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战神吴起的故事[阅读次数:1774]
    如松 战国初期,晋国在三家分智之后,经过东周天子册封,分裂成韩、魏、赵三路诸侯。 魏文侯礼贤下士,实行儒、法兼治融合多家的策略治理国家,逐渐强大。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
  • [阅读次数:206]
    1.下列加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朝(zhāo)服衣冠(guàn)谤(bàng)讥 B.窥(kuī)镜期(jī)年皆朝(cháo)于齐 C.昳(yì)丽时时而间(jiān)进臣妾(qiè) D.弗(fú)如孰(shú)与数(shuò)月之后 2...
  • [阅读次数:167]
    人教版高中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已是多年未离开过中学语文课本这一“阵地”了,文章特色仍然是《古文观止》的评价最为精当:“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若单从文章写法来看,善为设喻,以小喻大,自然是令人叹服心折的,但偏偏有太多的人有主题思想方面的探究,连《古文观止》不也附?..
  • [阅读次数:216]
    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我校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的调整。为此,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
  • [阅读次数:291]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nb...
  • [阅读次数:290]
    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武王伐纣,歧周代商。武王发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鲁公即鲁侯。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公,而淮夷、徐戎作乱,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鲁。鲁国先后传二十五...
  • [阅读次数:317]
    关于晋国的立国有两个传说,互为依托: 一、左传曰:“邑姜方娠太叔。”根据历代注解,邑姜是姜太公吕尚的女儿,嫁给武王发,梦到上天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她生的儿子据此名叫“虞”。 二、史记曰: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
  • 战国七雄之--齐国简介(为政以德、管仲列传备课资料)[阅读次数:1105]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姜齐和田齐之分。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吕氏齐国,史称姜姓齐国,简称姜齐。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国君妫姓田氏,是为田氏齐国,史称田齐。齐国...
  • [阅读次数:397]
    内容摘要: “讽谏”是中国历史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是调节皇权与相权的一种手段。其间有“士”的担当和抱负,但更有他的无奈与屈从。《邹》文的说理技巧结合劝谏者的角色定位,是讽谏成功的要素。但以人格丧失为代价的讽谏文化,其文化逻辑却具有二律背反的特质。它在制约皇权的功能上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而?..
  • [阅读次数:109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nbs...
  • [阅读次数:415]
    (2007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白云区)(2)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2)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变化”与“启示”各2分,共4分]) ...
  • [阅读次数:273]
    一、阅读训练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 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nbs...
  • [阅读次数:6982]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 [阅读次数:4835]
    万树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教我们怎样说理的典范小故事。文章先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描述邹忌和妻妾客人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邹忌的心理活动经过和神态动作,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理趣。作者以自己与徐公比美受到妻妾客人的不切实际的赞扬一件生活小事,讽喻了高高在上的国君更易受臣民蒙蔽的道理。作者先以妻?..
  • [阅读次数:3011]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书注: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请。 书注“微”:假如没有,表假设关系。而译文为“即使……”,表让步关系。前后不一致。此句中的“微”是表否定假设的连词,译为“如果没有”,“要是没有”,可参看上课《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
  • [阅读次数:1668]
    海原三中海三中 九年义务教育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个部分的第六条中,要求初中生达到“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水平,充分体现了大纲对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
  • [阅读次数:5857]
    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战国策》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布衣之怒”的故事 秦王气势汹汹地对唐雎说:“你听说过什...
  • [阅读次数:4369]
    山西省沁县中学 刘建东 《战国策》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武帝时,刘向进行了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取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
  • 忠言为什么非要“顺耳”不可?--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网友来稿)[阅读次数:1752]
    广东省化州市第二中学 陈秀兰 邹忌的进谏艺术,历来被人赞颂有加。因为他巧妙地将本来逆耳的忠言包上了糖衣,使齐威王不知不觉地被“糖弹”命中,束手就擒。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告诫人们(特别是当权者)要听得进逆耳之言的,然而,喜欢被肯定、讨厌被否定是人类的通?..
  • [阅读次数:6208]
    春秋战国时期(周秦之际),学者辈出,各着书立说,欲以改制救世。学者不止一人,流派不止一家,着书不止一种,故称之为“诸子”,又谓子“诸子百家”,又谓之“百家争鸣”。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庄子天下篇》言“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
  • [阅读次数:1999]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
  • [阅读次数:1646]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
  • [阅读次数:1811]
    广州市番禺区鱼窝头中学 段新立 2004年秋季,广东、海南、山东与宁夏四省区全面开始高中新课程的实验,至今为止已近一学期,语、数、英三个学科已进行了一个学段的学分认定,其他各个学科的学分认定在即。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作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先锋,亲临前线,过关斩将,流下的泪水、汗水,无可名状,个...
  • [阅读次数:2550]
    福建南安市第二中学 潘志敏 第一幕 人物: 邹忌 邹妻 邹妾 客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 (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
  • [阅读次数:3509]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简洁精练、朴素晓畅的文笔刻绘了一个足智多谋、娴于辞令、忧君爱国的谋臣策士邹忌的形象。不管是邹忌的发问思考、类比联想,还是妻妾客人的察言观色、随机应答,也不管是齐王的悬赏纳谏,还是诏令下达后的进谏效果,这些描写、议论都别具匠心地运用了“三叠法?..
  • [阅读次数:3821]
    提起《战国策》,人们首先想到的大约都是让孩子从小受磨练的"触龙说赵太后",由"吾与徐公孰美"引发统治者应广纳众言、多听批评的"邹忌修八尺有余",从"出无车,食无鱼"之叹说明要尊重人才的"齐人有冯谖","荆宣王问群臣"中使人回味无穷的"狐假虎威"的故事……这些确是值得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因此,从中学课本到各种"...
  • [阅读次数:30519]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 战国简介[阅读次数:1490]
    战国 (公元前 476 年 ~ 前 221 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
  • [阅读次数:1327]
    战国初期,楚惠王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在对外争夺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公元前473年(楚惠王十六年),越灭吴后,勾践称霸诸侯,势盛一时。勾践为了缓解与楚国的关系,主动以淮上地与楚,此则有利于楚国的进一步东向。其后,楚通好于秦,当晋内部斗争激烈、三家分晋和越国渐走下坡路时,公元前4...
  • [阅读次数:2238]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 《战国策》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 [阅读次数:4239]
    翁基芹 语文老师在讲授散文、诗歌、小说时,往往精雕细刻,力求把散文的韵味、诗歌的意象、小说的人物讲深讲透。总想把文章的语言细细品味,把文章的内容充分赏析,让学生领略名 家名篇的精妙所在。而在讲授文言文时,却往往只是为了考试的需要,点出文...
  • [阅读次数:6967]
    曾宪一董德臣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
  • [阅读次数:8557]
    --浙江苍南成教中心朱伟 一、关于题眼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时(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
  • [阅读次数:2774]
    亦文亦史《战国策》 安徽蒋新 通常人们把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其中《战国策》被认为是文学成就相当高的。但《战国策》的性质从它问世起,似乎就有分歧。那么多的别名就是证明。既叫《国策》。又叫《短长》;既《国事》,又叫《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