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原文及翻译随文注释
上学期间,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汉将李陵论》原文及翻译随文注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与注释】
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不死:没有死去)也。而陵苟免(苟免:苟且逃避死亡)而微躯(微躯:降低身份,使自己卑贱),受制于强虏,虽(虽:即使)有区区之意(区区之意:真挚的情意),亦奚为(为:作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俾:读bǐ,使)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长:助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虽:虽然)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酌:斟酌,考察)其本末,事不相侔(侔:读móu,等同),而陵窍(窍:空子)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对照翻译】
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藩篱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更报复,所以这二位没有死去啊。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卑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使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二位虽然没有死去,但没有李陵的活捉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没有李陵延及到父母的祸患,我们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钻空子假装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原文与注释】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意者:心中想的)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刺心自明: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效节:尽到臣子的节操;致命:献上生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尤:责备)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纾祸:解除祸患)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遽:立刻)加厚诛,岂非负德(德:功绩、功劳)?”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苟其生:苟且偷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世:后代),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冠:冠绝,第一)当时,壮节足以垂(垂:垂范)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及:涉及、触及)哉!
【对照翻译】
我看李陵的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想的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自己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而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为母亲之死而痛心,悼念冤死的妻子,责备君王埋怨国家,何如忘记自己的生命坚守正义死去,从而解除父母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白考察具体情况,而向下听取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回答说: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去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那么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呢!
【原文与注释】
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于:比)义,则视之(之:代指个人的生命)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义:道义,该做的事),君子不轻(轻:轻视)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爱:吝惜)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道:正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然:这样)乎?不其然乎?
【对照翻译】
唉!我听古人说:“人各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活着比鸿毛还轻。”如果死比义重要,那么我们看待自己的生命如同泰山一样崇高;如果义比死重要,那么我们看待自己的生命如同鸿毛一样轻微。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去死。可惜啊,李陵没有死去,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不也是这样的吗?不也是这样的吗?
【内容解读】
批判李陵的行为:白居易开篇便提出“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的观点,以此为标准,认为李陵在出征匈奴时,不能死战而投降,是不忠、不勇、不智、不孝的行为。他指出李陵的投降不仅丢掉了国君的使命、挫伤了国家的威风,还使自己丧失了战功、败坏了家族名声,更将灾祸转移到了母亲身上。
对历史记载的质疑:作者对《史记》《汉书》中没有明确批评李陵表示疑惑,认为按照《礼》中“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的原则,李陵该死而不死,应当受到批评。
辨析李陵与他人的区别:针对李陵引范蠡、曹沫为比的做法,白居易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会稽之耻非范蠡之罪,鲁国之羞曹沫必能报,所以二人不死有其合理性,而李陵的情况与他们不同,不能相提并论。李陵苟且偷生,受制于强虏,即便有报国之意也无济于事,还严重地侮辱了国家。
对汉武帝处置的看法:对于有人提出汉武帝听信流言对李陵家族施加重罚是对不起李陵的观点,白居易认为,假使李陵能不苟且偷生,继续以死明志,那么他将获得朝廷的赏赐,其战功和壮节也能垂范后世,不会被流言所害,强调李陵自身的选择才是导致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艺术特色】
逻辑严谨:文章围绕李陵的行为是否符合“忠、孝、智、勇”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再列举李陵的种种行为进行分析,接着反驳李陵的自我辩解,最后回应关于汉武帝处置的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对比鲜明:通过将李陵与范蠡、曹沫进行对比,突出李陵投降行为的不可取;又通过假设李陵不死的情况与实际他投降的情况相对比,强调了他错误选择的后果,使观点更加鲜明。
言辞犀利:白居易在文中毫不留情地批判李陵的行为,如“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等语句,用词简洁而有力,表达了他对李陵变节行为的强烈不满。
【思想意义】
借古讽今:白居易生活在藩镇割据危害巨大的中晚唐时期,他对李陵的批评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当时藩镇拥兵自重,一些将领对朝廷不够忠诚,时有叛乱或投降外敌的情况发生。白居易借李陵之事,表达了对藩镇割据危害国家统一的担忧,希望通过强调忠、孝、智、勇等价值观,来唤起人们对国家忠诚和勇敢精神的重视,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强调道德标准:文章强调了“忠、孝、智、勇”作为臣子和子女的重要道德准则,认为一旦失去这些准则,就不配为人臣人子。这反映了白居易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视,以及他希望通过弘扬这些道德来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原文及翻译随文注释】相关文章: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注释及翻译10-13
关于王安石论原文及翻译注释07-17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08-31
白居易《买花》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04-02
留侯论苏轼原文翻译注释08-04
白居易《买花》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11-19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7-09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04-17
白居易《池上》注释翻译与赏析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