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
近年来,XXX党支部、村委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以“生态、文明、小康”为主题,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抓住机遇,科学决策、发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使xxx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上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华章。
一、村庄概况
XXXX位于享有“XXXx”美誉的XXX镇南面,是距离镇政府约2公里的XXXX委会全力打造的一条“品牌村”,是北江河畔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XXX现有农户133户,总人口576人,共有耕地390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村集体年纯收入45万元,人均纯收入6331元。2006年xxx被评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生态文明村、城区清远第一村”等多项奖项,如今又向创建“广东省名村示范村”阔步前进。
村庄地理环境优越,美丽的母亲河——北江河绕村而过,南接三水市,水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林丰物茂,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和“岭南水乡”。村庄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尽显“水乡、园林、绿色、时尚”风格。居住区四面绿水环绕,建筑物依水而建,处处绿树成荫、绿草如茵、花团锦簇、鸟语花香。在碧水、绿树、红花的簇拥之下,一座座整齐划一的现代化两层小洋房自南向北呈棋盘状排列,村道、巷道纵横交错,畅通无阻。村庄全部实现通硬底化路、通自来水、通排污渠、通固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上网。投资 300 多万元打造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广场与居住区隔荷塘相望,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完全满足了村民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村民生活富裕,民风淳朴,邻里关系融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宛若世外桃源。
二、主要建设成果
(1)、狠抓全村经济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生活 ”。
经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因此,灵洲村委会紧紧围绕镇委、镇政府提出的“固农业、强工业、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建设方针,引领村民率先走上富裕的道路。
1、实施“农业立村”战略,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水产业。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灵洲村委会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制定科技兴农战略。针对农民缺乏技术的现象,先后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导村民学习高产水稻种植技术、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生猪塘鱼养殖技术等农业科技知识,使80%的村民都掌握了最基本的农业科技知识。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基础设施,想方设法解决养殖户的资金困难。目前的灵洲村,粮食生产实现自给自足,并建成规模化火龙果种植基地和畜牧水产业养殖基地各一个,农业生产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2、实施“工业强村”策略,大力发展“再生铜”产业。
近年来,石角镇“再生铜加工业”已经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同时亦带动镇内许多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灵洲村民自然不甘人后,通过自资、合资、贷款的方式加入到废旧金属加工的大军,并赚到创业的第一桶黄金。村委会也抓住这一契机,合理引导村民从小作坊、家庭式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转移,科学规划加工场地,提供贷款担保,加大信息扶持,加强技术指导的形式,使村民的“再生铜”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也通过土地流转、出租鱼塘等途径,得以发展壮大。
(2) 、狠抓物质文明建设,全面打造“生态园林示范村”。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村支部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三项重点民生工程”, 全面打造“生态园林示范村”。
1、 全面实施“四化”“三通”工程。
近几年来,我村先后投入150多万元,实施“四化”建设,即硬底化、绿化、美化和亮化。硬化村道13200平方米,硬化率达到100%;修建绿化带12000平方米,建造绿色生态长廊2500平方米;新装路灯105盏。投入50多万元,实施“三通”工程,即通水、通电、通渠、通三网(电话、电视、宽带)。修建排污渠350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米,改造村中电网2500米,户户实三网接入。
2、 全面实施文化广场建设工程。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先后投入300多元兴建了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广场括篮球场1座、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室1间、儿童乐园1个、休闲公园1个、图书阅览室1间等。整个文化广场,布局科学、设施齐全、动静搭配、老少咸宜,极大地满足了全体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每当夜幕降临、月色溶溶、华灯初上之际,这里便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轻柔的音乐指挥下,翩翩起舞。这时池塘边的垂柳尽情搂动着腰肢,稻田里的青蛙也放声高歌,加入到欢乐的队伍中去。
3、 全面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每年投入10多万元,免费为全体村民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参保率达到100%,使农民人人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杜绝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发生;加强贫困户的社会求助,提高全村低保护、五保户的生活补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家庭困难学生实施“助学”制度,对优秀学生设立“奖学金”制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100%,辍学率为0;定期做好残疾人的供给保障工作,为村中的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3) 、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文明村风。
抓基础设施建设仅相当于给人披上华丽的外套,只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村庄才能散发出持久的迷人魅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硬件建设,还应着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文内涵,提升软实力。
1、 引导村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