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件

《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为自己的居室写的铭文。陋室,室名,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几篇精彩的陋室铭课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陋室铭课件1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 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准备

  1、朗读课文。

  2、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

  教学时间:3课时

  设计思路

  “铭”是一种文体,《陋室铭》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一致的理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是君子对待自我的要求,是一种可贵的高尚而超俗的品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君子在物质贫瘠条件下追求的精神富足。这不仅是刘禹锡的追求,也是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追求。

  先在同学互助和教师虎的指点下疏通文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主人高尚的道德、陋室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主人与客人共同营造的人文环境)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和胸襟。然后再从文章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及布局谋篇上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铭”这种文体导入。)同学们可能、看过有的古代铜器上刻有一些文字,谁想过这些文字是用来干什么的,又为什么刻在器物上呢?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器物的一种装饰,是因为自己喜欢这段文字才刻上去的。)

  教师介绍(如条件允许可用图片来介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铭”成为一种文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陋室铭》就是其中的一篇。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的背景。

  二、全体同学齐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斯是陋室(这) 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 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形(身体)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想像陋室周围的环境。

  4、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要点提示:

  1、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写陋室主人优雅的情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学生自由想像,这里既不是门庭若市,也并非人迹罕至。人与自然有着心灵的默契,草木生长,绿意葱葱。

  4、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效的人更有渊博的学问。他们的谈话内容可请同学结合已学习和了解的诗句想像。分组合作一个情景对话。想像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在各干什么,说了些什么等。作者的志向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他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与乐观。

  四、再读课文,思考。

  1、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要点提示:

  1、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伸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

  2、文章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3、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板书设计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雅雅致淡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法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爱莲说阅读训练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先用学生自读求疑的方法,结合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基本意思。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学习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学习课文中“之”的用法。然后,按照在众花中选择莲、莲的形态、莲具有的品质到作者的品质这一思路理解课文。课文先是通过莲和牡丹、菊的对比引出了莲花的特性“水陆草木之花”,“予儿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用莲形态的各方面,并逐步把莲的品质和君子的品质结合。理解莲的特点和品质也就是理解古代文人心目中君子的品质和节操。然后结合《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疏理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 蕃 独 予 濯 清涟 妖 蔓 益 净 植 亵玩 隐逸 鲜 宜乎

  阅读书下注释,在老师适量的讲解下,逐句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之”的用法。

  教师以“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两句为例进行讲解,讨论解决课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以及课后练习。

  二、问题思考与讨论。 文言文精细复习--爱莲说

  1、作者是在哪些花中选择了莲的?那些花各有什么特点和品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莲有哪些优点和习性?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3、作者喜欢莲表明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举一些事例谈谈君子的品行和风度。

  要点提示:

  1、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做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了一个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做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

  “香远益清”: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远越清香扑鼻。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

  这七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志洁行谦,美名传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爱莲说详细知识点

  5、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对对君子的表述变为自己的,并体会其中的好处和趣味。

  三、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志向分别寄托在某种东西上,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好处是什么?

  介绍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看谁译得好(接得快,译得准)。

陋室铭课件2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课件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为学生学习有关爱国情感的文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 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讲本科的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二、说学情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开始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处于抽象思维阶段,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孩子还没到过北京, 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因而对课文中展现出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很难理解,尤其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这些都讲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法确定如下:

  <1>朗读体会法即在朗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句段,感受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2>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对教法的分析,下

  面我开始分析学法.新课程改革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本课中,我讲本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相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并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的分析,接下来我会从导入、新授、小结、布置作业这四环节阐述我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温故才能知新.因此在本堂课的开始,我会采用温故导入法,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再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相互展示手机有关北京的美丽风光图片并交流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授

  以上的的情境导入已经激起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因此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做的:

  1、精读课文,突破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在这个步骤中,我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读议结合,突破重难点

  首先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熟悉或者喜欢的词语,再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接着我会把我搜集的北京图片贴在黑

  板上,然后出示我喜欢的词语卡片,要求学生认读,最后小组充分讨论后,请学生看图贴词语,图文结合,积累词语,突破难点。

  (2)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通过提问“如果你有机会北京,你希望自己去北京的什么地方看看呢?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2、品读课文,激发情感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并开展给北京风光片配音的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揣摩重点词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我会引导学生找到“庄严,矗立“等词语,体会北京天安门的庄重严肃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耸,从而更好的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北京的独特风光,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2)探究重点句段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

  <三>小结

  新授内容结束以后,我会请学生对本堂课进行小结,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且能够检测出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一堂好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在本堂课结束以后,我会结合课后习题,我会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反映北京新变化的资料,并交流感受,从而借此文本联系生活实际。

  六、板书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我讲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形象直观地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