的陈旧观念和方法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这比现实“困惑”更可怕!时代的发展进步需要“因材施教”,呼唤着“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人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理应走出困境,寻求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策略一:不求“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但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机会”。
面对现实,“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虽然有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机会”。例如: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就把他调到远离门窗的位置;有的学生近视,就把他调到靠近讲台的位置;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就让他做班干部;有的学生表现欲强,就给他创造表现的机会。
有的学生反应快,有的学生反应慢;有的学生强于表达,有的学生羞于表达;有的学生一讲就懂,有的学生讲几遍才懂。我们在课堂答问环节,就让反应快的、强于表达的、一讲就懂的学生最先回答,让其他学生多一些理解的时间,多一次听的机会,多一份懂的希望,最后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复述,让他们在同学们的反复回答中理解,在自己的复述中提高,在如此的答问环节中不敢走神,用心听讲。
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心理很脆弱,就通过旁敲侧击的教育方式;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就通过直接的教育方式,让其明白事理;有的学生受到打击后,容易消沉,就要对其不断鼓励,给他以动力。
凡此种种,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鞭策的话语,都是“因材施教”的表现。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面对现实,不求“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但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机会”,就可以把“因材施教”请下神坛,请进课堂。
策略二: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学科各学段教学目标。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特点既具个性,又具共性。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所表现的共性编写的。就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来说,新课程标准的设置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因此,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学科各学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不能降低到基础知识的底线以下,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包括后进生都能学有所获。只有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底线,才能促进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效果。
策略三:教师无论是班主任与否,都要熟稔教育和教学两方面的“因材施教”。
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相互剥离,班主任专司教育职责,科任老师专司教学职责。我认为这是误导学校工作。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脱离教学的教育,就会少了一种载体,显得空泛;脱离教育的教学,就会少了一些精神,显得无力。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可见,教育、教学两种手段是不可剥离的,教师无论是班主任与否,都要熟稔教育和教学两方面的“因材施教”。
策略四:让学生在动力和压力的支配下主动学习。
如果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无论如何“因材施教”,都是对牛弹琴而已。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最直接的方法是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学生有兴致了,自然就会主动学习了。问题是,很多教师不具备这种功力。
如果教师给不了学习的动力,就要巧妙施加适当的压力。何为“压力适当”?让学生感受得到,不反感,能接受,产生一种不学习不行的压力,即为“压力适当”。 所谓“巧妙施加”,即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偏。其一,老师要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其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其行为表现实际上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其三,鼓励和强制同样都是使其“乐知”的法宝,有的人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这类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是需要管理和监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识的殿堂,终究会有尝到知识的美味那天,待那时自然就是“乐知者”了。其四,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
为了把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有效传导给学生,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的学习组织建设,实施三级管理。即根据班上学生的人数和学生的学习、性格、人际关系等情况把学生分成5至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至10人,组内确立一名组长,也可以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是相互辅导,知识过关。这样形成教师管组长,组长管组员的三级体制,既有效,又科学。为了组长能够大胆、公正、不徇私舞弊地开展工作,教师要善于指导和监督。
策略五:学校要善于搭建“因材施教”的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要满足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要适应广大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除了正常必修课,必须设立选修课,如语数英理化的基础班、发展班、拔尖班,艺术类的书画班、手工班、歌舞班、演奏班,体育类的球类班、田径班,种植类和养殖类的农技班……
搭建了平台,还要确保平台的正常运作,学校就要为此留足时间,保证经费,指派教师。有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教学生,例如歌舞班,能者为师。
为了留足选修课的时间,学校有必要明确规定,必修课不能挪用、占用必修课以外的时间,这样还可以倒逼教师去提高必修课的教学效率,一举两得。
策略六: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
不破除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的单一的评价标准,学校和老师是放不开手脚“因材施教”的。要改变家长陈旧的思想观念,不能等着家长的觉醒,学校和老师要主动出击,利用家长会和平时的沟通、交流机会,搜集生动的案例,让家长明白: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成绩优异。黄泥巴打造不出金子,铝矿石打磨不出美玉。孩子的天性强在哪个方面,我们就从哪个方面去培养。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优势特长。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根据孩子的天性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未来。
虽然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观念,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消除“困惑”,但是铁杵可磨针,滴水可穿石,只要我们信心百倍,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因材施教”的枷锁就可打破,“因材施教”的春天就会到来。
胡海云
[浅议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困惑与策略]相关文章:
2.因材施教造句
6.糊涂人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