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时间:2021-03-29 15:57: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这个实验。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平面以平衡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能力目标: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思维品质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四、教学程序:

  1、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

  {例题1}、P89—ex2(1)

  3、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0.1N的拉力,小车1质量为0.1kg,小车2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1/m。

  {例题1}、P89—ex2(3)

  4、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a、f、m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B、数学公式c、力的单位N的定义

  (2)理解:

  A、矢量性

  B、瞬时性

  (3)、应用

  A、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B、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例题3}、p89—ex2—5

  5、小结本节内容

  本节在前一节定性研究a、f、m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验结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本节重点应放在对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运用则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步深化。

  6、布置作业p89—ex2(2)、(4)

  五、板书

  1、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a∝f。

  3、f一定时,a与m的关系。a∝1/m。

  4、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B、数学公式:a∝f/m。f=ma

  c、力的单位N的定义: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瞬时性

  (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5、作业p89—ex2(2)、(4)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2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下面我分部分内容来讲述我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运动、力学和牛顿定律之后编排的,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生产中两类动力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为中心的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力学的解题范围。但高一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加上刚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对受力分析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只能逐步展开、加深,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使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作好受力分析图,弄清物体的运动情景,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根据此特点,我采用了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习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接着是通过练习巩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后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难点的。

  宝来汽车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为背景,设计了两个例题。提出我的问题:例1、例2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让学生自己归纳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种类型的动力学问题。

  接下来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这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类型题。为了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图。做好受力分析图之后再然学生画出运动情景图。4.力与运动联系的桥梁? 5.选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6.如何求刹车距离?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受力分析和弄清运动情景的重要性。

  等学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题过程。

  下面是对例1的拓展。1。如果考虑反应时间,怎样求刹车和停车距离;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断是否违章?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通过拓展,让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

  案例分析三,这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类型。有了例1作为基础,我设计了更深层次的问题。1。与例1比较,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2.研究对象的运动包含几个过程?分别做什么运动?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情景图。求牵引力F,实际上求哪个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样吗?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是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现的错误。

  这是中等难度题。通过与例1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问题层层深入又容易达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解题信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错误,提醒自己今后解题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两种类型题目之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2.求加速度有几种途径?3.归纳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

  我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归纳方法,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接下来是通过练习巩固,提升能力。这个题与例2的情景一样,只是把平面问题改为斜面问题,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暴露典型错误。

  这个题我只作以下点拨。

  等学生做得差不多之后,展示学生答案,指出典型错误,使题目加深印象。并强调物体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时,要用正交分解法。

  这是课堂小结。

  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讨论,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如课件所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始终以“宝来”汽车的运动作为背景,主题明确。

  (2)以学生活动为主,层层深入的设问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题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本节课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习题课,选好题目是本节课的关键。

  缺点:由于一节课时间较紧,学生活动的时间受一定限制。小部分基础较弱学生可能还没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则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谢谢大家的指导!谢谢!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杠杆》-初中物理-说课稿12-17

高二物理说课稿02-17

初二物理说课稿范文01-17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01-17

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01-14

高一英语说课稿11-02

高一物理教学课件04-03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物体的颜色》物理说课稿【精选】03-24

高一物理期末物理测试选择题08-2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这个实验。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平面以平衡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能力目标: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思维品质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四、教学程序:

  1、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

  {例题1}、P89—ex2(1)

  3、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0.1N的拉力,小车1质量为0.1kg,小车2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1/m。

  {例题1}、P89—ex2(3)

  4、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a、f、m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B、数学公式c、力的单位N的定义

  (2)理解:

  A、矢量性

  B、瞬时性

  (3)、应用

  A、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B、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例题3}、p89—ex2—5

  5、小结本节内容

  本节在前一节定性研究a、f、m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验结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本节重点应放在对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运用则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步深化。

  6、布置作业p89—ex2(2)、(4)

  五、板书

  1、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a∝f。

  3、f一定时,a与m的关系。a∝1/m。

  4、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B、数学公式:a∝f/m。f=ma

  c、力的单位N的定义: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瞬时性

  (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5、作业p89—ex2(2)、(4)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2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下面我分部分内容来讲述我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运动、力学和牛顿定律之后编排的,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生产中两类动力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为中心的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力学的解题范围。但高一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加上刚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对受力分析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只能逐步展开、加深,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使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作好受力分析图,弄清物体的运动情景,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根据此特点,我采用了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习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接着是通过练习巩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后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难点的。

  宝来汽车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为背景,设计了两个例题。提出我的问题:例1、例2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让学生自己归纳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种类型的动力学问题。

  接下来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这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类型题。为了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图。做好受力分析图之后再然学生画出运动情景图。4.力与运动联系的桥梁? 5.选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6.如何求刹车距离?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受力分析和弄清运动情景的重要性。

  等学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题过程。

  下面是对例1的拓展。1。如果考虑反应时间,怎样求刹车和停车距离;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断是否违章?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通过拓展,让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

  案例分析三,这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类型。有了例1作为基础,我设计了更深层次的问题。1。与例1比较,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2.研究对象的运动包含几个过程?分别做什么运动?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情景图。求牵引力F,实际上求哪个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样吗?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是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现的错误。

  这是中等难度题。通过与例1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问题层层深入又容易达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解题信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错误,提醒自己今后解题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两种类型题目之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2.求加速度有几种途径?3.归纳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

  我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归纳方法,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接下来是通过练习巩固,提升能力。这个题与例2的情景一样,只是把平面问题改为斜面问题,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暴露典型错误。

  这个题我只作以下点拨。

  等学生做得差不多之后,展示学生答案,指出典型错误,使题目加深印象。并强调物体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时,要用正交分解法。

  这是课堂小结。

  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讨论,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如课件所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始终以“宝来”汽车的运动作为背景,主题明确。

  (2)以学生活动为主,层层深入的设问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题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本节课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习题课,选好题目是本节课的关键。

  缺点:由于一节课时间较紧,学生活动的时间受一定限制。小部分基础较弱学生可能还没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则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谢谢大家的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