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3)

李白 时间:2018-04-13 我要投稿
【www.ruiwen.com - 李白】

  诗人看到,当年谢灵运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在,只见清波荡漾,不时听传来猿猴凄清的长啼。他脚穿着谢灵运发明的木,开始登山了。那山道又高又陡,人就像攀登在伸入青云间的梯子一样。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兮生烟

  诗人在悬崖半山间见到东海日出,又听到空中天鸡鸣啼。《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而鸣。”在这一片曙色中,诗人已经接近仙境了。

  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诗人迷恋山花,倚石观赏,忽然发觉天色已晚。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景物一步步变换,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登上山后,诗人看到海日升空,听到天鸡高唱,本是黎明景色;却又忽觉暮色降临,晨昏之变,何其倏忽!至于千岩万转,道路不定,山花烂漫,则又何其迷离恍惚。

  正当诗人沉醉其间时,忽然听到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声音大得可怕,不但震动岩泉,而且使茂密的森林为之战,层层山峰也为之惊惧。这时候,天色也变了,只见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荡漾,湖面腾起云烟。这样的场景,让人惊惧,叫人不安,预示着有什么事将要发生。

  “殷”,盛大,此作动词,兼有充满之义。“层巅”,层叠的山峰。“”,水波淡荡状。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山丘峰峦崩裂倒塌。仙人洞府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打开。“列缺”,就是闪电。“洞天”,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处。这里作者连用四个四言短句,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诗人向洞中望去,青天浩荡深远,怎么也望不到底。令人惊奇的是,太阳和月亮交相辉映,一同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金银台。云中的神仙纷纷从天而下,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飘然而行。那场面真是壮观啊,只见老虎弹着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成群列队,纵横如麻。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云神,这里泛指乘云而下的神仙。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宫廷生活的印迹。

  天门打开以前,情景昏暗恍惚,响声惊天动地;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使人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忽然间,诗人感到心惊魄动,从迷离恍惚中一下子惊醒,神仙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不免深深叹息。“恍”,觉醒貌。“嗟”,叹。梦幻中的仙境,景色奇美,场面宏大,气氛浓烈,感情炽热。但是好梦不长,诗在梦幻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回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诗人醒来时只见到身边的枕席,此前烟绕的仙境全已消失,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世上行乐之事也同梦游一样,是那样的虚幻;自古以来人间万事就如同东流之水,一去不返。这一深沉感慨中不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他似乎已看破红尘。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末段因梦而悟,归到“留别”,表明绝意仕途、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愿望。他说: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我且放任白鹿行走于青崖之间,从容骑着它去访寻名山;我怎能低眉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得开心欢颜!

  “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折腰”,语出自东晋陶渊明,他说“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去官职,归向田园。李白此诗最后两句,似乎来得很突然。这是有缘由的。诗人在长安只是被当作侍应文人,参与朝政的壮志始终难酬,因而抑郁不平,加之不驯的性格,招致权贵们对他不断地攻击和排挤,故在诗中吐发愤之情。

  评解:

  诗题中已点明“梦游天姥”之意,但天姥山实际上只不过是小山一座,诗人为什么要把它写得那样高,高过五岳,甚至与天相接,横跨天宇?固然,这是诗人的幻想和夸张,但诗人借梦游而夸张其辞,其目的何在?诗题中又有“留别”二字,却并无抒写离怀之意,倒是用十分之八九的篇幅去写恍惚迷离的梦境,这又是为什么呢?

  著《唐诗解》的明人唐汝询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也有人认为,此诗是留别述情,借述梦而意欲访道求仙,追求光明的世界,并以梦中的仙境为自由、快乐的象征。但诗中梦游一段分明有许多可惊可怖的景象。它开始使人无限神往,初登山时也令人心旷神怡,及至山中时就不完全是赏心乐事了,甚至使人感到阴森恐怖。有人以为,这是在对光明的追求中,伴随着的焦与不安,是诗人在访仙求道中被暂时压抑下的悲愤在梦中的反弹。

  清代诗人陈的解释独出一辙,他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由此理解,或可释疑。李白在长安的经历,他自己在《留别广陵诸公》一诗中称之为“攀龙忽堕天”。因事干朝政,语涉禁忌,他不能直书其事,因此不能不借助比兴以言志。诗人借天姥象征朝廷,借梦游象征在长安的经历。入朝从政是他一生的梦想,然而一旦置身朝中,他既有所幻想,又颇感迷惑与失望,乃至悚然可怖。等到离开长安,恍然如梦惊醒。故嗟叹不已,既感慨惋惜,又觉无可奈何,只好自我排遣。由此看来,“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