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草堂诗

时间:2020-08-24 10:09:48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的草堂诗

  “诗圣”杜甫的诗歌在众多人的印象中,无疑是忧国忧民的典范。

杜甫的草堂诗

  杜甫(712-770)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从同古(今甘肃成县)入蜀,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川,在四川生活了将近十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四川的东南西北,他的创作也由此达到高峰。本人对杜甫流落四川时所创作的草堂诗较为感兴趣,故成以下文字。

  一、草堂的创建情况

  杜甫在川期间,主要以奔波流浪为主,但其中也有几次较为稳定的时期,甚至有了较像样的草堂,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大家认可的杜甫停留之所,当属成都草堂和旅居夔州的�西草堂。

  1、成都草堂

  杜甫寄居成都草堂有两段时期,即759年年底―762年7月和764年3月―765年5月。由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云:“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现对草堂的建成之期为上元元年(760),学术界已成断言。

  杜甫在其诗歌中为我们描绘了他营造草堂的过程,可谓是“不亦乐乎”与“无奈之举”相交织:

  杜甫自从选定了营屋的地点,“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312页)后,并开始筹措建房之资,无奈囊中羞涩,“留得一钱看”,只得四方寻助,好在杜甫四川的朋友挺多,倒也张罗的挺利索――

  《萧八明府处觅桃秧》: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忧我营茅栋,摧钱过野桥。

  另,有《从韦二明府继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诣徐卿觅果栽》、《又於韦处乞大邑瓷盘》等等,不多时,大概在上元元年的夏天,杜甫并建成了一座颇有规模的草堂,算有了较安稳舒适的住处。在此处杜甫也有了一段悠闲的农耕生活,与朋友开怀畅饮,游山玩水,心情仿佛也为之开朗了少许,于是在他的诗歌中泛起了难得的朵朵欢愉的涟漪,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的杜甫,也为山水田园诗增了光,添了彩。

  2、夔州之所

  当杜甫的好友严武死后,他在成都的生活也就无任何意义了,于是毅然决定离开蜀地,但旅程并非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么顺利与神速。杜甫在夔州又滞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杜甫最大帮助的是大历元年(766)十月任夔州都督的柏茂林,他对杜甫照顾的可谓是无微不至:时而送钱“疲恭烦亲故,诸侯数赐金”(《峡口两首》),时而派人给他送时鲜蔬果“清晨送把,带荷地主恩”(《园官送菜》)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在这里似乎过上了较阔绰的生活,僮仆盈庭,果园几顷,草堂数座……当然其中最大、住得最久的当为�西草堂。在这里,杜甫有了比较繁忙而充实的生活,又要管理果园,又要忙于农耕,与成都生活不同的是少了较多的游山玩水,多了许多的现实生活,似乎此时的诗人把国忧家贫全抛在脑后,全身置于看似平静而安详的田园生活。这些我们无疑从诗人这段时期的创作可见一斑。

  二、草堂诗的人格魅力

  对于描写成都草堂的诗篇早有前辈研究,但对于西草堂创作的研究据本人的有限眼力,关注的人并不像前者那样多。于是本人认为此两地的创作有必要再作以分析,特别是诗歌表现出的不同与“沉郁”的艺术特点。

  1、与人为善

  杜甫的草堂诗,最显著的特色是诗歌中体现的与人为善,不管是诗人与朋友之间,还是诗人与自己的“奴仆”之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这样一块纯净的土壤上生活,是格外让人为之赞叹!

  ――朋友相助

  忧我营茅栋,摧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

  奉乞桃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萧八明府实处觅桃载》)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载》)

  君家白盘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於韦处乞大邑瓷盘》)

  杜甫之往蜀地可谓是一贫如洗,众多朋友仍能慷慨解囊相助,并为诗人营建了有模有样的草堂,实乃患难见真情,难怪诗人在草堂落成后,心情异常兴奋: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杞林凝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堂成》)

  ――邻人相亲

  时来访老疾,步履到蓬篙。(《北邻》)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送朱樱》)

  枣熟纵人打,葵荒欲自锄。(《秋野五首》)

  不论是左邻右舍,还是陌路中人,似乎与杜甫都有比较亲近的交往,这在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着实让诗人感受了人间的温暖,故诗人能暂时忘记忧愁,静心领略蜀地的无限风光,携妻游湖,看子弄江,与友登高……

  ――仆人相敬

  如前所述,杜甫的夔州之居可谓是阔绰有余,从他那时拥有了仆人就可窥见一二,但诗人并未以此而趾高气昂,他更是能体贴穷苦人的艰难,时常给人以救济,对仆人更是能做到与人为善:

  清晨饭其腹,持斧入白谷。(《课伐木》)

  郡人入夜争余沥,竖子寻源独不闻。(《示獠奴阿段》)

  侵星驱之去,烂漫任远适。(《驱竖子摘苍耳》)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诗人获得了暂时的安稳和安宁,有了更多的心情与朋友游山玩水,吟诗颂歌,徜徉于和谐的田园风光中。

  2、自然亲和

  杜甫寄居成都草堂时,生活上较安定,时常亲自劳动,在那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他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相亲近。并且,此时的朋友亦时时邀其赏山乐水,泛舟饮酒,使忧心忡忡的“诗圣”也有了片刻的闲情逸致来欣赏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让读者在满是创伤的时代里也能感受到一缕清风。

  ――花红柳绿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风含翠条娟娟净,雨里红蕖冉冉香。(《狂夫》)

  戏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丁香》)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栀子》)

  ――鸥飞鱼跃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花鸭》)

  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黄鱼》)

  ――田园意趣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饮水喉不干。《引水》

  杜甫在夔州时,忙于经营果园,虽忙碌了点,但也乐在其中,他亲自补稻畦水,种莴苣,又督促宗文树鸡栅,监督奴仆修水筒、摘苍耳、伐恶木等。

  备受战乱之苦的杜甫,当自己能在这块气候宜人,草木丰茂,百花鲜艳,百鸟争鸣的安静、恬适、富饶的平原上有了一席安身之地时,其心境当然非常悠闲自在,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闲散疏放的情趣,创作了清新明丽的诗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三、草堂诗的园林启示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寄题江外草堂》)这首诗可以视为诗人营造草堂的意趣之旨。

  杜甫生活在盛唐,虽然自己没有经济能力去建造像样的所谓的“文人园”,但在那个文人园兴盛的时代,杜甫也耳濡目染地受到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他有了机会营建自己的'小“庄园”时,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构园原理,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杜甫的诗歌对草堂周围景色的描写,已从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营屋理念,为后人构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旧唐书》卷一九0下《杜甫传》:“(杜甫)於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野老相狎荡。”又,《全唐诗》卷二二九杜甫有《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等诗,陈文烛《重修�西草堂记》:“……其居三徙,有客堂,有东屯,而�西尤著。地多平旷,田可水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杜甫的几处草堂都是群山环抱,绿水围绕――

  试看几例诗词: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里潭水即沧浪。《狂夫》

  背郭堂成荫白茅,源江路熟俯青郭。《堂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

  有山的巍峨,水的灵动,平静、孤寂的茅屋有了诗情画意,诗人也巧妙地借大自然的美丽来装扮自己的居室,抒发内心的情感。沧浪之水似绵绵的爱国情思,青郭之野如拳拳的报国之志,透过一“窗”便能绵延万里,遥想千年。

  杜甫营建草堂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选择种植树木,对周围环境进行美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对“恶木”的剪除,对良木的栽培。

  再看:

  柚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高柚》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恶树》

  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小园》

  楂梨才缀碧,梅杏半传黄。《竖子至》

  成都草堂的屋前房后,经诗人的用心布置后,是果树林林,良木密密,而最受诗人喜爱的当属门前的古楠和四棵松树。诗人喜爱古楠,大概是钟爱它的博大、深沉、苍劲和干练,当这株古楠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连根拔起时,诗人是痛苦万分:“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多么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株古楠有悠久的历史,能为草堂遮风避雨,更多的该是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那四棵小松也是诗人念念不忘的,一来也许是因为蜀地难以让松树成活,而自己却意外地种活了四棵,格外珍惜;二来则更是诗人的托物言志吧!

  在杜甫的果园里,更是种植了大量的果木、花草、药物等,那里桃红李白,栀椒殊艳,藤梢锁石,苍松倚天,真乃“柴门拥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寒雨朝行视园树》)。

  今日之杜甫草堂已是:楠木成林,云石砌峰;水环其西,桥架水上;环境幽静,楼宇壮观。而这一切无不是诗人的构园理念的拓展,无不是诗人丰富诗词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