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述教材:
《海燕》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寻常植物,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述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过程与方法: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述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为: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习品味积累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如上面所说的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这首散文诗,对“海燕”的形象有一定的把握。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习。通过象征手法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近与学生距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述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文字浅显,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绝好机会。
五、述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1、 多媒体展示一组狂风暴雨的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设计意图:感爱环境的恶劣,为海燕出场做序
2、多媒体继续展示,海上飞来一只海燕,引发学生思考:海燕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要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出来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海燕有一个基本的轮廊的认识,为课上分析其形象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诵读——感知课文
1.观看文章的朗读视频,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把握感情。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情境,想象情景,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
2.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设计意图:在听读视频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3、自读揣摩,圈点批注。文章--------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品质)”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由朗读逐渐转移到对文本的理解上,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作也准备。
第三环节:精读——赏析文章
1、思考:文章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圈点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理解其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小组合作交流:如果将这三个乐章用乐器表演出来,会选择什么乐器?节奏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三个乐章紧迫急促的节奏,进一步感受海燕的形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思考并交流 :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4、多媒体展示本文的背景资料,讨论明确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内涵,突破教学重点。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仿写 :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天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发散思维,是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完成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郑振铎《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六环节:结课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送学生一句话: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在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
说课稿 篇2
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采山》。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歌曲《采山》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 一段体结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生动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采山的愉快心情
2.设计意图: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音乐审美体验的整体把握。以“采山”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创设“走进大山——在山中(向大山问好、采蘑菇等采山活动)——告别大山”的音画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运用多样方法、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把一首简单、短小的歌曲,创编成丰满、立体、有音乐情境的多声部歌曲,并用歌声来塑造、表现音乐形象。
二、教学目标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歌曲学唱,使学生学会用歌声表达情感、表现音乐,体会“采山”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2.在音乐情境中启发学生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欢快地演唱歌曲,并为歌曲配上引子和声响,完整演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动中、乐中”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会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来创设“采山”的音乐情境,将活动内容与画面、音乐相链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还需准备钢琴、歌片、红色水性笔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山图片,通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想不想去看看呢?等问题激发学生走进大山的愿望。
环节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法,通过PPT课件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融合在有趣的“走进大山、模仿山中声音、采蘑菇大赛”活动中掌握。从而为歌曲学唱及情景演绎作好铺垫。
片段一:“走进大山”。(点课例片段)看着山林画面听着采山音乐,学生仿佛置身于“走进大山”的情境中进行投情表演,不仅激发学唱热情,还聆听熟悉了歌曲。
片段二:“模仿山中声音”。通过模仿山谷回声(演示“哎罗??);雨声(点读)、小鸟声来启发学生进行气息、声音的训练,并通过”山林二重唱”(课例片段)练习尝试为歌曲加入二声部的声响伴唱,为歌曲演绎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用课件创设了“采蘑菇比赛”的游戏活动(点),让学生先找出蘑菇大小、两朵一组的排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按大赛要求合着音乐1、2、强、弱的节拍采蘑菇,(点音乐表演、点击“跳起舞的蘑菇图”)以此激发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主动感受歌曲两拍子的特点。接着(点)通过合着《采山》音乐“拍击蘑菇舞蹈节奏型”,(点拍演示)感受、认识十六分音符(点)。
随后,引出歌中(点)重难点句第三句的学唱,(唱演),菇 0 采来 蘑菇 | 嫩又 鲜 0 |”,启发学生在读、模仿、跟琴唱的过程中掌握0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环节三:学唱歌曲,深入体验
这一环节主要是启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那么什么叫“采山”?山上有什么可采?有没有采过山?对于现在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很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肯定会影响学生演唱时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学多媒体在这一环节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欣赏课件中丰富的野果、(点)野菜、野花等画面,使音乐与学生生活经验链接,每一张图片都引来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哇”的赞叹声!最大限度激发了孩子们学唱歌曲的热情,增进对歌曲主题理解与情感表达。
此外,歌曲学唱中,将歌片与音乐通过多媒体同时展示给学生,不仅便捷、直观、清晰,更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环节四:表现歌曲,拓展提升
这块内容是对整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表现。即通过课件提示学生在演唱歌曲前加一个回声的引子,(点完整歌片)并在演唱中加入前面已练习的“鸟、雨声的伴唱,然后进行唱、跳、表演的综合演绎。最后,师生在即兴编唱“大山??再见??”的歌声中告别大山,结束本堂课。
我执教的这节课,在08年浙江省音乐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专家的好评,制作的录像课在o8年浙江省信息技术与课例整合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总而言之,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中获得的不只是会唱这首歌?用怎样的声音唱好歌?的经验,而是更多的音乐创造意识与审美体验。
说课稿 篇3
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⑴ 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⑵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⑶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J!!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士兵突击》这篇文章选自于课本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学习的重点是小说的欣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本节是在学习了《边城》和《林黛玉进贾府》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做铺垫此外《士兵突击》这一课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其中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b.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培养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价值观
二、说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从能力本位入手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方法,师生交谈法、课堂讨论法采用问答法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力求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回到生活当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养成自己探究,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提前让学生观看《士兵突击》影片
(二)导入
同学们看过《天下无贼》这个电影吧!这部电影可谓是众星云集,但影片播出之后,最受关注的并不是刘德华他们,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后来一部电视剧有让他再次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这部电视剧就是《士兵突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片段
(三)课文分析
1.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并看了相关的影片,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小说
2.谁能说一下这篇小说描写的环境是什么?
学生回答:严酷、残酷的特种兵选拔
3.这个大环境涉及到几个人物?
学生回答:许三多、成才、伍六一
4.那他们发生了什么?哪位同学来展现一下你的预习成果,概述一下本片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在残酷的特种兵选拔赛中,许三多、成才、伍六一为一个小组,在他们即将成功的时候,伍六一负伤了,成才选择了独自前行,许三多选择始终和伍六一共进退,而伍六一以主动放弃的方式诠释了友情的可贵
那从他们身上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你如何评价主人公许三多的做法?
(四)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探讨
明确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执著、坚毅
伍六一:不抛弃,不放弃
成才:有一点小聪明,时刻想的是自我,但他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抛弃,不放弃,只是他放弃了友情
对他们三个人物我们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接下来就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去更好地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中去
(五)联系实际
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呢?联系实际谈一谈你的感受
同学们各抒己见,说的都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同学都是不抗拒,不放弃,那同学们对你周围的同学也要不放弃,对你各科的学习更要又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我们班就是扩大化了的许三多、成才和伍六一,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扮演的角色,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同学们可以领悟这种精神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去
(六)作业
写写你对本篇故事中感兴趣的人物的看法。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 世界的气候之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依次进行说明。
一、 总体设计的依据
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读图观察、师生问答,分析讲授、独自归纳,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情境导入,探究规律,分析归因,学以致用”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多次思考、两个问题情景、两次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环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
(四)学以致用环节,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 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必备】计划方案模板集合六篇01-21
【必备】聘用合同模板集合八篇07-20
【必备】赠与合同模板集合6篇06-02
【必备】赠与合同模板集合9篇05-07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必备】初中周记模板集合7篇02-12
【必备】周记高中模板集合6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