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1-07-02 20:10: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合集10篇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三、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

  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P21(7题)

  7、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教学思路

  “做数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想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通过做一个圆柱来深刻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获得数学知识。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李老师也找到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

  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为什么要把它们要设计成圆柱形呢?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没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栏杆、柱子要设计成圆柱形;因为圆柱可以滚动,所以压路机、刷墙滚子设计成圆柱形……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圆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接下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教材第10—11页上的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哪些知识?请拿着手中的圆柱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动画闪烁:底面,侧面,高。)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看: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

  请拿出学具小旗,转一转,试一试。

  3.动手操作,深入认识

  为了突破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自制圆柱模型的活动。

  同学们:我们现在对圆柱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吗?请看活动要求:

  要求:

  ①同桌两人为一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卡纸等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个纸圆柱。

  ②接缝都不要重叠,只需用透明胶纸粘贴。

  ③二人小组汇报,汇报时请指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各是多少?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每组学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对有需要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做圆柱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屏幕分两格分别显示)

  a.利用参照物做

  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用圆柱物体做参照物来做,有了实物做参照,能轻松得到两个圆形底面,对于这种做法,我会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得到圆柱的侧面。

  学生可能会采取用卡纸在圆柱上围一围,或者采用把圆柱在卡纸上滚一滚的方式感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在接口做上记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剪下和底面进行粘贴。

  b.不用参照物做(也有的学生不用参照物做)

  ①先做底面,后做侧面

  有些先画出两个圆做底面,再做侧面,没有参照物,侧面该怎样做呢?通过尝试他们会发现,用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可以形成圆柱的侧面。那么,这个长方形该做多大才能卷成和底面大小合适的圆筒呢?

  ②先做侧面,后做底面

  还有些学生可能先做了侧面,那又怎样确定圆柱的底面呢?如果直接沿着圆筒底的周围去画一圈,会发现由于纸筒很软,很难画出标准的圆。底面怎样才能画得又圆又大小合适呢?

  不管以上哪种做法,都会促使学生思考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圆柱后,我再组织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展示他们的作品,说一说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展示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作品:

  有的制作非常标准,有的或许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侧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底面和侧面接不上……

  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紧紧抓住这些问题,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说一说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帮助学生,把所做的圆柱修改完善,体验成功。

  同学们:通过做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做圆柱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归纳总结出: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做圆柱更深刻地感受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在侧面的展开和围成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活动。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一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

  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例如:(2)号长方形可以分别和(1)、(3)号圆搭配做成不同形状的圆柱。

  课后活动:

  先用萝卜制作一个圆柱,猜一猜它的横截面、竖切面、斜切面各是什么形状?

  再切一切,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个活动,是课堂做圆柱的进一步延伸。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以上描述的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做圆柱来认识圆柱。

  制作圆柱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我相信: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也许能记住,做过就能真正理解。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

  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链接生活,初步感知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是播出的时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通过讨论,让学生把对应的12时记时法写在24时记时法的旁边。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尝试进行互换。

  (二)、实践探索,自主建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1、比一比

  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挑战和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2、议一议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比较中达成共识,得出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名称。并说说为什么不叫25时记时法或26时记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适时结合钟面,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的记时规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并让学生在对喜欢哪种记时法的讨论中明白,使用两种记时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记时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换一换

  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记时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三)、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想想做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1、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公路标志、火车票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书中的问题以开放式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给出自己的想法,巩固两种记时法的互换,建立起初步的时间观念。

  2、画一画。给想想做做中的第6题四个钟面画上指针。

  3、小小播报员。结合本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在小组里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同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五一长假,陈老师到舟山的普陀山游览了趟。一上码头,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幻灯)

  码头→前寺 前寺→ 佛顶山步行要 21 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乘汽车要 41小时 坐缆车要31小时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板书得出): 21+ 41 21+31 41+ 41 41 +31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二)、尝试研究

  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1)1/2+1/4=0.5+0.25=0.75

  (2)先通分1/2=2/4 1/2+1/4=2/4+1/4=3/4

  (3)画图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本篇虽说是青岛版,但说课模板流程我们有很多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今天我说的课题出自青岛版4年级上册课本,第105页第7单元的信息窗1《五级船闸》小数除以整数。(课件出示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所学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立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课件出示)

  根据上述对教材与内容的简单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探究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鉴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读了。

  课件出示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的特点,并且基于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为学生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法,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教师只需引导好学生探究的方向,而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进而达到绿色课堂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整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课件出示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通过课件的配合(出示三峡情境图),谈话引入,即直接给学生出示几幅三峡的图片,从而引出三峡五级船闸的情境图课件出示,提示学生发现五级船闸的作用——蓄水。

  课件出示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三峡情境图,及五级船闸的作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课件出示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的运算,对他们对小数除法的认识还是刚刚开始,所以,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对实例进行模仿的自觉性学习。

  首先,在学生懂得五级船闸的作用之后,我借助课件出示情景图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在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的习惯。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由你所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小组合作的模式,根据所发现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即:

  水位一天能够上升多少米?

  处理这个红点问题时,学生会很容易的找出情境图中的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而且能够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9.84÷3=,由此也引出了新的问题:

  被除数是小数怎么办?

  在这里,也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后,可以问学生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个课题和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思考,在这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整数除法、小数乘法等。

  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想起的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9.84÷3= 板书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可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研讨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就会出现多种观点,比如把小数化为整数、估算等,把小数变成整数,也就是把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用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的整数除法去除,这样就把被除数扩大了100倍,最后要把所得的商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

  估算即把9.84看做9,9除以3得3,9.84比9大,所以商也比3大。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9代表9个1,除以3,得3个1,商写在个位上。8代表8个十分之一,除以3,结果是2,2写在什么位置呢?引导学生理解2写在8的上面,并且在个位的3的后面要点上小数点,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2是商在十分为上。这样商的小数点也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样就解决了小数点的问题,剩下的计算可以教给学生去讲解,余数2可以看做20个百分之一,与百分位上的4组成24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到商是8。

  8代表多少?写在那里?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

  由此,也突破了对本节课所设的重点难点。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达到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的目的。

  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红点问题,即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的关键所在,所以这个重难点要突破好,让学生从根上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学生对情境图理解、认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切忌出现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同时也实现: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讨交流,感受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加深理解。我分为2个层次。

  1.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用的熟练程度。

  2.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实际问题,进行反馈练习

  问题的设置要多层次,多样式,依次递增练习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到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要点,把总结提高的工作放手教给学生来做,再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样,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小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的简要分析和初步构思,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课堂练习设计

  (一)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习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

  书中的全部练习题都做为基本练习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习,安排了练习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习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习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中的5、6两道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这个练习层次我设计的练习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练习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发展练习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 (10+4)×2=28(厘米)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通过自己去尝试练习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习中一题多解的练习,通过练习,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

  教学目标:

  ①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②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的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课件),让学生寻找认识的图形,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根据学生所说,概括说出: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图形让我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们先研究图形中的一类——四边形,从而顺利出示课题。

  这个环节创设了参观光明小学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课题。

  (2)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第一步,用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脑中的四边行画下来。”第二步,展示学生的作品,不管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一判。第三步,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点。第四步,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涂一涂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①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对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先让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教师呈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②围四边形

  学生利用学具里的钉子板围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很多学生围出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测量,得出他们的对边也分别相等,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经常设计总结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教材说明

  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

  学生分析

  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

  本节课将要教学的“成数与折扣”,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成数、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农业成数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成数、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折扣应用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一份,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流程

  一、联系主活,导入新课。

  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过去了,就在春节过后,各商家又会搞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呢?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谈话,探学情。

  师: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

  师: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师: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学生回答。

  师: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拿出你手中调查到的打七折的标签,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2)讨论,找规律。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师:说说你们组寻找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有: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3)归纳,得定义。

  师: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九折呢?打八五折呢?

  学生回答。

  师: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师小结:“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4)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商店出售录音机,每台原价430元,现价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1)出示提纲。

  ①打九折怎么理解?

  ②是以谁为单位“1”?

  ③可以改写成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④要求便宜多少元?也就是要求什么?

  (2)学生试做,讲评。

  (3)练习,做一做。

  3.教学成数的含义,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1)新闻,探学情。

  (电脑显示:一则新闻《毛阿敏八成不能来晋演出》)

  师:看了这则新闻,你想到什么?是肯定不能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认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来晋看作100%的话,八成就相当于80%。这种说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用到。

  (2)自学,得意义。

  打开书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汇报情况,概括成数的含义。

  (3)练习。

  师:就要单元测试了,能不能用含有成数的句子表达你对这次测试有多大的信心?

  ①四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4.运用成数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学生试做、汇报、讲评。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

  1.判断。

  (1)成数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

  (2)五成八改写成百分数是5.8%。( )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4)某县今年蔬菜比去年增产四成,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单位“1”。( )

  (5)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2.做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又知道了什么知识?

  板书:

  折扣 成数:

  例1:430×(1-90%) 例2:41.6×(1+25%)

  =430×0.1 =41.6×1.25

  =43(元) =52(吨)

  答:比原价便宜43元。 答:去年收白菜52吨。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商场购物、新闻消息等,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认识到所学数学可应用于生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积极地讨论,主动地探索,勇敢地尝试,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起劲,学得主动。但在成数、折扣应用题的教学上,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一、说教材

  1、《解决问题》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选择了某旅游团到宾馆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与同学合作。巩固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听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4、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话题来展开讨论。

  3.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原则、运用培养自学及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自学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会学”,主要要突出如下三点:

  1、本节课所要采用的是提出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的方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由学生独立思考

  2.男游客的住宿问题在老师的教扶下进行,学生的思路已经被打开了,在解决女游客的住宿问题上,已经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说明白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所确定的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

  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落实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

  我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抽象概括——适时强化。

  (1)导人新课。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开始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学习新课。A观察情景,找出信息;B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问题(男女分开住,导游和司机的问题);C设计13名男游客的住宿方案,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策略;D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女游客的住宿方案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策略。

  (3)巩固练习。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成,必须反复应用中强化巩固。所以,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吃饭用碗和登山统一帽子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下面我把《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想与课后反思,向各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1页,以及相关的练习。

  下面,我先谈谈自己对教材地位分析:《6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至5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灵活处理教材,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的3点:

  (1)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熟练的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合作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正确计算。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

  我认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加强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大方面是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但注意力不稳定。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口诀教学比较单一,要上好本节课,最需要的是创设生动的情境,采用有趣的小游戏和小竞赛,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空间,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下面,我说说教学策略

  首先谈谈教法:《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教学我运用多媒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综合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谈完教法,我再谈谈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为中心。”为此,课中我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现在我谈谈整节课的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体验,我把本课设计成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和不同层次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

  接下来我来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方式,我采用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游戏复习,引出课题: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复习铺垫中,我就采用采蘑菇和开锁游戏,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操作迁移,探索新知: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课中我创设“去参观海底世界”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准备题的学习,为新课中的编写口诀打基础;接着,我让学生动手用三角片摆小鱼,共同学习“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这两句口诀;然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编写口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

  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实际应用,巩固提高:练习的设计我力求体现 “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6个练习:夺星星、摘苹果、夺锦旗、夺红花、我能行、用数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应用新知识。

  创新评价,总结全课是教学过程最后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总结在一节课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把总结全课设计为: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表现和在本节课中的收获,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又达到本节课的升华作用。

  在这堂课中,我为求做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数学的思维。因此,我摒弃传统口诀的教学模式,精心构建口诀教学的新格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的突破:

  一、设计丰富的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课中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和游戏。例如:复习中的“采蘑菇”和“配钥匙”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第二个活动是“参观海底世界”,让学生完成准备题,为编写口诀打下结实的基础;接着是“动手摆小鱼”,活动中学生非常踊跃,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的角色,并且初步感知口诀的来源;第四个活动是“小组合作编口诀”,发挥小组互学的作用,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第五个活动是让学生 “找找口诀的秘密”这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找出6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最后是“熟记口诀大比拼”,让学生运用规律来熟记口诀。这样,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口诀的认识。

  二、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突出探究的意味。

  首先是设疑引探——“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见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备课时,我同样要当好“舵手”,准确把握好探究的问题,把握好探究的方向,才让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课中我只充当了一个引导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让学生信心大增,让学生体验出学习是快乐的,思索也是快乐的。

  其次是合作交流——“放”。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于渔”。新课程是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的是一种能力和方法,炼就的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正如新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出自己喜欢的条数后,与同桌交流可以编出哪句口诀,然后放手学生在小组内探究编写口诀,这样既可发挥优生的创造力,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

  再次是自主探究——“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不是只停留在学生的表面回答上,在课中我注意还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听数学走向“找数学”, 从答数学走向“问数学”,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 体现数学的价值, 喷射数学中的生活色彩。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设计本课时,选材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例如新课中的“参观海底世界”, 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海洋里原来包含着数学问题,体现“小课堂,大社会”教学理念的同时,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练习中的“用数学”,就是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机会,也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意识,真正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巧设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应用数学

  新课程倡导要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诣的学习氛围。练习的设计我力求做到体现 “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练习的形式丰富多样(夺星星、、摘苹果、夺锦旗、夺红花、反应快、用数学),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一定的梯度性与趣味性,并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把练习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与反思,我深深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更是个有生命的过程。因此,本着这个目的,我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知识获得的体验,丰富对新知识的的感悟。以上都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由于本次采用异地教学,学生与我的磨合未能很好地适应,未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尽管我在备课时在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方面都想得很多,但经过课后的反思,我也清楚地认识地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有些细节还应该处理得更好,这些就留待各位评委的批评与指正,欢迎大家多给意见,我将会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怀着感激之情,去聆听各位评委的宝贵意见,因为大家的批评与肯定,都是我以后在教学上取得进步的源泉。谢谢!

【关于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合集10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找次品参赛说课稿11-02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1-19

人教版小学语文《桥》说课稿12-23

人教版小学第一册数学说课稿 比较参赛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搭石》说课稿范文12-22

人教版高二数学说课稿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11-03

人教版《搭石》的说课稿范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