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课件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出师表课件,欢迎大家浏览。

出师表课件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背景、作者、表及题解

  2、熟读课文, 积累生字词,熟悉课文大意

  3、学习1、2两段:翻译并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分析

  重难点:

  1、重点:熟读课文,识记文学常识

  2、难点: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出师表》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边读边说)

  一读一说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学生独立完成《语文助学》175页“预习积累”1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富有感情。

  一说:检查预习:要求一名学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学生独立完成《语文助学》175页“预习积累”2;第二名学生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第三名学生简介诸葛亮 。

  二读二说课文: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2)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3)追忆往事

  第三部分(4)分清责任

  三读三说课文:学习1、2两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

  2、提问四人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完成《语文助学》176页“感知探究”1------2题

  (1)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

  (2)作者提出哪几条建议?最重要的是哪条?为什么?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4、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三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5、老师总结:略

  三、当堂检测(测)

  1、背诵1-2段,并默写

  2、完成《语文助学》176页----------177页“学习测评”: 1------4

  四 课外作业:.预习翻译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并背诵课文3-4段

  2、理解本文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积累文言词汇------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

  2、难点:理解本文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边读边说)

  一读一说课文

  1、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临终时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3、4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个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二读二说课文

  1、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2、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三读三说课文

  1、理解本文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 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3段在叙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2、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二、积累文言词汇------分析“以”的用法

  学生找本文的“以”字,并说出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当堂检测(测)

  1、背诵3-4段,并默写

  2、完成《语文助学》176页- “感知探究”:3--------8题3

  3、完成《语文助学》177页的对比阅读5---------7题

  《出师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24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习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文章的重点段落;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D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组全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出师表课件2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比如三条政治建议的内容及提建议的目的等。

  2、从语言入手体味文章的用意及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 背景资料介绍。(后文附)

  二、 内容梳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建议)为什么?

  2、三条建议中最主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3、除了建议,还写了什么?

  (以上内容见资料纸归纳)

  三、 语言(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少数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我们刚刚梳理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语言的品析探究文章的含义。

  1、同学们,作者在提建议时,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字眼: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如:诚宜开张圣听

  不宜妄自菲薄

  不宜偏私

  愚以为宫中之事 不放心

  愚以为营中之事 谆谆教导

  愿陛下——-- 殷殷期盼

  愿陛下--------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2、老师觉得作者提建议时有些语言有点罗嗦,想去掉变换一下,大家看可以吗?比如去掉“侍中侍郎郭攸之非议董允等,将军向宠,等”的段落,改为“宫中府中,贤臣志士,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可以吗?

  ——归纳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亲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开头一二句,体会心情。焦虑——担忧——提建议——6、7——归纳责任

  如果不写6、7两段,文章会很顺,作者为什么要写?探究。

  提示:这两段写了什么?(归纳)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这些事都跟谁有关?写它目的何在?(想想:如果一个身份非常高的人三次拜访你,你是何心情?如果这个人任命你做他的宰相,你会怎样?如果这个人死的时候连国家都托付给你?你会怎么做?把他的事当做我自己的事。而先帝心心念念的事就是收复汉室,所以下文表决心,内容很顺。意思是告诉刘禅我这是要报答先帝,完成先帝遗愿)

  那么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放到建议后面?

  提示:如果你跟前有个人老给你提建议,说你应该怎样应该怎样,你会怎样?(烦)

  而刘禅烦了会怎样?(丞相啊,既然您那么不放心我,您就别出师伐魏了--------)

  所以,诸葛亮写此文真是煞费苦心。

  后来文天祥,陆游每每读到表文,总是潸然落泪。读他们的评语。(资料)

  另外,写这两段使得文章顿起波澜,文似看似不喜平 文势起伏

  归纳全文:

  字字有情,句句有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其实文章还有一个词,它不是动词也不是形容词,它是一个指人的名词,你知道是谁吗?为什么处处提到他?(以先帝为榜样,要刘禅学习)

  四、同学们很想知道,刘禅听话了没?没有。诸葛亮去世20多年后,蜀国就灭亡了。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灭亡最早。诸葛亮此次出师成功了没?没有。此后,他又五出祁山,均未成功。公元234年,积劳成疾,五丈原病逝。对于诸葛亮的死,后人颇多感慨悲叹,写了好多文章纪念他。其中尤以杜甫的《蜀相》为人所称道。(资料)后人尚且如此悲痛,当时的蜀人及追随丞相的将士们又是何等的痛心,《哭诸葛》诸葛亮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蜀汉政权,刘家父子,自己有没有给自己留下点什么?《诸葛遗言》这样的遗言,让我们想起什么?质本洁来还洁去,要留清白在人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中这样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的,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成成败败转头即空。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光。你知道是什么吗?精神。诸葛亮的知恩图报,尽忠尽职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尤其今天,世风日下,竞争激烈,如果你能拥有这两种精神,那么一定会为你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的。

  附:诸葛遗言:

  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

  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

  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

  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

  以负陛下也

  附:背景资料:

  从公元207年诸葛亮初出茅庐说起。207年,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在刘备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推心置腹,坦诚的向刘备倾诉了天下大计,并且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他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先占领荆州、益州,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然后联吴抗曹。并且给刘备提供了两条抗曹的路线:一条从荆州出兵进攻宛、洛,一条从益州出兵进攻秦川,形成钳形攻势,最终收复中原,兴复汉室,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从中看出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才华)

  既出茅庐,他便忠心辅佐刘备,刘备按照诸葛亮的策略,占领了荆、益二州,与东吴孙权达成了同盟,联吴抗曹。但是,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吴蜀联盟破裂。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所以,益州实际上三面受敌,很疲弊,局势很危急。

  公元221年刘备登帝后,不听诸葛亮劝说,不顾联吴抗曹的方针,兴75万大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刘关张曾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生死之交)关羽死后,他不惜倾一国之兵来报兄弟之仇,这件事做得很冲动,吴蜀联盟一旦破裂,曹操可能乘虚而入,对于吴蜀两国来说,局势都极为不利,都是危在旦夕。但他不顾诸葛亮的再三劝说,一意孤行,一心要为兄弟报仇。结果公元222年,在猇亭之战中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退守白帝城。223年,刘备病逝。刘备临终之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白帝城托孤)关于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这样记载:“章武三年(223)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接受这个遗命之后,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为什么?益州那样疲敝,三面受敌。刘禅暗弱昏庸,亲信宦官,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就很担心蜀汉政权在刘禅这里灭亡。那样,就是它的罪过。那么,怎样才能巩固蜀汉政权呢?执政后的第一件事,和东吴重新修好,恢复同盟关系。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国绝交,便于全力对付曹操。孙权也是一个明智之君,他明白吴蜀可谓唇齿关系,唇亡齿寒,于是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第二件事,公元225年,他亲自率兵平定南方叛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解除了后顾之忧。第三件事,加强内政建设,赏罚严明,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从公元223——227年,诸葛亮用了5年的时间为伐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公元227年,曹丕身死,司马懿被贬,(司马懿是魏国深谋远虑的大将,诸葛亮平生所惧者惟司马懿一人也)诸葛亮认为伐魏时机成熟,于是力排众议,向后主陈词主张伐魏。伐魏之前,他写了这篇名传千古的《出师表》,以上是《出师表》的背景。

出师表课件3

  一.说教材

  《出师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该单元大部分课文皆选自历史著作。通过文章的学习,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了解古人的的智慧、勇气、情操,并受到感染和激励。《出师表》的作者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文中表达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贞,叙述诸葛亮的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对语文知识已经有了长时间的积累,但是表是一个新的文体,与之前学过的完全不同。诸葛亮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很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他们也存在文言文理解困难,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在上课环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了解奏表的特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疏通理解文句,学生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体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体会不同时代背景的忠诚,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读通读懂课文。

  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

  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以上这些方法结合传统的讲授法,相辅相成。

  (二)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学法: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小组交流讨论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故事或多或少学生都会知道一些,由此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表明报国之心,或呈攻城掠地之策。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初读感知

  读课文,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对于不懂的可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通过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三)细读赏析

  师生共读课文,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难点、重点。

  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速度、语调、情感。之后对于文中难懂的词语、句子进行讲解。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此外在读的过程中以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再读深化

  反复朗读,自主理解,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特色。感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远见卓识。

  (五)小结拓展

  总结归纳文章大意,以及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六)布置作业

  交流学习的收获、感受,写一篇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