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蛇在中国的文化含义
蛇在中国的文化含义,蛇给人的印象就是毫无感情的,很多人看了就害怕,特别是它的舌头,当属蛇在中国古代寓意着神明,今天我们将详细的聊一下蛇在中国的文化含义,欢迎来阅读哦。
在中国文化中,蛇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图腾,也代表着爱情
蛇,给人的印象就是毫无感情的,冰冷的身躯,让人头皮发麻的躯体等等一些不是很好的方面。其实,蛇在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在人们的心中,也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在我们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蛇,而且排在了第六位,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的中华始祖女娲和伏羲,都是一半人身一半蛇身,可见,蛇在远古时代一种重要的图腾与象征,代表着生殖与繁衍。我国传说中的神兽玄武,它就是由乌龟和蛇两者结合而成。而在《山海经》里,更有着关于腾蛇的记载,它是中会飞的蛇,是被当做神兽对待。在军事上,有着非常有名的“一字长蛇阵”传于后世,收尾相顾,无前无后,能攻能守,前后各能照应,非常精妙,在后来的小说演义及真实历史中都有出现,甚至传到国外。在道教里,许多文献都有关于蛇的记载,许多法术是召唤蛇灵,或以蛇的器官为法器、咒语。
至于蛇的传说,属于我们民族的就是《白蛇传》了。它是一个感人故事,在宋朝时的杭州,有一个蛇妖,叫白素贞,她修行千年,法力高深,化为人形,带着侍女小青行走人间,于西湖断桥上,因避雨邂逅了翩翩公子的许仙,从此念念不忘,竟生出情愫,于是想尽方法与其结为夫妇。
不想被法海发现,骗许仙令其妻子喝下雄黄酒,使其惊吓致死,为此她亲自去采灵芝救丈夫,消耗其修行,后来法海将许仙带回金山寺,她亲自去接人而被拒,一怒之下水淹寺庙,因而遭到镇压,最终困在雷峰塔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浪漫有悲伤的爱情故事,而蛇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危害众生,而是人化的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意义颇大,影响也极为广泛久远。
而“二月二,龙抬头”也与蛇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期间,春雷滚滚,万物复苏,蛇也破土而出,结束了冬眠,蛇乃小龙,其抬头也代表了龙抬头。我们的其他文化里,蛇的部分也是比较多。如医学方面,蛇是五毒之一,它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药材,无论是它的皮,还是骨,都有药用价值。在文学方面,则就更多,成语有杯弓蛇影、巴蛇吞象等等,在文章诗词里也多有描述,《诗经》也记载了蛇。可以说,蛇在我国意义众多,是文化中比较独特的一部分。
蛇在中国的文化含义2
神明
在上古时候,中国人非常重视蛇这种动物,甚至将其奉为神明,在编制神像的时候都会设置成人身蛇尾,比如女娲、伏羲等等。所以很多老人们认为家里进了蛇是一件好事,甚至还有人专门养蛇当做宠物。
龙
龙是世界上不存在的动物,但是它的形象是与蛇十分接近的,这都是因为龙本身就是蛇衍生过来的。古时候人们崇拜蛇,在蛇形象的基础上完善了龙,久而久之蛇也就成了龙的代表,很多人都会将蛇当做龙来称呼。
富贵吉祥
蛇在古代风水中被奉为富贵吉祥的动物,俗话说蛇不入无福之地,当我们在建造阳宅或阴宅的时候,看到地上有蛇在,则说明此处的风水十分好,很适合建造宅院,未来能够大富大贵、吉祥如意。
蛇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什么
球上的活化石,在地球上生活了亿万年,远远超过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人类鼻祖的时候它们已经是地球的“老主人”了。我国古代人最早就把蛇作为滕图,如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形态出现在各种壁画上。 《列子》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中国神话里的龙,大部分都是蛇进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见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
原始的图腾崇拜中,中国的东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们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类动物,伏羲传说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娲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说明蛇崇拜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与伏羲的神话故事,汉代文献中,记载女娲与伏羲是兄妹。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这是说福建的闽越族是当时的东南越,他们的图腾是蛇。
中国神袛造型,经历了人兽同体和神人同形的过程。蛇图腾崇拜即是人兽同体的神袛,彰示华夏民族是一个悍勇的民族。
在军事上,有着非常有名的“一字长蛇阵”传于后世,收尾相顾,无前无后,能攻能守,前后各能照应,非常精妙,在后来的小说演义及真实历史中都有出现,甚至传到国外。在道教里,许多文献都有关于蛇的记载,许多法术是召唤蛇灵,或以蛇的器官为法器、咒语。
基本含义
概述
蛇是十二生肖之一,行六,十二地支配属“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称此时为已时,或已蛇,又称“蛇时”。
蛇是原始信仰之一,属于动物崇拜,吴越地区有些氏族奉蛇为图腾。在文字中,有一种鸟形象,也是受蛇信仰的影响。广东有的地方拜蛇为神。吴震方《岭南杂记》:“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欲见之,庙祀必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橡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纤结,不怖人,不整人,长三尺许,苍翠可爱。……凡祀神者,蛇常游其家。”
别称
在中国古代蛇被称为小龙,古代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关于龙就是蛇的记载。王充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述异记》引民间传说:“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从传统观念来看,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即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在黄河两岸,人们不但管蛇称“小龙”,还有敬祭小龙的风俗。
蛇的寓意
蛇是较早进入十二生肖的动物之一,在十二生肖出现以前,蛇已经是一种被远古先民认识的动物。在人类抵御自然侵害能力较弱的时候,蛇能对人们造成较大伤害,是人类畏惧的对象,同时也因其具有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被人们神化、崇拜。中国远古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即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共工、相柳、烛龙也是蛇身的神灵。许多远古氏族、部落的首领或是龙(蛇)的传人,有蛇身的形象;或流传着与蛇相关的感生神话,被某些氏族推荐为祖先。
蛇在上古神话中被赋予美好形象和善良性格。女娲作为人首蛇身的女神,在神话中完成了造人和补天的主要功绩。女娲被赋予蛇的身躯,可能与蛇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旺盛生殖力相关,象征着永恒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人们赋予了知恩善报的意义。“白蛇传”的白蛇,就是为报恩而化成美女配许仙。《搜神记》中讲述:古时隋侯出行,遇大蛇受伤,命随从用药救治,后来,蛇衔明珠以报答隋侯,故民间以“蛇衔珠宝”为吉兆。
十二生肖中,蛇的形象或许最为复杂,中国人对蛇的情感也最为矛盾,它既是灵性与神圣的象征,又是冷酷和阴柔的化身。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蛇在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逐渐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某种神秘的灵性,善于隐蔽变化,生命力极强。西晋文学家傅玄写过一首《灵蛇铭》,把灵蛇作为生肖的吉祥属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蒙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冀,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由此可见蛇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形象特征
在民间,狐狸、黄鼠狼、刺猬、蛇、老鼠被当作“五大仙”供奉,其中蛇被称为“柳仙”,在中国神话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狐狸。《白蛇传》中提及的白蛇、青蛇,是蛇妖的代表《聊斋》中,也有很多以蛇为主题的志怪故事。四方神兽中的“玄武”是龟蛇合一的形象,道教大神玄天上帝是脚踩龟将、蛇将,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也是半人半蛇的形态。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仙”了。
相关文化
中国古籍中记载,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10个天干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来纪年。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游牧民族则以动物来纪年。《唐书》中记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另外,《宋史·吐蕃传》中也记载说,吐蕃首领在叙事时,以物纪年,所谓“道旧事则数十二辰属日,兔年如此,马年如此”。以后,在中原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两种纪年法相互触合形成现在十二生肖。正像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的那样,“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关于十二生肖来历的说法还有:洪巽的《阳谷漫录》中说,12地支中位居奇数者,以动物的指或蹄也为奇数相配,如子位居首位,与它相配的鼠为5指,地支中居偶数位的,则取相属之偶数以为名,如牛与丑相配,为4爪。叶世杰在《草木子》中,把十二生肖的来历解释为:术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无牙、牛无齿、虎无脾、兔无唇、龙无耳、蛇无足、马无胆、羊无瞳、猴无臀、鸡无肾、犬无胃、猪无筋、人则无不足”。
其它的说法还有诸如:黄帝要选拔12种动物在天上按时值班……通过竞赛而选中了鼠、牛、虎等12种动物;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一些氏族的图腾崇拜;十二生肖可能是从天竺引进的;或28个星宿分布周天,以值12个时辰。每个星宿都以一种动物命名。从每个时辰值班的动物中挑选某种常见的作某一年的代称等等,不一而足。
【蛇在中国的文化含义】相关文章:
中国的文化作文07-06
(精)中国的文化作文07-29
中国龙文化作文09-02
中国文化作文09-24
关于中国戏曲文化的作文12-08
中国的文化作文15篇【精选】02-08
中国戏曲文化作文08-01
惊蛰的含义04-15
夏至的含义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