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免费教学案
《离骚》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下面是《离骚》免费教学案,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端午节快要到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走近屈原,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知人论世—屈原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
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点拨】研讨与练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节选第一段的'学习:主要通过鉴赏这两句诗展开问题探究,重点词语是第一句的“太息”和“哀”和第二句中的“朝谇而夕替”.
解释句意和词义
謇(jiǎn) 蕙(huì)偭(miǎn)溘 (k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1.想一想﹑议一议﹑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①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什么流泪呢?
明确:哀民生之多艰,为国家为百姓而感到忧愁,为国计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
②屈原说自己“朝谇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小组讨论,必须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从诗文出发 .
明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洁身自好.)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贤愚不分,荒唐昏庸.)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臣嫉贤妒能,诬陷忠良.)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道义,歪曲事实,互相苟合取悦他人.)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③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会.那么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
明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郁闷)
④屈原连用两个表达苦闷的词,可见他内心忧闷之深.他为自己的遭遇悲愤万端,那么他会改变自己的初衷,与那些奸诈群臣同流合污吗?(没有)
他的态度如何?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贞不屈,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只因他崇尚美德,虽九死未悔.正是这样,才更能够表现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为自己而愁,而是为国家而愁,为民生而愁!
⑤但是他内心的忧伤与苦闷依然是难于排解.那么屈原是怎么样平衡自己的内心?同学们可以看接下去的四句话.在这四句话中屈原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鸷鸟,前世,方圜,异道.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正如鸷鸟和群鸟是不同的,方和圆不可能相合,何况道不同,就更不能相安.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⑥屈原虽然遭受了不公平,但是他能够暂时地“屈心而抑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他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屈原要以前圣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这本来就是前世的圣人所推崇的,这是屈原强大的精神支柱,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屈原到死都念念不忘他的“美政”,即君明臣贤、选贤举能,死了也要和历史上的明君贤臣比肩而立.
⑦既然屈原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了追求理想,九死未悔,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跳江呢?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⑧由第一段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明确:(1)含蓄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灵修(君王),娥眉(美德),众女(造谣中伤自己的朝臣)
鸷(诗人自己),鸟(群臣)
(2)对偶句式的运用.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补充:
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东汉 王逸
《诗三百》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是极文学之能事.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只前无古人,截至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 ——梁启超《屈原研究》
2.课后延伸: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组之间交流.
【《离骚》免费教学案】相关文章:
离骚免费课件06-30
离骚教案免费06-03
离骚自主学案05-31
《离骚》探究学案05-31
有关《离骚》导学案02-23
《离骚》教学案例01-01
必修二《离骚》学案06-13
离骚课文学案06-12
《乡愁》免费教学案07-12
乡愁导学案免费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