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芒种,麦穗渐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芒种的优美【篇一】
每年的芒种节,都是农事最繁忙的季节,即所谓“芒种忙,乱打场”。这个时节,正是新麦登场,石磙在麦场上被老牛拉着“吱扭吱扭”滚动,轧着小麦的时候。生命中经历的几十个芒种节,在记忆中多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很少几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那个芒种节,虽然至今已经60年了,我却记忆深刻。那年,麦子已经收获,黄豆也已经种下。恰逢端午节,而家里除了新收的麦子,并没有其它什么好吃的。那天上午,十几岁的哥哥带着六七岁的我下到湖里捉鱼。哥哥什么也没带,我也只挎了一只小篮子准备装鱼。我问哥哥怎么捉?哥哥没说什么。来到湖边,哥哥脱掉鞋子,卷起裤腿,下到水并不太深的湖里,我在岸上看。转眼工夫,哥哥竟然摸到一条大黑鱼。现在想来,那条黑鱼也足有两斤重。也只有一个小时多,哥哥摸到三条大黑鱼!哥哥告诉我,黑鱼一般都卧在水底的淤泥里不动,好捉。
那个端午节,我家美美地吃了一顿鱼汤泡馍。那鱼汤真鲜!那件事,也是脑海中我与比我大8岁的哥哥在一起的最美好的记忆。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与哥哥各走各路,没再有什么交集,也就没什么话题可说。这是题外话。
在此之前的另一个芒种节,反正与吃黑鱼的芒种节靠得比较近,我为家人惹了一个大纰漏——我的脚割破了。
那应该是国家实行互助组之前,土地还是自有。那天,老家的叔叔们也来了,大家一起割麦子。吃过午饭,父亲把上午用过的几把镰刀又磨了一遍,放在门后以便下午用,就去午休了。放在门后,大概就是怕小孩子乱动。他们哪里知道,我偏偏动了那刚刚磨好的锋利的镰刀。我竟然把其中的一把镰刀拿过来,把右脚放在刀口上!顿时,脚被割破,鲜血涌出!我惹大祸了!我一声惨叫,惊动了父母亲,他们一起都来了。父亲把我抱起来,母亲用高粱面朝我的脚伤处敷,流血止住了。现在回忆,当年也只是四五岁年龄。奇怪的是,父母亲并没有骂我打我或者训斥我。随着渐渐长大,记忆更清晰,也始终没有父母打我的记忆。我意识到,我的父母亲是多么疼爱我!我的右脚被割破的伤疤至今还在,它与父母亲的疼爱留在心中一样清晰。
大饥荒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已经是一个即将上中学的少年,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却吃不饱饭。但只要学校放假,我就像大人一样下地干农活,为家庭挣工分。那年的6月初,我到区中学参加升初中考试,两天后的下午回到家,田野里正是一派午收的繁忙景象。说不清是主动还是被动,第二天一早,我就下到地里,加入到大人们割麦子的行列。好在那年我考取了现在的县第一中学,并把户口迁到了学校,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从此离开了农村,再没有经历过像农村劳动力一样割麦子的生活。
大约有20年时间,与芒种节年年都是“无缘对面不相识”了。真正又过芒种节,是最近二十几年。
这些年,我数次与妻一起去农村亲戚家,帮助收麦子。说是收麦子,其实就是做些协助的活儿,比如往车里装麦子,捡落下的麦穗,摊摊场,自然,也会弯下腰割一会儿麦子。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行,现如今的农民真的彻底从土地里解放了,他们不用再弯着腰一把一把割麦子了,自然更不需要我这个帮忙的人那样劳动了。尽管如此,芒种时节只要来到农村,还是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农忙味儿,像“起五更睡半夜”,“泼麦摪黄豆,一天一夜扛榔头”等等,都涌满胸怀。
参加全省午收开机现场会,是我最近几年过的最“隆重”的一个芒种节。那天,在我省小麦主产区的我市,又在麦田一望无际的南照镇。下了车,立即被满眼的金黄所感染。现场会就设在地头,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早已摆开阵势,只等一声令下。果然,简短的开机仪式结束,与会的最高首长高喊一声:“开机!”各台收割机立即马达轰鸣,驶进麦海。一垄垄麦子被机器吃进,转瞬吐出麦秆,麦粒则装进机器的袋子里。这是我这个已进入老年的过来人见到的最壮观的麦收场面。
回望刚刚使用过的午收开机现场会会场,突然,那会标令我感慨起来:记得十年前参加过一次市里举办的全市午收现场会,那会标上写的是“开镰”,现在会标上则是“开机”。一字之差,浓缩了多大的时代变迁啊!今天的农民再也不用那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了。今后的芒种节会更有新意的。
芒种的优美散文【篇二】
芒种,是在布谷鸟固执的鸣唤中分娩的,是在农民的擦拳磨掌中跑来的,是在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的惴惴不安中闯来的……
进了芒种,便是仲夏了。《易经》将八卦之一的离卦置于仲夏,而离卦象征太阳,象征火,又含有丽之意,是附丽的意思。事实上,芒种时节,一方面万物生长尤其离不开太阳,要依赖于太阳的光和热;另一方面,那些刚收获的麦类及油菜等农作物也离不开太阳,必须晒干了才能收藏。于是在古人看来,将离卦置于此,其实就是在强调“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一最根本的自然规律。
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徐锴解释:“谓麦谷为芒种是也”。老祖宗创建芒种这个节气,其初始本意就是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有时细细想来,真得佩服老祖宗的聪明与智慧。他们在科学极不发达的春秋秦汉时期,硬是凭着仔细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准确地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且沿用至今。
芒种时节,微醺的南风成天一个劲的吹着。它有时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娃娃,翻着筋斗地在麦穗上跳跃着,撩逗得麦穗舒服地摇晃着,沙沙的笑着;有时,它看见紧紧趴在麦穗上的花大姐(七星瓢虫)还在呆头呆脑地、执着地捕食着蚜虫,就恶作剧地将它吹下去,看着可怜的花大姐跌得头晕眼花,它竟嘻嘻哈哈地跑远了;它时不时地轻轻地掀起人们的衣衫,或者调皮地吹掉人们头顶的草帽,吹乱人们的头发,给人们制造点小小的麻烦;它有时又像是一张温柔的大手,轻轻的拂过那一望无垠的麦田,麦子簇拥着,摇曳着,做着积极的回应,于是,麦海里,金色的浪头就一波接着一波地漾向远方……
乡间小路上,来来往往看麦子的人骤然多了起来。他们慢腾腾的走着,时不时地停下,掐两穗麦子,搓一搓,揉一揉,放在手心数一数,心里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偶尔,捏起一粒扔进嘴里,享受着满嘴新麦清新的气息,对于割麦的时辰,肚子里便有了一个底。在地头上,大家聚到了一起,看着麦子的成色,相互品评着各自的收成。
芒种,是农民的节日,是收获的开端,丰收的起点。芒种的命名并非一句完整的话语,也非一段优美的抒情,而是一个带条件的假设句。虽然生活已带给我们很多喜悦,但前面的云霞还不知道色彩。多少年来,对芒种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只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始终黏附在农村的温床上。看着天下雨,就不由担心起母亲的油菜是不是又要欠收了,小麦是不是晚熟了。这是一个需要强烈的阳光炙烤的时令。雨水应该节制一些,少一些,太阳应该灿烂一些,骄一些。若没有锋芒毕露的阳光,便没有翻滚的麦浪和金黄色的麦芒,便不是虎口夺食的端午,便不是抢收抢种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合着中原的气候特征。豫北平原处于黄河中下游,因而,历书中对节气的定义可以说是对豫北气候的准确描述。芒种在历书中又称五月节,每到这个时节,青涩酸牙的杏儿慢慢地变黄变甜,满村的槐花均匀地洒落一地,像薄雪;枣花也开了,拇指大小的椭圆叶片根部,碎金一样的花儿吐露出细细的香,淡淡香气盈满巷子,招引着采花的蜜蜂。石榴完全丢弃了羞涩,满树艳红,一朵一朵的喇叭,唱着芒种时节的高音。香椿的花一大串一大串的,显出一种很俏的白。艾的茎粗壮,叶已开始翻白,为着端午节走上各家的门楣而努力着。
信步走出村子,村边梨树的果子已如蒜头大小。经冬的大葱和萝卜,都孕育了种子,紧紧地抱着。四周全是麦田,无边无际,风过麦海起波起浪。对于豫北而言,芒种时节收割的不仅仅是麦子,还有大蒜,种的也不止是谷子,同时有大豆、玉米、花生、芝麻、绿豆、晚棉等等。还要把育好苗的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种进地里。因此,俗语的三夏大忙“收、种、管”,需要招前顾后,哪一头都得罪不得。虽然十好几年没有割麦、放磙、扬场了,但想起来就背上发疼、脸上发烧、胳膊发软、嘴唇发干、心里发慌!就想起一大早的布谷叫,想起麦棵中刺脚的萋萋芽,想起一片云影移过来时的清凉,想起故乡麦地的爹娘!
走进乡村,站在地头,望着金黄色的麦子,记忆在麦芒的扯动下,瞬间里展开了一幅幅愰在眼前的画卷,这些画卷有童年的也有青年的,它们总在麦田间若隐若现。
记得小时候,对放麦假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情,在“吃杯茶”的声声鸣叫里,眼巴巴地盼着。终于有一天盼到了一纸《夏收公约》,放麦假了!于是一帮娃娃们推搡着、打闹着,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经定下了这个夏收捡拾麦穗的目标。此时,村里许多房前屋后的墙壁上,也被人们刷上了许多诸如“快收快打,颗粒归仓”、“当心火灾,安全夏收”的标语。夏收的气氛一下子被渲染了出来,人们顿时感觉到紧张了许多。
长大一些,才知道收麦是最累人,农民说那是累死人不偿命的活。靠天吃饭时,麦子长得稀用手拔,后来水利条件好了,水浇的麦子又粗又壮,就改用镰刀割了。芒种一到,无边的麦田翻起金色的麦浪,人们望着丰收的庄家露出欣慰的笑容,早早的把镰刀磨得飞快,养精蓄锐,就等着开镰了。俗话说:“麦熟一晌,蚕老一时。”早上还有些泛绿的麦子,经过中午干燥的熏风一吹,一下子就变黄了。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一起成熟了,收割不及时会焦在地里,白天收割就要掉麦粒。最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就是农民,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事情。所以,在芒种里,彻底打乱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习惯。晚饭后,家家户户响起了磨镰声。早起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或者不能叫早起,如果天上有月光,一些人带着镰刀就直接下地开始收割了。蓝天让人忘记了白昼,月色让人忘记了黑夜。
芒种时节,在农村里没有闲人,中年人、青年人是麦田里的主要劳力,老人和孩子也早早的来到田地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实在不能下地劳动的老人才在家里打扫打扫麦场,还要附带着看年幼的孙子或孙女。那真是“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
割麦子是一件既累又脏的劳动,无处不在的麦芒扎的人难受不说,弯腰弓背一镰一镰收割的架势,更是让人腰酸腿疼。落在麦棵上的尘土也在收割时再次飞起来,被吸入嘴里、鼻子里,嗓子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吐一口唾液,里面就有黑黑的东西一起吐出来。有风吹来,也是烫人的,似乎要把人体内的水分统统挤出来。腰和腿实在疼得受不了了,就按着后背直一下腰,一看,脸上的汗水和尘土早和了泥,个个都是大花脸。
芒种时节,承接着春播夏华,背负着一年的幸福和希望,抢割、抢运、抢晒,忙着收获成熟的金黄,翻耕、点种、载秧,忙着播种绿色的希望。广袤的原野田垄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处处是古铜色的脊梁。芒种浸泡在淋漓不止的汗水里,张望铁叉的光芒。黎明的晨光里,挥舞的银镰闪烁着丰收的喜悦,日上三竿的时候,抹一抹满脸的汗珠子,从菜园子里拔出一棵新蒜,疲惫地坐在躺倒的麦棵上,就着喷香的烙饼或者油条送进嘴里,顿时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似乎把一捆捆的成熟送给了新的生活。
芒种,刚把金黄浪涌去,便见新禾万顷新。它把整个五月喧嚣得充实而又底气十足。
十多年过去了,芒种的劳作景象已经大不相同。远处,一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开过来,麦子们的震颤,传染一般,营造了金黄的麦浪;虽然,对于麦子们而言,已不再是农人手执镰刀弯腰的谦恭,但站在麦田地头,我亦然不会忘记,我是从麦地光着脊梁的长辈身上学会了坚韧、勤劳、感恩,也从麦田里收获了粒粒饱满的果实……
“芒种”两个汉字的组合,就像一茬庄稼与一茬庄稼的倒茬、接替,让季节变得充盈,也使人生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芒种的优美散文【篇三】
芒种前后,满树的杏儿便抛出一张张金黄的媚靥,惹得蜜蜂嗡嗡地围着香甜的杏儿转;惹得小儿手噙口中,盯着树上金黄的杏儿团团转。偶尔有一两个熟透的杏子落地,小儿发现了,便以极快的速度奔过去,捡起。顾不得擦土,扑通一声,急急地扔入口中,牙齿轻轻地一碰,嚼也来不及细嚼,咕咚一声咽下去,却愣是没尝出这杏是啥味!
满树杏儿摇黄的时候,也就是地里麦子由青转黄的时候。
随着气温的越来越高,太阳也越来越毒辣。漫山遍野的麦子也就一天一个样的变化着:麦叶干了;麦穗黄了;麦粒硬了;麦秆脆了……
微醺的南风这时候也在成天一个劲的吹着。它有时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娃娃,翻着筋斗地在麦穗上跳跃着,撩逗得麦穗舒服地摇晃着,沙沙的笑着;有时,它看见紧紧趴在麦穗上的花花媳妇(七星瓢虫)还在呆头呆脑地、执着地捕食着蚜虫,就恶作剧地将它吹下去,看着可怜的花花媳妇跌得头晕眼花,它竟嘻嘻哈哈地跑远了;它时不时地轻轻地掀起人们的衣衫,或者调皮地吹掉人们头顶的草帽,吹乱人们的头发,给人们制造点小小的麻烦;它有时又像是一张温柔的大手,轻轻的拂过那一望无垠的麦田,麦子簇拥着,摇曳着,做着积极的回应,于是,麦海里,金色的浪头就一波接着一波的漾向远方……
天气是那么的明朗,空气是那么的透明。远处坐落在麦海深处的村庄更是那样的宁静祥和,显得在这样的太平盛世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惬意……
田间如带的乡间小路上,来来往往看麦子的人多了起来。大家一般都是慢腾腾的走着,时不时地停下,掐两穗麦子,搓一搓,揉一揉,放在手心数一数,心里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偶尔,捏起一粒扔进嘴里,享受着满嘴新麦清新的气息,对于割麦的时辰肚子里便有了一个底。在地头上,大家聚到了一起,看着麦子的成色,相互品评着各自的收成。无意间,有人问,啥时芒种?有人就说,今日芒种。听的人一脸惊喜,眼睛随之一亮说,哦!今儿个就是芒种呀!
老祖宗创建芒种这个节气,其初始本意就是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有时细细想来,真得佩服老祖宗的聪明与智慧。他们在科学极不发达的春秋秦汉时期,硬是凭着仔细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准确地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且沿用至今。
过了芒种这个节气,就要开镰收麦了。经过一年的辛劳,眼看着到手的丰收景象,不管是谁,他喜悦的心情怎能按捺得住呢?所以,父辈们在每年芒种这一天的明亮眼神都让我至今记忆深刻。
蓦地,在无垠的麦海里,一声声眉户小调传了过来,那一定是等待收获的人们幸福的吟唱。在风中,这悠扬的小调还带着些许的乡野气息呢!听着他们如痴如醉的吟唱,使我不由得想起帝舜做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我仿佛看见,在几千年前的晋南,人们在付出了极度的辛劳后,在将要收获的季节,帝舜和他的子民们面对丰收的景象,沐浴着和熙的东南风,陶醉地,顺口吟出了名传千古的《南风歌》。是呀!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尧舜禹的故乡,只有我们这些辛勤劳苦的乡人们,才有资格吟咏这名传千古的《南风歌》!
村人们在眉户小调的音乐中回到家里,心里便有了数:哪块地的麦子熟得早,哪块地的麦子还得放两天……
此时,碾麦场早已经压光扫净,就光等着新麦入场了。家庭妇女们也闲不下来,她们满脸汗满手面地忙着为夏收季节准备干粮;铁匠铺也成天叮叮当当地响着,一块块的钢铁被烧红,经过锻打、成型、蘸水,一把把锋利的镰刀被打了出来,又安上长长的木柄,被人们买回家去。
县乡的集市上,这时候也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以卖杈把扫帚为主,人们就又称芒种前后的集会为“杈把扫帚会”。因为,一旦开了镰,谁也忙得顾不上赶会了,所以,芒种前后的集会便显得热闹异常。
小学生们更是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在布谷鸟的声声鸣叫声里,眼巴巴地盼着。终于有一天他们盼到了一纸《夏收公约》:放麦假了!于是娃娃们推搡着、打闹着,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经定下了这个夏收捡拾麦穗的目标。
村里许多房前屋后的墙壁上,也被人们刷上了许多诸如“快收快打,颗粒归仓”、“当心火灾,安全夏收”的标语。夏收的气氛一下子被渲染了出来,人们立即感觉到紧张了许多。
夜深了,巷子里终于静了下来。突然,不知谁家的院子里传出嘶啦嘶啦的声音,这一定是睡不着的人们在磨着镰。是呀,在这个即将收获的夜晚,谁能睡得着呢?因为,今天芒种一过,明天就要开镰割麦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