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件
《木兰诗》课件1
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勇敢坚毅、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木兰诗课件: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注释:
(1)唧唧(jījī):叹息声。
(2)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唯:只。
(5)何:什么。
(6)忆:思念,惦记。
(7)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8)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9)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0)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1)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2)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3)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4)辞:离开,辞行。
(15)溅溅(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6)旦:早晨。
(17)但闻:只听见。
(18)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9)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20)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1)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2)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3)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4)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5)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7)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8)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9)不用:不愿意做。
(30)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1)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2)郭:外城。
(33)扶将:扶持。将:助词,不译。
(34)姊(zǐ):姐姐。
(35)理:梳理。
(36)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7)霍霍(huò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8)著(zhuó):通假字通“着”,穿。
(39)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40)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3)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4)行:读háng。
(45)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木兰诗》课件2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木兰诗》课件3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木兰诗》课件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木兰诗》课件5
教学设计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七、板书设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奇”
巾帼英雄 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八、教后反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一直以来,它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绝对是一篇经典。
在设计本课时,我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能力。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几点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等。
《木兰诗》课件6
教学目的:
1、通过教与读掌握该课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课后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2、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段落安排详略得当,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
课型: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与表演法结合
教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
2.影片《 花木兰》片段
3、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通过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3分钟)
导语:同学们,你们好,通过上几节课对几首新诗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新诗绘画美、音乐美与建筑美的特点,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员,旧体诗又会是怎样的呢?它与新诗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了》
二、课文的讲授(约40分钟)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5分钟)
(1)对汉乐府诗的了解,根据回答情况补充说明
汉乐府诗的特点如下:
乐府诗集之介绍~
为南宋 . 郭茂倩所编.共一百首,依音乐性分为十二类.木兰诗属於北朝民歌,收录於【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2) 、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清商曲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许多民歌都配合这种音乐演唱。
3)、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的横吹曲中。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的乐曲,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原因,常适用于作军乐,而被中原文化所吸收。汉代的横吹曲,相传系张鸯从西域传来,但歌辞没有流传下来。南北朝时代甫北两朝在政治方面形成对峙,但在文化方面彼此还是互相交流的。南朝的吴声西曲,在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即已传入北朝,成为北朝上层阶级常常欣赏的娱乐品。
4)、北朝的乐府民歌,数量上远不如南朝的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像汉乐府一般显得丰富多彩,而不似吴声、西曲那样单调,它真实地记录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从很多方面表现出北方民族的刚强爽直,充满了北方的景色和风趣。
5)、在北朝乐府民歌中,《木兰诗》是一篇代表作。诗中通过对女英雄木兰这一形象的塑造,赞扬了劳动妇女善良的品质、勇敢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
6)、南北朝乐府民歌,开辟了一条五言、七言绝句抒情小诗的新道路。五言四句的小诗,在汉民歌中虽然已经出现,但为数甚少,也没什么影响。南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五言四句,这种刚健清新民歌的出现,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起了冲击的作用,因而影响很大。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如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有借鉴作用。
2、检查生字自学效果,请学生到黑板给生字注音,并教读两遍(10分钟)
可汗(kè hán ) 鞍(n) 鞯(jin) 朔(suò)
柝(tuò) 辔(pèi) 啾(jiū)
3、分组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指导,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听课文录音(5分钟)
5、课文总体感知 (分小组讨论讨论完后每组派代表回答一个问题 )(约12分钟)
请学生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并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第二课时
一、逐段分析课文(通过阅读提问形式)(约30分钟)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假设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参考答案 :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找出第三段的排比;说说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木兰诗》课件7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初步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同时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思考: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 ...
抢答解释下列红色字词
1、木兰当户织:对着
2、惟闻女叹息:只
3、问女何所忆:思念
4、军书十二卷:表多数
5、卷卷有爷名:父亲
6、愿为市鞍马:买
7、旦辞爷娘去:早晨
一词多义
(1)市
东市买骏马:买
愿为市鞍马:集市
(2)将
将军百战死:统帅军队的人
出郭相扶将:扶持
(3)帖
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
昨夜见军帖:文告
... ... ...
课堂小结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
本文有许多重要的文言词汇,同学们要努力掌握积累。
自学指导二
注意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 ...
复沓句——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类似有:“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类似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 子坐明堂。”
“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
排比句——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类似有:“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
... ... ...
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概括故事情节,并思考:如何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课堂小结
花木兰的故事告诉我们: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课件8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赏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2.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在中国文学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形象。今天我们将要通过对《木兰诗》的'学习,具体深入地了解一位巾帼女英雄——木兰的形象。
二、朗读课文(8分钟)
第一遍,课件范读。
第二遍,全班齐读。
第三遍,默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要求合上课本,指名一名学生来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补充。
第四遍:小组接力读全文。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1:木兰是怎样一个女子?请结合诗歌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2:这首诗歌哪些情节写得详,哪些情节写得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问题3:请找出诗歌中的对偶句、排比句。
1.不同组的6位学生完成题目。
3.教师归纳总结。
四、当堂检测(8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翻译下列句子。
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⑷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不同组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
3.教师总结归纳。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简繁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没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挑选一段,改写成300字左右记叙文。
《木兰诗》课件9
教科书分析:
1、《木兰诗》是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乐府双璧”。《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虽然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但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结合课文,了解对偶、对比、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并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在文本阅读方面“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结合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这些新课程目标没有变,所以将“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力求有所突破。
3、《木兰诗》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分析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还要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学习各种修辞手法,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4、《木兰诗》选自统编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朗读方式,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个难点,虽本单元前几课已经学习过,可是学生脱离文本,直接分析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要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文本分析形象。
3、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品析语言、分析修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识记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3.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朗读木兰诗,搜集花木兰故事,查找乐府民歌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乐府”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经典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这段戏文唱出了女子的心声——女子一点都不比男子差。在家种地纺织、操持家务,在外杀敌立功、保家卫国。这戏文中为女子鸣不平的人物是谁?花木兰。常香玉苍凉而淳厚的声音几乎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是的,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1.老师板书题目:木兰诗(“诗”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诗”的含义是什么?(乐府诗)
(2)交流资料,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诗”字上重读;讲花木兰的故事,了解花木兰奇人奇事。
(2)教师补充: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习”第一部分,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家及作品。
(2)学生补充介绍作家及“乐府诗”。
2.反馈指导:
填空(PPT显示):
《木兰诗》又叫《 木兰辞 》选自 宋 (朝代) 郭茂倩 (人名)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 南北朝 时 北方 的一首 乐府 民歌。
“乐府双璧”:南朝:《孔雀东南飞》 北朝:《木兰诗》
指导:
(1)教师强调:《木兰诗》并不是郭茂倩写的,他的真实作者无从考证。郭茂倩收集整理了乐府诗,编成了《乐府诗集》。
(2)教师补充:“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掌管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后来经历代演变,使乐府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称“乐府诗”。
(3)齐读《木兰诗》简介及“乐府双璧”。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在了解“木兰诗”和“乐府诗”之后,一定想进一步知道,这首诗歌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美读诗歌,感受民歌情味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将不理解的词句勾画下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朗读,读出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已经比较准确了,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在书本上用单斜线标出节奏,理解体会,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PPT显示):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自由练习读准课文节奏,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
(三)师生联读,读出情感
1.导语:通过以上二个环节的朗读,我们读准字音、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让我们师生合作,再次读出诗歌的感情。
出示任务(PPT):
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女齐: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师读: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男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女独: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女齐(重复第二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男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男齐(重复一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读: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全班齐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女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反馈指导:
(1)第一二段读出一种忧愁、复杂、矛盾的心理,最后一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第三段读出一种紧张、急促之感,“征途思亲”读出一种女儿的柔情;第四段读出一种奔赴战场的豪迈之情,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第五段读出一种轻松愉悦、归心似箭之感;第六段读出家人团聚、欢快喜悦的气氛;第七段读出一种赞美、一种惊叹。
(2)师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3)小结后自由读,反复练习,读出本首诗的情感。
三、细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一)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
1.出示任务: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整理好不会的问题,全班交流。
(3)当堂检测:重点词语意思,古今异义词,尝试韵译诗句。
2.反馈指导:
预设:
(1)重点字词积累(PPT显示)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叹息声) B.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织布机 只)
C.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中的文告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为了 买) E.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 晚上)
F.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 越过) G.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 打更的器具 铠甲)
H.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记功 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 有余)
I.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外城 扶持) J.磨刀霍霍向猪羊(磨刀的声音)
K.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穿) L.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像云那样的鬓发 同“贴”)
M.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动弹 迷离 靠近、临近 怎能)
(2)古今异义(PPT显示)
A.军书十二卷(古义:多为虚数 今义:数词,十二) B. 愿为市鞍马(古义:买 今义:市场)
C.从此替爷征(古义:父亲 今义:父亲的父亲) D.但闻黄河流水(古义:只 今义:却)
E.赏赐百千强(古义:跑 今义:行走) F.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G.愿驰千里足(古义:希望 今义:愿意) H.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姓氏)
(3)诗句韵译(PPT显示)
A.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战士的打更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铁甲战衣。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征兵的名册有很多的卷宗,每卷的上面有父亲的名字。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卡高山巧渡如飞。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十二级最高,赏赐百千金有余。
指导:
(1)重点字词积累,可采取同桌互查的方式。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最大的范围,让全班掌握这些重点字词、课下注释,力求准确、到位。
(2)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古代作品中有不少的词与现代汉语词(字)形相同,但它们的词义都是完全不同,这一定要引起特别注意。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分,在翻译中才不会出错。
(3)韵译,是指在翻译诗词等有韵脚的文字时,译成的文字也押韵的翻译方式。句式基本一致,注意韵脚的翻译。这种翻译要求较高,不同于直译、意译,不仅词义到位,还要讲求押韵。
(二)概括诗歌,体会详略安排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概括成四字小标题,批注在每段诗的空白处。(个人发言)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好在哪里?(小组讨论)
2.反馈指导:
(1)学生归纳:停机叹息、从军缘由、征途思亲、征战沙场、凯旋辞官、团聚改装、设喻回答
(2)小组讨论:停机叹息——略写;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准备——略写;征途思亲——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团聚改装——详写;设喻回答——略写。
(3)归纳好处(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3.总结:详略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突出中心——详写;有关中心——略写;无关中心——不写。本文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热爱家园、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背诵木兰诗1-3段。
(二)分层译文:《木兰诗》全文翻译。要求:抄原诗一句,翻译一句。(程度较好的`同学,可尝试全文或部分诗句韵译)
(三)英雄故事:请查找并抄写一个女英雄的简介或小故事,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品读人物
(一)邮票导入,引出人物
导入:20xx年,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名为《花木兰》的特种邮票,共四张: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PPT显示)。人们以此来纪念这位自古以来就广为流传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1.老师板书题目:木兰诗
2.出示任务:
(1)我们观察一下,这四张邮票与我们木兰诗中的哪些段落是吻合的?
(2)你更喜欢哪一张邮票?用你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这张邮票。
3.反馈指导:
预设:
我喜欢第一张邮票:一个女子坐在织布机前,手里拿着梭子,一头黑发随着头的下垂搭在那一身纱般的长衣上,她的眼睛微微合着,充满了忧郁。这个女子便是木兰,此时的她正在为可汗命父亲出征的事叹息,你看她的眼睛,那是一种怎样复杂的眼神呀!她不愿让年迈的父亲从军,可家里除了父亲外,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她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我喜欢第二张邮票:从军途中,木兰身披铠甲,手抚大刀,在月光的幽幽照射下,刀口 射出一道寒冷的银光,让人不寒而栗。依然是那个木兰,但在河水的辉映下却显出一种凄凉的瘦削;依然是那个木兰,但在思乡浓情的感染下却露出了一丝孤独的痛楚。她想家了,朦胧的月光让她禁不住思绪万千。
我喜欢第三张邮票:看,她身披铠甲,一手持长剑,一手握缰绳,完全是一副男子打扮;再看她面上的豪情,眉头紧皱,双目圆瞪,原本是柔弱的她成了一名叱咤风云的英雄。单是她胯下双蹄腾起、目光炯炯的马匹,就证明了木兰已久经沙场、身经百战!
我喜欢第四张邮票:打开尘封的镜匣,拿出未擦拭的铜镜,纤纤玉手轻轻拂去灰尘,拇指与食指轻捏镜柄,正要对窗梳妆。镜中一弯黛眉、一汪深潭,依然如昨。眼角有笑意、眉尖已上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怎一个“美”字了得?她脱去戎装,梳妆打扮,又变成了从前那个温柔美丽的木兰。
指导: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邮票底板有诗文内容提示,与文章1、2、3、4、6段吻合。
(2)教师引导: 它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有着中国传统艺术——皮影的特色,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每一张都美不胜收,刻画了花木兰几个精彩的人生瞬间。
4.小结:这四张邮票向我们讲述了花木兰这位巾帼女英雄的故事,也向我们展示了木兰性格中不同的两个方面,她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女儿情态,那一面的她才是你喜欢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诗歌,品读奇人。
(二)再读诗歌,品读奇人
1.出示任务(PPT显示):
木兰是一个 的形象,具有 性格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反馈指导:
预设: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权势,热爱和平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俏皮活泼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
指导:
(1)学生概括:圈点勾画具体事例,加以概括;性格特点要概括准确,最好四字词语。
(2)老师指导:要结合具体文章内容来分析,脱离文本的分析没有说服力。
3.小结:木兰既是普通人、平民少女、娇美的女儿,又是奇女子、巾帼英雄、矫健的勇士。她既勤劳孝顺又勇敢坚毅,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权势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她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二、细读奇诗,品味语言
(一)细读文段,探讨写法
1.出示任务: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探讨写法。(PPT显示)
A.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B.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C.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D.结尾附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反馈指导:
(1)预设:
A.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铺排。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战事紧迫,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B.运用夸张、对偶。“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C.运用了排比、对偶、互文。“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渲染了全家团聚、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对偶、互文,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俏皮爱美的本性。
D.运用比喻,设喻自答。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表达对木兰的赞美。
(2)反馈指导:
A.讨论交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记录讨论要点。
B.发表看法: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抽签形式选题)
C.课堂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选出发言最好的小组。
(二)归纳总结,修辞手法
1.出示任务:
(1)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找一些类似的例子。(PPT显示)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顶针、顶真)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
E.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反问)
(2)说说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并找一些例子,学会翻译。(PPT显示)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排比)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对偶)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对偶)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互文、对偶)
2.反馈指导:
(1)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A.复沓: 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举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引出下文“所思”“所忆”为何?强调后文的花木兰是为了军书中让父亲从军的命令而担心、忧虑。)
B.顶针(真):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举例: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文书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名。不仅突出了征兵名册上父亲名字反复出现、出征已成定局的事实,而且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明堂论功行赏。突出木兰凯旋而归的接受天子封赏的无上荣耀,让人为之一振。)
C.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旦辞……暮至……不闻……,但闻……(这是对偶句,但句中又有对偶,反复咏叹,写出木兰思亲之情和英雄气概。)
D.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调或逐层深入。
举例: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E、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举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运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2)理解“互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并能准确翻译诗句。
互文:古诗文中,为了使语言简洁,上文中省去下文中将出现的词语,下文中省去上文中出现过的词语,读者要把上下文联系起来,使之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种上下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现象 ,修辞上叫“互文”。
翻译句子: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翻译:到集市上四处买东西。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壮士有的百战死,将军壮士有的十年归。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翻译: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翻译: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总结:全诗运用复沓、排比、比喻、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以及木兰购鞍马东西南北都跑遍等,都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诗大半是类似的复沓、铺排式的语句。运用这种手法,使这首诗歌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一)拓展延伸,英雄故事
1.出示任务:今天我们学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不禁对巾帼女英雄肃然起敬。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女中豪杰的故事?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3页):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女英雄:穆贵英挂帅破天门
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红娘子起义赴疆场
(1)请学生交流上节课的作业:请查找并抄写一个女英雄的简介或小故事。
(2)学生体会女英雄气概:欣赏图片,齐读故事,读出对女英雄的敬佩之情。
(二)结合自己,德育渗透
导入:前面的女英雄的故事虽离我们时间久远,但历久弥新。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说到爱国时,可能有同学们会想到:那就是扛枪打仗甚至是为国捐躯,或者是在洪水中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又或者是在更危险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爱国,这个词语它有着无上的荣光和沉重的分量。
1.出示任务:结合自己,谈一谈我们中学生爱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
2.反馈指导:
预设:
有说助人为乐的,有说好好学习的,有说热爱劳动的,有说与歹徒做斗争的,有说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有说升旗时严肃认真的……
指导:
(1)学生发言讨论:小组讨论,课堂互动,求同存异。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白了如何爱国,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爱国观。
(2)教师点拨指导:“一千个人就有对爱国的一千种理解”,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给予肯定。
四、总结全文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功名,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与其说我们赞美女英雄,不如说我们喜欢这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女孩子,她所做的一切都在表现一个主题:我们热爱和平,我们远离战争!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背诵木兰诗5-7段。
(二)改写诗歌: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木兰诗》课件10
教学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当堂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二、问题引领: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2、疏通字词含义,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段。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三、讨论交流:
1、文章共有七个自然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写木兰停机叹息。
第二段:写木兰决心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四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2、文章开头“唧唧复唧唧”是什么声音? (可有多种理解)
(1)织机声。诗歌一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着门而织,一个勤苦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却是一阵阵长吁短叹。由此展开故事的起因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
(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这样反复强调,说明木兰忧思之深。通过绘声——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姑娘形象。
(3)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只有虫儿在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停机叹 息。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者是谁?(有两种理解)
(1)父母在问,父问或母问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2)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4、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 骏马。到西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 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5、类似“互文”现象还有哪些?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翻译:将军身经百战死一生,壮士(木兰)戎马征战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2)“开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两句的.理解: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边的房门,坐在西边的床上。
四、反馈归纳: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升华延伸:
问题: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头,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地位高的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秀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木兰诗》课件11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 背诵全诗。
(二)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花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二)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教学方法
(二)学法: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法: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采用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讨论探究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
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首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
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接着,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
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木兰诗》课件12
一、检查预习。
1.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文学常识的情况。
2.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生字新词的情况。
3. 小结检查的结果。
二、熟读课文,读出神韵
1.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或老师示范读),学生圈出与自己读音不一样的字。
2.请同学按照语速和情感要求结合自己的体会大声读课文。
3.小组展示朗读,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4.全班在科代表的带领下高声朗读。
三、疏通诗意。
1.精品细读,疏通文意
①独学。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将疑难的词句划出。
② 对学。对子相互交流指点(“你来问,我来答”翻译),将双方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
③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2.质难释疑,文意展示
1)各小组提出质疑。
2)按段分任务到小组,小组不同的形式展示翻译,其他小组补充。
3)指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积累本文重点的词语
《木兰诗》课件13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六、拓展延伸: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八、板书设计:
木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奇”
兰巾帼英雄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诗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九、教后反思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习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习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EEPO有效教育,是教师有效的指导,有效的调控,更是学生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学习,这么做,学生的个体意识就能够有效的被激发出来。而自己只当后台老板,从旁指点,甚至把自己也作为同学们中的一员来参与学习,这样不单起到了监督学习的作用,还让学生感到老师非常亲切。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我还要多花心思,继续实践EEPO模式,让课堂变得更扎实,而不只是一个花架子!
《木兰诗》课件1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对诗内容的翻译、人物形象的理解采用独学、群学、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小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由同学们所熟悉的花木兰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文学常识的情况。
2.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生字新词的'情况。
3.小结检查的结果。
三.熟读课文,读出神韵
具体要求:1.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或老师示范读),学生圈出与自己读音不一样的字。
2.请同学按照语速和情感要求结合自己的体会大声读课文。
3.小组展示朗读,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4.全班在科代表的带领下高声朗读。
四.疏通诗意。
1.精品细读,疏通文意
具体要求:
①独学。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将疑难的词句划出。
②对学。对子相互交流指点(“你来问,我来答”翻译),将双方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
③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2.质难释疑,文意展示
1)各小组提出质疑。
2)按段分任务到小组,小组不同的形式展示翻译,其他小组补充。
3)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六.作业:积累本文重点的词语
《木兰诗》课件1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十一、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教后记: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木兰诗》课件16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 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叫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五、总结全课。
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 :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加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工整,系后来文人所加)、“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以上均不够工整)。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1)“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2)“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3)“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六、留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课件17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内容见A,可依次提出,让学生作答。
七、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木兰诗》课件1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2、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学习重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自主预习案】
1、知识链接:《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2、说说你以前所了解的木兰,你认为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3、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注音:机杼( ) 可汗( ) _鞍鞯( _)
辔头( ) 鸣溅溅( )_ 金柝(_ )
燕山( ) 旧时裳( )
4、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你喜欢吗?跟小组同学说说喜欢的原因。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中国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曾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投巨资搬上卡通银幕,并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她是谁?(学生回答)对,她就是花木兰。那么大家想知道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感知-----了解木兰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找一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二)、细读品析----感受木兰
3、勇敢试一试: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译)
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说说不理解的地方,找学生解释)
理解了字词句的含义,同学们应该知道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4、仔细找一找: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找出文中语句分析。
5、用心品一品:
你认为诗中刻画木兰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6、快乐背一背:
作者用民歌体裁,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爱国爱家、不慕荣利、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歌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大家自由背诵喜欢的句段,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回顾历史----寻找木兰。
历史上不独有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女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一些中外历史上的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
2、学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说说你的感受。
《木兰诗》课件1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清故事情节,练习复述课文,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情感和价值目标: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巧妙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研究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说到“巾帼英雄”,我们脑海中便不禁想到:穆桂英、秋瑾、刘胡兰在古代,还有一位奇女子,她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领略这位英雄的飒爽英姿。
2.板书课题
3.解题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学习新课
1.检查预习, 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教师课件展示正音(PowerPoint课件),生齐读字词二遍。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pi)头
溅溅(jiān) 燕(yān)山 胡骑(jì) 啾啾(jiū) 戎(rng)机 朔(shu)气
金柝(tu) 红妆(zhuāng) 霍(hu) 著(zhu) 云鬓 (bìn) 傍(bàng)
2.生齐读全诗,教师课件展示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⑴形似字注音组词
①杼、抒 ②柝、拆、折、析 ③戎、戍、戊、戌 ④傍、滂、谤、榜
⑵多音字
燕(yān、yàn) 骑(qí、jì) 著(zhù 、zhu) 将(jiāng jiàng)
3.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首先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木兰诗虽是古代诗歌,但语言浅显,学生应用工具书,都能初略理解。所以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思维偏颇。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生生互动,释疑订正补救提高。)
→然后以全班为单位,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先全班释疑,解决小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⑴记重点文言字词
当:对着。 户:门。 惟:只。 忆:思念。 戎机:战争、战场。 度:过。
朔: 北方。 策勋:记功。 百千强:有余。 不用:不愿做。 郭:外城。 著:穿。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并排跑。
⑵同形异义词
a市 愿为市鞍马:名词做动词,买。 b帖 :文书、告示 ..
东市买骏马:集市。 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 ..
c将 将军柏战死 :名词,统帅军队的人 .
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
⑶词类活用
① 愿为市鞍马:名词做动词,买 .
②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做名词,战马 .
③ 策勋十二转:名词做动词,本意是“竹简”,这里是“记下”的意思 .
⑷古今异义词
① 卷卷有爷名 ②木兰当户织 ③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古:父亲古:门古:只,副词
今:祖父今:人家、门第今:但是,转折
④双兔傍地走 .
古:跑
今:行走
⑸数词的使用(表示时间长或数量多,非确指)词的理解。
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例如把“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木兰从军的年数矛盾,从矛盾中也轻易地掌握了数词虚指的用法。
十二卷、百战死、十年归、十二转、百千强、十二年(虚数,形容多。不是确指。) ⑹句子的理解(修辞)
1、 复沓:更换少数词语,叠句词语完全相同
例如: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旦辞···暮至···③爷娘闻女来···
2、 顶真:句末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③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 互文:相邻句中所用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①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②将军···壮士···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 对偶:严式/宽式,字数、词性、结构、平仄、不重复用字
例如:①将军···壮士···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③雄兔脚扑朔,···
(如学习互文句。PowerPoint课件展示①出示诗句,抽生翻译。②师质疑“战死的全是将军,归来的全是士兵吗?”学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为补充说明的,翻译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合起来理解。③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这就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再让学生找出类似句子理解。)
⑺两个成语: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按“家中——征途——战场——朝堂——家中”地点转换来分
→按“战前——战时——战后”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板书设计是选取了其中一种,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便于学生复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停机叹息
↓
愿替父征
↓
备战出征
↓
木兰诗 十年征战
↓
受赏辞官
↓
回家欢聚
↓
双兔隐喻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已经疏通了文意,解决了字词句的疑难问题,整体感知了文章的情节,那么下节课我们在这基础上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背熟课文
2.找出诗歌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的,思考详写与略写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背诵全诗,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一、引入新课。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文言和诗歌,背诵更是不二法门。上节课的背诵《木兰诗》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齐背……
1.全班齐诵
2.复述故事情节
3.个性背诵(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单一的背诵形式,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各种形式表演诗歌的某些片断,可以配加动作、配上音乐、改编成小品等)。
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假如你就是木兰,请说说你代父从军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战场上的木兰表现如何呢?(用文中相关诗句来回答)
(4)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当堂练习背诵古诗。师点拨诵读要点,指生试背段落。
三. 课堂小结
(师投影古诗《题木兰庙》,生齐读。)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希望同学们能将木兰爱国家、爱亲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木兰英勇善战,有胆有识,可以说“巾帼不让须眉。”请你从生活中或文学、影视作品中再举几个与木兰相类似的例子。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课件20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阿姊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B.默写
【《木兰诗》课件】相关文章:
《木兰诗》的课件03-12
《木兰诗》的课件11-27
木兰诗的课件11-27
木兰诗精选课件03-22
改写木兰诗课件03-26
木兰诗课件范文03-19
木兰诗的课堂课件03-19
木兰诗复习课件03-20
关于木兰诗的课件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