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与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查看更多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shāng)》:“身既死兮神似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翻译: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简析:
本诗写作目的是( 借古讽今 ),借(项羽正气凛然)来讽刺( 宋朝君臣苟且偷生 )
名句赏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kuì)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读来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与之共振。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精品赏析: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鬼雄”的典故出自《九歌·国殇》篇,意谓为国捐躯的战士的魂魄与众不同,他们在群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与“人杰”属对工稳,且语意翻进一层。这两句诗不仅撷取了“子魂魄兮为鬼雄”句的成词,还隐括了屈原歌颂卫国将士牺牲精神的深刻含义,从而增加了本诗的讽谕性。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亦十分注意对仗。其中“思项羽”的“思”和“至今”的“今”,对我国人民所熟知的英雄典型项羽充满了赞颂之意,同时还似乎有意提醒人们,女诗人,是在“北兵仓皇南遁”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想到楚霸王的。“过江东”三个字,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字眼,而作者却大胆地把它写在这首绝句中,并很巧妙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真可谓神来之笔。秦末项羽和刘邦争帝,最后败退乌江,他感到原来和自己—道驰骋沙场十年的八千吴中子弟已无一人生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因此宁愿拔剑自刎,也不肯过江去抱愧称王。而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位自诩“素以社稷为重”的宋高宗,在“靖康之难”以后,从商邱一直逃到杭州,偏安江左一隅,更加萎靡不振,每年搜刮大量钱财向金人称臣纳贡,早已将自己的父兄和千百万在侵略者铁蹄下痛苦呻吟的中原人民统统都置诸脑后了。“知耻近乎勇”,在李清照看来,项羽和赵构相比,一个是江东可去却不愿去,另一个则是不该去而偏去,可耻与可贵的分水岭,委实就在这“去”与“不去”之间。
《夏日绝句》寓批判于咏史,以古鉴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假如我们将女诗人的这首诗和她同是在金人入侵以后所写的《上工部尚书胡公》、《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以及“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断句参照起来读,则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爱国热忱和对最高封建统治者极为不满的批判精神。面对“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的严酷现实,李清照也和比她稍后的陆游、辛弃疾等志士仁人一样,以自己激昂慷慨的诗歌正面地反映了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并抒发了当时大多数正直的知识分子郁结于心的愤懑,表现了他们为抵抗异族入侵、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呼号的先锋作用,因而受到后世的肯定和好评。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一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含蓄的手法最易和讽刺相结合,而讽刺又是抨击恶状的最有力的武器。《夏日绝句》以叱咤风云、宁死不屈的项羽与贪生怕死、荒淫误国的赵构相比,虽然在字面上没有一个字提到南宋小朝廷的权奸们,实质上却处处都是嘲弄、讥刺这班昏君庸臣。它“气高而不怒”、“力尽而不露”,特别是“不肯过江东”一句,完全是《春秋》笔法,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投掷过去,并击中了赵构之流的要害。
名家点评
近现代文史学家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这不是一篇泛泛的咏史诗,而是对当时赵宋皇朝的深刻嘲讽。这个皇朝的统治者在被金朝侵略以后,不想抗战到底,却忙着逃过江来,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这就无怪要引起诗人对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的项羽的怀念了。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延梯《漱玉集注》:这首诗通过对项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的赞美,揭露和讽刺南宋以赵构为首的统治集团不肯北上抗敌,而偏安江南的逃跑主义行径,从而提出人必须有气节,活要活得有意义,死也要死得悲壮。
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奠中《唐宋绝句名篇评析》:作者借歌颂视死如归的项羽,深刻讽刺了以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偷安,再不想北上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一二两句相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得很有气势,不愧千秋佳句。三句写“至今思项羽”,特用“至今”二字暗喻当时,四句进一步写出“思”念项羽的主要内容是“不肯过江东”。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格调刚健清新,寓意深长,为后人传诵。
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唐宋诗》:李清照的词,以儿女情长著称,这首小诗却充满风云之气。诗中借项羽不肯南渡的悲壮气概,对惟知苟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啸天说诗》:作者对项羽的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做出高度评价,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与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全诗短短二十个字,一气呵成,连用三个典故而令人不觉,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中国诗词名篇赏析》:李清照的这首小诗篇幅虽小,但所蕴含的道理与情感却是十分深刻、沉甸的。诗起笔雄杰,有丈夫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强调人活着应当做人中俊杰,即便死了也要为鬼界之雄,道出诗人内心对英雄的崇拜与向往,崇尚建功立业,绝不苟活的人生取向。这首诗歌颂的对象是历史英雄项羽,诗人接着高度评价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凌然气概,与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假设大异其趣。婉约词人李清照肯定的是视死如归的那个项羽,所以才引起她的由衷赞美。当然,李清照是在目睹南宋遭受金人侵凌、节节败退的现实下写就此诗的,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所以,诗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富有激励人心的强烈效果。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与赏析】相关文章: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注译赏析08-12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7-25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8-21
夏日绝句_李清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14
《夏日绝句》李清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8-28
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09-20
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09-09
《夏日绝句》李清照原文翻译10-31
李清照夏日绝句诗歌赏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