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时间:2024-08-02 06:31:40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导语:北宋时期的诗人苏轼创作了《记承天寺夜游》,展现了诗人苏轼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记承天寺夜游》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所创作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门口照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06-18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09-07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10-18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及译文07-09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及全文主题08-08

记承天寺夜游11-01

《记承天寺夜游》10-25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9-15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