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读后感

时间:2024-11-29 19:19:27 泽彪 赤壁赋 我要投稿

赤壁赋读后感(通用17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赤壁赋读后感(通用17篇)

  赤壁赋读后感 1

  这两天气温升高,还没有风。上午九点钟时,出去打网球。活动了两个小时,脸晒得火辣辣的,皮肤紧紧地。虽说坚持了好几天了,但肩膀还是紧涨。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不禁感慨古人对于人生哲理认识的`深刻。客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劝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借自然界的水与月来阐明道理。人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即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会消沉下去。

  自然就是这样,一定会有名人,也一定会有凡人。不要因这一切成为过往烟云而悲叹。

  赤壁赋读后感 2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赤壁赋读后感 3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 4

  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之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

  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赤壁赋读后感 5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孤立,羽化而登仙。”这是著名的大文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句子,多么优美的句子,多么洒脱的情怀!我仿佛看见了一副这样的情景:天空中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在一望无际的.江面上,几位学富五车的才子,举匏樽以相属,扣舷而歌之,无忧无虑,畅谈人生,如登仙境。

  苏东坡还在文章中谈到:江水不断地流淌,而实际上并没有流去;月亮时圆时缺,而到底一直没有增减。是啊,人生中虽然看起来失去了很多,又得到了很多,但如果你真正去算一算你的得失,还不是如从前一样,并无二致吗?世界并没有因为你人生的巨大转折而有任何的变化,你不是他,也不是她,你就是你自己,变化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终会被湮灭。你只要把握住自己那或浪漫,或纯真的本心,即使人生的道路再崎岖,本心不变,等待着你的,定是光明坦荡的大路。反之,如果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激,那就是十分可悲的了。也许,人生就是由直路和弯路组成的,若本心不变,心怀明月,也终能“柳暗花明”。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俗语有道: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过,请保持本心吧!学学苏子的旷达情怀,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赤壁赋读后感 6

  “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们总爱在开篇上做文字,但什么逍遥游乐图简直是胡扯。被贬三年,何来逍遥。细看其中深微隐曲,东坡多用典故,不过是表达内心失意后的豁达,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发出如此震惊千古的言论。心态豁达、胸襟开阔则能参悟自然万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变与不变”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学会并善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只关注问题的绝对性,也因此,东坡常能从惆怅怵惕中解脱,理性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说到无穷尽,就又会想到愚公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愚公精神千百年来依旧被人们推崇,赤壁两赋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人人皆知,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观念是世人心之所往。谁不想“长生不老”看尽天下事,可万物皆有时尽,但从是赤壁之赋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传宗接代还是变与不变之间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义上的生命的概念。将个体生命与万物同观,这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态度,“人生短暂,功业永恒”,这才是人与万物同存的真谛。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赤壁两赋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最后的感悟。

  附:就东坡文来看,有一个令读者脑痛的地方——他把架势摆好了,运气写足了,将我们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

  赤壁赋读后感 7

  这是一篇由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根据提示便知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萧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而并非是人们所认识的三国时期的赤壁。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每能以适意自然达观自解,并始终保持进取有有的精神。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文人中,要知旷达心胸属他最高!几经坎坷的命运并没有让这个让人永传诵的文人失去对人生的热爱,这也都是因为他有着旷达的情怀。任何事都能一笑而过,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潇洒、活得自如!

  读过苏轼《前赤壁赋》的人都知道,文章极其优美,让人赏心悦目,心中豁然开朗,知道原来世间万物不可强求。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教会你如何面对生活。作者用辨证的对比的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乐———悲———乐的心理过程。

  学习了《前赤壁赋》,看到这样一个文人的胸襟,旷达的情怀、处世的态度。让人不禁感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应常思其一二。”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但是我们可以顺应它的到来。对于世间万物,虽然我们不能占有,但是我们却能够享有它,犹如明月和山水风景等。试问何乐而不为呢?面对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应当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赤壁赋读后感 8

  《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另一点。客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辞颇有些古韵,不过我的关注点在“美人”。注释说“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若联系下文,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浅薄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离自己尚远,曹孟德那种枭雄都未能实现统一,更何况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鸡汤。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赤壁赋读后感 9

  暑假,一直教我们《论语》的宋老师又带着我们学习了《赤壁赋》。我喜欢这篇文章,它讲述的是苏轼与朋友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读起来特别舒服。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和《赠刘景文》等诗。《上下五千年》中讲到苏轼多才多艺,一生留下来四千多首诗,他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画家。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里,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来到长江边上的赤壁。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赤壁赋》。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长短结合,朗朗上口。

  文章结尾时,讲到了世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占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美景,这些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取用它们是没有禁止的,而且永远享用不完。这些话给我的启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体会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之美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去学习无穷尽的知识 这样才无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赋读后感 10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却还遭到小人诬陷,被贬黄州。其实我刚才是想说他不是那个怎样怎样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没有特别得意的时候,也许是我知识的不足,也许是我太过肤浅。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现在不在乎,将来也不会在乎。"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么无奈呀!却又多么清高呀!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你现在在天宫吗?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赤壁赋读后感 11

  夜读《前赤壁赋》,反复咀嚼,不能入睡,叹服于苏子的见解和境界。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无奈于生命的短暂,哀叹于人生的虚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昔曹孟德横槊赋诗,何其慷慨?一战败于孔明周郎,何其惨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丧和凄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认为,万物都有表象和实质,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又如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象虽千变万化,而其背后作为本质的“道”却是是永恒无尽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寿命的'长短、功名、富贵也都是相对的,因而短暂虚无,唯有道是绝对的,遵从道、顺应道、享受道才能达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可强求,亦不可贪得,即使强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长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有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执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苏子这篇《前赤壁赋》所见略同,可谓异曲同工,遥相辉映,虽历经千古,苏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赤壁赋读后感 12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赋读后感 13

  每个人随着地位的变化和能力的大小,头顶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光环,多数时候,光环对人有利无害,不过有时,光环也有可能要一个人的命,因为闪亮。

  曹操并不是《三国志演义》中那个白面奸臣,事实上“一世之雄”对于他来说更为真实,他破荆州之际“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好不威风,就是诸葛亮也只能承认“此诚不可与争锋”。但是,他头顶上的光环太多太亮了,耳畔的阿谀奉承太多了,多到他自信地认为东吴会让出苦心经略多年“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地盘,多到听不进谋士贾诩的劝告,最终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烧得“折戟折沙”,丧失了三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统一良机,他的势力再也没有到达江南之地。

  东坡亦是如此,他的名号太出色,太响亮,才华太耀眼,他写的诗词把周围的笔墨比得太暗淡,头顶上的光环太过闪亮,把同时期的文人比的太狼狈,何正臣,李定等人出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引发了一场可笑的闹剧——乌台诗案。无论在哪一个立场上,这都是一个莫须有的无聊之事,尽管有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保护,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还是被贬黄州。这一切,都是别人对他才干的嫉妒,就是中国独特的国情:小人常常会将太师击败,太师空有一身功夫,却无能为力。

  面对光环,我们该怎么做?“他们说了,说了什么,让他们说!”这是萧伯纳在客厅壁炉上镌刻的格言。面对他人的奉承,只过耳不过心,只有坚持自我,才能不走错路,在成功的道路上扬帆启航。试想以曹操平日之权谋,区区黄盖之假降岂能不被识破!?东坡若是为人谦虚,广交良友,自身不那么尖锐。岂会被区区小人所扳倒!

  赤壁赋读后感 14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题记

  耳边响起那“舞幽壑之潜姣,泣孤舟之嫠妇”的洞箫声,思绪不觉飞回至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时,仿佛自己便是与东坡居士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酒客,与苏子一同凭虚御风,羽化登仙。

  不得不惊羡于苏子的豁达呀!须知此时此刻,乃是苏子被贬黄州,郁郁不得志之时,却依旧有雅兴与好友一壶清酒,江水悠悠,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庄子那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逍遥游,也莫过于如此了吧?在黄州的准犯人生活的苦闷,在笔下一起抒发,并随即散于虚空里留下着千古佳作。

  前赤壁赋先交代了何时,何人,何处,通过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幽景,进而引出“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想必东坡将景之美用高声放歌吐出后,现实的苦闷又爬上心头,于是苏子笔锋一转,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把主题引入客人“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哀思。是啊!孟德这般乱世枭雄,今安在哉?生之须臾,如白驹过隙,大好的年华已经在放逐中流水般消逝,怎能不令人悲伤?可正如苏子自己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也”,普天之下,事物都各有其主宰,不是自己的,又何必强求?过去依然是过去,要知道“造物者之无尽藏”,还需你我共同享乐于其间,何必因中奖大浪淘沙随水而没苦恼呢?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小苏学士在虚空里袅着的歌音。正如歌中所唱,如果累了,那就停下,泛舟水上,和与你畅饮美酒的意中之人大醉一场,相靠在人生航路上的一叶小舟里,静静地睡着,不知不觉间,天,就亮了呢。

  赤壁赋读后感 15

  北宋时期文才华瞻,作品被赞誉为“铜琴铁板”,诗酒风流的苏东坡,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抒情言志、山水往来之绝唱。在其诸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的是脍炙人口,最具盛名的《前赤壁赋》,在我看来,文章独特之处在于以主客对答的`形式,解释了一条人生哲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决定着心态的不同————人生积极还是消极,前景亮丽还是暗淡……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一样的清风明月,一样的白露横江,一样的水光接天,苏子唱响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欢乐豪迈之歌。可客人却忧郁伤感,以至于吹出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样悲哉哀哉的箫声。可见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孪生姐妹走进一个花园,不一会儿,其中之一哭泣着跑了出来:“妈妈,这是个坏地方,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则笑着跑出来:“妈妈,这个花园太美了,每丛刺上面都有美丽的鲜花!”

  还听说,一个国王贪图享乐,命令大臣四处为他寻找“快乐”。大臣遇到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农夫,问起原因,农夫说:“我曾经因为脚上没有鞋穿而沮丧,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大臣顿悟。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水那么清天那么蓝;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天空是那么明媚灿烂,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阴郁灰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它很短暂,“路转溪头忽见”是久远;走出斗室,走向自然;走出苑囿,走向思想的广阔草原,你终会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活出一个幸福的自我!发现人生路上别有洞天。

  赤壁赋读后感 16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赋读后感 17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性质的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竞争性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佛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赤壁赋读后感】相关文章:

赤壁赋07-04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07-26

赤壁赋反思11-05

《赤壁赋》的赏析11-14

赤壁赋赏析08-02

赤壁赋(优)07-23

苏轼赤壁赋09-04

赤壁赋繁体06-23

赤壁赋经典解析06-10

《赤壁赋》原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