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时间:2022-06-21 17:24: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

  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

  (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 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运用质疑课题、阅读全文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维也纳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2、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氛围。

  二、说教法:

  1、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这样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2、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建筑物的描写方法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我在上课文中的四个方面时,不平均用力,有侧重点,主要抓住第三、四方面来讲,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本单元都是游记类文章,在课上进行了写作能力的渗透后,也习得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

  3、强调个性化朗读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我在课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

  三、说学法:

  提出问题---文中找答----交流答案-----解决问题-----感情朗读—学习方法----融会贯通。

  1、在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朗读第一节,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解决问题,学习2——6小节,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原因是?

  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从段落细读,让学生自己说出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

  3.学生重点学习课文4、5节,即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第三、四个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总起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分述

  世界歌剧中心

  (概括——具体)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讲读、略读和选读三类。讲读和略读课文都是必读课文,然而,由于课程标准对选读课文没有具体的实施建议,配套的教师用书对此类课文既没有统一要求,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教学指导,致使在课改研究如火如荼,老师们对讲读课文精打细磨,对略读课上下求索的今天,对选读课文却视而不见。其实,我们不应该忽略对选读课文的学习。教材安排选读课文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去教好选读课文,学生和老师都会受益匪浅。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文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配套选读课文。作者冯骥才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维也纳生活风情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圆舞曲是维也纳的传统音乐,生活圆舞曲就是生活中的音乐。从文章的题目看来,音乐与维也纳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嘹亮、撩动、婉转、悠长、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学生品词酌句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搜集资料,师生合作开展《我所知道的维也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由于本课作者主要阐述音乐之都维也纳“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选读课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块“处女地”,平时在教学中很少有时间带领孩子去读去感悟。其实,它们是我们一线教师由手把手地“扶”学生到“放”学生的阶梯。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并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突出重点,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累积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究。

  (一)咬文嚼字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其次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滋味,实现主体性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再次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学习第三自然段,实现教师教的作用,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对其他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检验学习效果,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主线探索法:本课的教学,应该抓住一条主线,即“生活与音乐的关系”。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这句话便是全文的主线。根据主线我们便可以通过寻找维也纳无处不在的音乐,理清课文的四大块内容,即音乐存在于维也纳的鸟鸣、鲜花、道路、酒馆中。抓“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这句,学生很容易能够发现音乐的存在,“生活与音乐的关系”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中心句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表达课文主题的中心句,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来获取对文本的认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四)直观演示法:利用课件PPT、音乐、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仅是从课文出发,学生也许能明白维也纳的生活之美,音乐之美,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却一无所知。因此,我觉得还要用资料来充实课文,包括文字、图片、影象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读体会法、想象体验法、分析归纳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会通过“认识维也纳、走近维也纳、感受维也纳、享受维也纳、畅想维也纳”五个步骤层层深入,逐渐揭开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神秘面纱。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咬文嚼字”的啃读精神。我不会对课文的每个细节都讲得很详细,我会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重点部分反复品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

  4.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个环节我可以用跟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资料来充实课文,比如对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斯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的讲解,比如对金色大厅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的介绍等等。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音乐与鸟鸣

  音乐与花

  音乐与道路

  音乐与酒馆

  6.布置作业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从尊重学生表达欲望,锻炼学生读写水平方面考量,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小练笔:我真想去维也纳看一看!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可以选取课文中的一两个方面把自己想去的理由表达清楚。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本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

  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爱吹牛的老兵。他逢人爱说大话,说什么他曾单枪匹马地战胜过拿破仑;把长有七个头的长龙打翻在地;把烈马驯得服服贴贴等等。组曲就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维也纳的音乐钟》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宫作客时人们欢迎他的情景。当哈里跟着公主来到富丽堂皇的王宫,突然听到叮叮当当的声响,在钟琴敲打的固定音型“ ”伴奏下,乐曲呈示了音乐钟的主题:这个主题由木管和钟琴一前一后相隔两拍轮奏,生动地模拟着音乐钟的音响。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属于回旋曲式结构。

  由于乐曲夸张而富于童话色彩,又有轻松和滑稽气氛,深受人们的喜爱。

  柯达伊的歌剧《哈里亚诺什》和巴尔托克的《蓝胡子的城堡》一样,是匈牙利歌剧的杰作。作于1925—1926年,1926年10月16日在布达佩斯歌剧院首演,此后又修改过两次,直到1948年才改成定稿。此剧脚本由鲍利尼和哈夏尼据格莱亚诺什(Garay yonos)的故事诗《老兵》,于1843年撰写,叙述陶瓷匠哈里亚诺什关于士兵生涯的故事。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有超人的吹牛本事,善于讲述奥匈龙骑兵的故事。

  1928—1930年,柯达伊曾编成一套《哈里.亚诺什》管弦乐组曲,共6曲:

  第1曲:前奏曲,吹牛开始。壮观的喷嚏声,主旋律展开,形成形形色色的变奏;第2曲:维也纳的音乐钟声;第3曲:歌曲,匈牙利民歌旋律,吉普赛气息;第4曲:会战与击败拿破仑,谐谑的旋律,送葬进行曲,充满幽默感;第5曲:间奏曲,类似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6曲:皇帝与大臣的入场,类似夸张的谐谑进行曲。

  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杭州著名佛寺——灵隐寺的风采。乐曲一开始就传来了两高一低的钟声,然后是轻轻的反复,仿佛是僧人们清早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接着是一个半音级进的音型自低音区向高音区作连续模进,渲染出佛寺宁静而神秘的气氛。随后又是一连串钟声,小钟、大钟轮番敲击,钟声荡漾。在乐曲的引子中,电子琴巧妙地模仿出各种钟声,令人有身临佛寺之感。

  平稳庄重而略带刻板的旋律,在木鱼轻击的陪衬下,显得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主题第一次反复前半段模仿柳琴的音色,后半段则模仿了笙的音色,显示出佛寺的宁静平和。第二次变化反复则以敲击般的和弦奏出,音响宏大而松散,令人联想起僧人们做法事时钟、鼓、铙、钹、木鱼等齐鸣的壮观情景,十分形象。尾声是引子的再现,再次用钟声营造了神秘幽远的意境。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

  说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材的结构及目标、重难点:

  欣赏曲在本册教材中包括:

  聆听歌(乐)曲共有19首,其中中国作品有13首,外国作品6首。

  学期总目标、重难点:

  (1)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

  (2)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3)用提示性的练习和提问来培养及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感受力,理解音乐的能力。

  (4)在音乐体裁上要求除了能够听辨音乐主题外还能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第七单元:钟声

  单元目标:本课题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钟声”这一主题而选编的中外不同风格的歌曲。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单元重、难点:聆听时感受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中、外“钟声”音乐。能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

  《灵隐钟声》里电声乐器模仿钟声也能激发学生自己用弹舍模仿木鱼声为歌曲伴奏。并用轮唱形式表演“黄昏钟声”的情景。唱准“fa 、 si 、高音do”(4 、 7 、高音1)音高。唱准“do—高音do(1—高音1)的自然音列。

  (二)说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和体验中外不同风格的美妙的“钟声”音乐,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聆听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2、通过演唱乐曲旋律,记忆音乐主题。

  3、通过合作表现乐曲结构。

  知识与技能目标

  技能: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与习惯。

  知识:回旋曲式的初涉

  聆听中外音乐作品,认识音色对于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听辨,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

  感受与体验音乐表现钟声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辨音乐主题,对回旋曲式的初步认知。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天真可爱,对于音乐也极其热爱,他们性格比较活泼,接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开始接触音乐理论知识,这是感性向理性初级阶段发展的开始,教学时要认真扎实地进行。在歌唱方面气息音准还有待提高,在情感表达方面稍有欠缺。因此我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这条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性。

  说教学理念: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说教法:

  提问教学法、对比聆听法。

  说学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比学习法。

  说教学流程

  欣赏《灵隐钟声》 —————欣赏《维也纳的钟声》 ——————对比总结。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灵隐钟声》

  1、导入

  今天同学们要和老师一起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钟声。视唱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

  2、听一听作曲家用这一音乐主题为我们创造出怎样的音乐世界。

  初听乐曲思考问题

  在乐曲中你听到钟声了吗?还听到其他声音了吗?

  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音乐仿佛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由很多乐器演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这问题去聆听、有目的的去聆听。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3、教师简单介绍灵隐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更直观的了解寺庙,通过介绍灵隐寺然学生跟深入的了解寺庙的神秘、宁静的感觉,为后面聆听寺庙音乐做了铺垫。

  4、介绍电子琴

  (1)聆听分析乐曲中的音色变化(学生随音乐举手示意听到的音色变化)

  设计意图:用举手的方式表示听到的音色变化简单方便。

  (2)分析结构

  引子:钟声悠扬

  第一遍:笙管

  第二遍:前半部柳琴后半部笙

  第三遍:钟鼓铙钹木鱼齐鸣的合奏

  尾声:引子的再现钟声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分析乐曲结构及演奏乐器音色变化帮助学生更清晰乐曲的结构。

  5、教师出示木鱼,示范演奏,一边唱主题旋律,一边按节奏伴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再次熟悉主题旋律

  6、学生探索用弹舌来模仿木鱼的声音,并进行伴奏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索研究用弹舌来代替木鱼给乐曲伴奏,既解决了课前要带很多木鱼的繁琐,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主题旋律的熟悉。

  7、欣赏课件复听全曲,并加上弹舌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和伴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直接、更深一步感受寺庙的神秘、宁静,犹如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

  (二)欣赏《维也纳的钟声》

  1、教师用钢片琴敲奏《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音调(你们觉得这段音乐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

  设计意图:熟悉主题音调,钢片琴演奏让孩子感受到新鲜乐器的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积极性。钢片琴的声音比较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音乐情绪。

  2、讲小故事介绍:哈里亚诺什

  设计意图:了解音乐创作北京,讲故事的形式很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初听乐曲思考问题:

  在乐曲中你听到钟声了吗?钟声多还是少?还听到其他声音了吗?

  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由很多乐器演奏的?

  对比上一部作品《灵隐钟声》,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觉得哈里亚诺什来到了什么地方?

  森林战场王宫

  设计意图:学生能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聆听,然后学生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感受

  3、介绍作曲家柯达伊

  4、聆听主题音乐一共重复了几次?每一次都是连着的还是有别的内容?并且把相同的主题音乐用√来表示,不相同的用×来表示。

  设计意图:方法简单,通俗易懂。学生听辨后能较快作出选择。

  5、介绍回旋曲式

  设计意图:了解曲式结构

  6、用小铃铛在主题音调出现时为乐曲伴奏

  设计意图:用伴奏的形式来表演体现音乐

  7、复听全曲

  用小铃铛为乐曲伴奏,欣赏课件。

  设计意图:课件漂亮,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版主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维也纳的一些优美、壮丽的建筑、风景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总结

  课堂知识卡:

  曲名:《灵隐钟声》 《维也纳的音乐钟》乐曲内容钟声钟声作曲家浦奇璋(中)柯达伊(匈)速度较慢、较快,乐器电子琴管弦乐演奏形式,独奏合奏情绪安祥、宁静热烈、华丽。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卡的对比总结能更有效的检验学生的上课收获情况。注重知识的积累(欣赏知识卡的使用)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测查是一份非常有用的财富。

  【教学反思】

  用“听”去探索、求共识、共享、共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一节课我主要是以“钟声”为题材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尽量注重突出体现培养音乐兴趣——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整体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在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听觉感受和听觉表现。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通过参与多种活动,进而直接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

  1、听说结合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音乐的情与声两方面协调得到的体现。由此我可从“听”和“说”两个方面来启发想象,用语言表达意境。

  “听”即我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1)提问法听。我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前,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听,来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和知觉力。

  (2)对比法听。我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品中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作品之间,对比着听,区别其中的节拍、节奏、速度、音色、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

  “说”一是指我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在乐曲的关键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指我让学生听,然后说出聆听作品的感受。根据音乐的不同特点,我启发式的语言可以在乐曲的开始前,也可在欣赏过程中,或在乐曲结束后。当然在欣赏是,教师必须以学生说的参与为主,启发学生说出聆听的感觉。

  2、动静结合

  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心理特点。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染力并不差。聆听音乐过程中,自我表现欲非常强。当欣赏一段明快的乐曲时,学生会手舞足蹈,情益于色,这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欢的方式。由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允许他们用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通过“动”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3、多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欣赏课同样注重识谱(简线)教学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

  运用多种音乐活动对乐曲的主题音调进行聆听,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课堂中注重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孙悟空与电子琴的比较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用耳朵当小侦探去发现哈里亚诺什的行踪、对于回旋曲式的讲解也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枯燥、用小铃铛伴奏进一步体验等等)

  注重知识的积累(欣赏知识卡的使用)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测查是一份非常有用的财富。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说课稿03-17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1-16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1-05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1-26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2-24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说课稿10-27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说课稿05-15

《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范文11-13

《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范文11-29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

  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

  (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 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运用质疑课题、阅读全文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维也纳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2、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氛围。

  二、说教法:

  1、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这样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2、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建筑物的描写方法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我在上课文中的四个方面时,不平均用力,有侧重点,主要抓住第三、四方面来讲,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本单元都是游记类文章,在课上进行了写作能力的渗透后,也习得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

  3、强调个性化朗读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我在课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

  三、说学法:

  提出问题---文中找答----交流答案-----解决问题-----感情朗读—学习方法----融会贯通。

  1、在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朗读第一节,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解决问题,学习2——6小节,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原因是?

  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从段落细读,让学生自己说出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

  3.学生重点学习课文4、5节,即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第三、四个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总起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分述

  世界歌剧中心

  (概括——具体)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讲读、略读和选读三类。讲读和略读课文都是必读课文,然而,由于课程标准对选读课文没有具体的实施建议,配套的教师用书对此类课文既没有统一要求,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教学指导,致使在课改研究如火如荼,老师们对讲读课文精打细磨,对略读课上下求索的今天,对选读课文却视而不见。其实,我们不应该忽略对选读课文的学习。教材安排选读课文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去教好选读课文,学生和老师都会受益匪浅。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文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配套选读课文。作者冯骥才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维也纳生活风情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圆舞曲是维也纳的传统音乐,生活圆舞曲就是生活中的音乐。从文章的题目看来,音乐与维也纳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嘹亮、撩动、婉转、悠长、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学生品词酌句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搜集资料,师生合作开展《我所知道的维也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由于本课作者主要阐述音乐之都维也纳“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选读课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块“处女地”,平时在教学中很少有时间带领孩子去读去感悟。其实,它们是我们一线教师由手把手地“扶”学生到“放”学生的阶梯。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并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突出重点,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累积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究。

  (一)咬文嚼字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其次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滋味,实现主体性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再次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学习第三自然段,实现教师教的作用,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对其他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检验学习效果,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主线探索法:本课的教学,应该抓住一条主线,即“生活与音乐的关系”。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这句话便是全文的主线。根据主线我们便可以通过寻找维也纳无处不在的音乐,理清课文的四大块内容,即音乐存在于维也纳的鸟鸣、鲜花、道路、酒馆中。抓“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这句,学生很容易能够发现音乐的存在,“生活与音乐的关系”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中心句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表达课文主题的中心句,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来获取对文本的认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四)直观演示法:利用课件PPT、音乐、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仅是从课文出发,学生也许能明白维也纳的生活之美,音乐之美,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却一无所知。因此,我觉得还要用资料来充实课文,包括文字、图片、影象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读体会法、想象体验法、分析归纳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会通过“认识维也纳、走近维也纳、感受维也纳、享受维也纳、畅想维也纳”五个步骤层层深入,逐渐揭开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神秘面纱。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咬文嚼字”的啃读精神。我不会对课文的每个细节都讲得很详细,我会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重点部分反复品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

  4.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个环节我可以用跟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资料来充实课文,比如对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斯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的讲解,比如对金色大厅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的介绍等等。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音乐与鸟鸣

  音乐与花

  音乐与道路

  音乐与酒馆

  6.布置作业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从尊重学生表达欲望,锻炼学生读写水平方面考量,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小练笔:我真想去维也纳看一看!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可以选取课文中的一两个方面把自己想去的理由表达清楚。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本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

  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爱吹牛的老兵。他逢人爱说大话,说什么他曾单枪匹马地战胜过拿破仑;把长有七个头的长龙打翻在地;把烈马驯得服服贴贴等等。组曲就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维也纳的音乐钟》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宫作客时人们欢迎他的情景。当哈里跟着公主来到富丽堂皇的王宫,突然听到叮叮当当的声响,在钟琴敲打的固定音型“ ”伴奏下,乐曲呈示了音乐钟的主题:这个主题由木管和钟琴一前一后相隔两拍轮奏,生动地模拟着音乐钟的音响。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属于回旋曲式结构。

  由于乐曲夸张而富于童话色彩,又有轻松和滑稽气氛,深受人们的喜爱。

  柯达伊的歌剧《哈里亚诺什》和巴尔托克的《蓝胡子的城堡》一样,是匈牙利歌剧的杰作。作于1925—1926年,1926年10月16日在布达佩斯歌剧院首演,此后又修改过两次,直到1948年才改成定稿。此剧脚本由鲍利尼和哈夏尼据格莱亚诺什(Garay yonos)的故事诗《老兵》,于1843年撰写,叙述陶瓷匠哈里亚诺什关于士兵生涯的故事。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有超人的吹牛本事,善于讲述奥匈龙骑兵的故事。

  1928—1930年,柯达伊曾编成一套《哈里.亚诺什》管弦乐组曲,共6曲:

  第1曲:前奏曲,吹牛开始。壮观的喷嚏声,主旋律展开,形成形形色色的变奏;第2曲:维也纳的音乐钟声;第3曲:歌曲,匈牙利民歌旋律,吉普赛气息;第4曲:会战与击败拿破仑,谐谑的旋律,送葬进行曲,充满幽默感;第5曲:间奏曲,类似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6曲:皇帝与大臣的入场,类似夸张的谐谑进行曲。

  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杭州著名佛寺——灵隐寺的风采。乐曲一开始就传来了两高一低的钟声,然后是轻轻的反复,仿佛是僧人们清早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接着是一个半音级进的音型自低音区向高音区作连续模进,渲染出佛寺宁静而神秘的气氛。随后又是一连串钟声,小钟、大钟轮番敲击,钟声荡漾。在乐曲的引子中,电子琴巧妙地模仿出各种钟声,令人有身临佛寺之感。

  平稳庄重而略带刻板的旋律,在木鱼轻击的陪衬下,显得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主题第一次反复前半段模仿柳琴的音色,后半段则模仿了笙的音色,显示出佛寺的宁静平和。第二次变化反复则以敲击般的和弦奏出,音响宏大而松散,令人联想起僧人们做法事时钟、鼓、铙、钹、木鱼等齐鸣的壮观情景,十分形象。尾声是引子的再现,再次用钟声营造了神秘幽远的意境。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

  说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材的结构及目标、重难点:

  欣赏曲在本册教材中包括:

  聆听歌(乐)曲共有19首,其中中国作品有13首,外国作品6首。

  学期总目标、重难点:

  (1)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

  (2)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3)用提示性的练习和提问来培养及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感受力,理解音乐的能力。

  (4)在音乐体裁上要求除了能够听辨音乐主题外还能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第七单元:钟声

  单元目标:本课题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钟声”这一主题而选编的中外不同风格的歌曲。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单元重、难点:聆听时感受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中、外“钟声”音乐。能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

  《灵隐钟声》里电声乐器模仿钟声也能激发学生自己用弹舍模仿木鱼声为歌曲伴奏。并用轮唱形式表演“黄昏钟声”的情景。唱准“fa 、 si 、高音do”(4 、 7 、高音1)音高。唱准“do—高音do(1—高音1)的自然音列。

  (二)说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和体验中外不同风格的美妙的“钟声”音乐,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聆听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2、通过演唱乐曲旋律,记忆音乐主题。

  3、通过合作表现乐曲结构。

  知识与技能目标

  技能: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与习惯。

  知识:回旋曲式的初涉

  聆听中外音乐作品,认识音色对于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听辨,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

  感受与体验音乐表现钟声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辨音乐主题,对回旋曲式的初步认知。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天真可爱,对于音乐也极其热爱,他们性格比较活泼,接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开始接触音乐理论知识,这是感性向理性初级阶段发展的开始,教学时要认真扎实地进行。在歌唱方面气息音准还有待提高,在情感表达方面稍有欠缺。因此我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这条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性。

  说教学理念: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说教法:

  提问教学法、对比聆听法。

  说学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比学习法。

  说教学流程

  欣赏《灵隐钟声》 —————欣赏《维也纳的钟声》 ——————对比总结。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灵隐钟声》

  1、导入

  今天同学们要和老师一起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钟声。视唱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

  2、听一听作曲家用这一音乐主题为我们创造出怎样的音乐世界。

  初听乐曲思考问题

  在乐曲中你听到钟声了吗?还听到其他声音了吗?

  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音乐仿佛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由很多乐器演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这问题去聆听、有目的的去聆听。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3、教师简单介绍灵隐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更直观的了解寺庙,通过介绍灵隐寺然学生跟深入的了解寺庙的神秘、宁静的感觉,为后面聆听寺庙音乐做了铺垫。

  4、介绍电子琴

  (1)聆听分析乐曲中的音色变化(学生随音乐举手示意听到的音色变化)

  设计意图:用举手的方式表示听到的音色变化简单方便。

  (2)分析结构

  引子:钟声悠扬

  第一遍:笙管

  第二遍:前半部柳琴后半部笙

  第三遍:钟鼓铙钹木鱼齐鸣的合奏

  尾声:引子的再现钟声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分析乐曲结构及演奏乐器音色变化帮助学生更清晰乐曲的结构。

  5、教师出示木鱼,示范演奏,一边唱主题旋律,一边按节奏伴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再次熟悉主题旋律

  6、学生探索用弹舌来模仿木鱼的声音,并进行伴奏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索研究用弹舌来代替木鱼给乐曲伴奏,既解决了课前要带很多木鱼的繁琐,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主题旋律的熟悉。

  7、欣赏课件复听全曲,并加上弹舌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和伴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直接、更深一步感受寺庙的神秘、宁静,犹如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

  (二)欣赏《维也纳的钟声》

  1、教师用钢片琴敲奏《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音调(你们觉得这段音乐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

  设计意图:熟悉主题音调,钢片琴演奏让孩子感受到新鲜乐器的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积极性。钢片琴的声音比较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音乐情绪。

  2、讲小故事介绍:哈里亚诺什

  设计意图:了解音乐创作北京,讲故事的形式很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初听乐曲思考问题:

  在乐曲中你听到钟声了吗?钟声多还是少?还听到其他声音了吗?

  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由很多乐器演奏的?

  对比上一部作品《灵隐钟声》,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觉得哈里亚诺什来到了什么地方?

  森林战场王宫

  设计意图:学生能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聆听,然后学生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感受

  3、介绍作曲家柯达伊

  4、聆听主题音乐一共重复了几次?每一次都是连着的还是有别的内容?并且把相同的主题音乐用√来表示,不相同的用×来表示。

  设计意图:方法简单,通俗易懂。学生听辨后能较快作出选择。

  5、介绍回旋曲式

  设计意图:了解曲式结构

  6、用小铃铛在主题音调出现时为乐曲伴奏

  设计意图:用伴奏的形式来表演体现音乐

  7、复听全曲

  用小铃铛为乐曲伴奏,欣赏课件。

  设计意图:课件漂亮,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版主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维也纳的一些优美、壮丽的建筑、风景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总结

  课堂知识卡:

  曲名:《灵隐钟声》 《维也纳的音乐钟》乐曲内容钟声钟声作曲家浦奇璋(中)柯达伊(匈)速度较慢、较快,乐器电子琴管弦乐演奏形式,独奏合奏情绪安祥、宁静热烈、华丽。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卡的对比总结能更有效的检验学生的上课收获情况。注重知识的积累(欣赏知识卡的使用)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测查是一份非常有用的财富。

  【教学反思】

  用“听”去探索、求共识、共享、共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一节课我主要是以“钟声”为题材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尽量注重突出体现培养音乐兴趣——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整体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在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听觉感受和听觉表现。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通过参与多种活动,进而直接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

  1、听说结合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音乐的情与声两方面协调得到的体现。由此我可从“听”和“说”两个方面来启发想象,用语言表达意境。

  “听”即我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1)提问法听。我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前,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听,来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和知觉力。

  (2)对比法听。我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品中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作品之间,对比着听,区别其中的节拍、节奏、速度、音色、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

  “说”一是指我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在乐曲的关键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指我让学生听,然后说出聆听作品的感受。根据音乐的不同特点,我启发式的语言可以在乐曲的开始前,也可在欣赏过程中,或在乐曲结束后。当然在欣赏是,教师必须以学生说的参与为主,启发学生说出聆听的感觉。

  2、动静结合

  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心理特点。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染力并不差。聆听音乐过程中,自我表现欲非常强。当欣赏一段明快的乐曲时,学生会手舞足蹈,情益于色,这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欢的方式。由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允许他们用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通过“动”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3、多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欣赏课同样注重识谱(简线)教学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

  运用多种音乐活动对乐曲的主题音调进行聆听,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课堂中注重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孙悟空与电子琴的比较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用耳朵当小侦探去发现哈里亚诺什的行踪、对于回旋曲式的讲解也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枯燥、用小铃铛伴奏进一步体验等等)

  注重知识的积累(欣赏知识卡的使用)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测查是一份非常有用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