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重点语句

时间:2023-06-09 19:00:50 晓怡 离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离骚的重点语句

  《离騷》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离骚的重点语句,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离骚的重点语句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 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秽。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离骚》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课文首章开篇就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句中的“太息”意为“叹息”;“掩涕”意为“掩面擦泪”;“哀”属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哀伤”,全句意为“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诗人开篇就抒发自己的哀伤,着一“哀”字,与前句中的“长太息”、“掩涕”相呼应,把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有形有声,有因有果,引人深思。这里抒发的哀伤之情,尽管包含着诗人被疏废弃的伤痛,但又丝毫不夹杂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难实现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映,其核心是诗人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在简述了自己被疏废弃的经历后,诗人接着抒发自己的怨恨之情。从诗中看,诗人怨的是“灵修之浩荡”、“终不察民心”,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谣诼以及“工巧”的时俗。这里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当时楚国君王昏庸,奸佞当道,群邪蔽贤,忠臣被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诗人被疏废弃,壮志难酬。在揭露了楚国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后,诗人在第八章写自己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这句意谓“后悔自己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这里的“相道”显然指诗人选择实现自己远大政治理想的道路。在经历了被疏废弃的痛苦遭遇后,诗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明白了自己理想难实现的原因,于是他决定固守节操,特立独行。节选部分所抒发的这三种感情,连贯而一致,对民生多艰的哀,对君王荒唐的怨,对楚国善于投机逢迎的时俗的恨,对自己相道的悔,其实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难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灵修”喻指君心,表现了他对君王的依托之恨。这反映了诗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实现远大的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就使诗人的“哀”、“怨”、“悔”不免显得孤独和清高,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必然命运。

  2、体味《离骚》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兴比喻”,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断,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文言文《离骚》重点字词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n)郁邑余侘(ch)傺(ch)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

  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拓展:《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介绍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

  《离骚》代表一种类型,它们大都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情愫;《天问》代表一种类型,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诗篇,表现了他的学术造诣以及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代表另一种类型,它是楚国祭祀乐曲,在人物感情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屈原创造《离骚》的原因

  根据《史记》记载:“屈平疾王之不听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也,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作者也看出了屈原诗歌“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这一“温柔敦厚”的“诗教”特色。孔子曾说:“诗可以怨”,也就是可以发牢骚,但要“怨诽而不乱”,“怨”,也就是“牢骚”,是可以的;但“乱”也就是抗争、叛逆是不允许的。屈原未必经习儒教,但在遵奉“诗教”方面,与儒教所倡,是一致的。

  三.屈原的美学品格

  (1)“水的生命精神”

  在人们认识屈原的时候,往往是从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出发来分析和评价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悲剧性的因素,使人们更加注重从诗人的“内美”和“耿介”的角度来认识他的人格精神。现在当我们重新面对《楚辞》时,有必要从屈原临水文化的特征,也就是有人所说的山水互依,情变以孕的东方气派的诗情与品格精神去解读,而并不是从单纯的景观美学的角度来看待屈原的作品,因为屈原作品中所经常引用的兰、芷、桂、若、蕙等草木,并不只是楚地的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诗人在这些楚地的草本身上,找到了可以寄托感情的载体的东西。

  拒绝污浊,拒绝世俗的诱惑,坚信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操守,屈原洗涤并撅取了浩淼水国精神层面之下的芷兰之根,表现出“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事实上,在《楚辞》的一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恻锦丽而又恢宏放逸”的地域风格中,是有水的清流文化的渊源的。水的生命精神是我们对屈原人格崇高美审视的又一角度,我们的心灵可以因此再一次面对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怀。

  (2)水的生命归宿

  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国的碧水所缔造的,水的生命精神在他身上还表现为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质,以水作为自己的生命精神归宿。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

  屈原的人生归宿由于受水文化的滋润,使中国的传统文人的明志方式有了载体。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人都具有的洁身自好的品性,但正是从屈原始,文人对于这些令人无力承受的愁苦和感伤,心存一种抗争的勇气:当活着会更加痛苦,那就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就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秽之气;当所有的吟咏和酬唱没有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离世而去。正是这种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人生放达和恢弘气势的心理展示。

  (3)“弃妇式的审美心理”

  《离骚》中,屈原为自己定位了一个美好高洁的女性形象。“她”爱好“蕙纕”“揽茝”;长着秀美的“蛾眉”,令众女嫉妒;其穿着美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配饰华丽——“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虽然“她”如此美好,但“众女”“谣诼”,“灵修浩荡”加上“时俗之工巧”,“她”只能“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对此,虽然他满腹牢骚之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但,内心十分坚定要守住节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的“弃妇式的审美心理”怎么理解呢?屈原把自己比喻为弃妇的心理,其实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不能实现的无奈势必演化为怀疑和抗争,这些就造成屈原的借问于天的不解和苦闷,并演化为一种狂狷精神。源于自身的弃妇形象和心理的文学创造形态的转换,在屈原作品中就是表现出了一种忧怨的哀婉,进一步深化就是愤恨难平,感伤色彩较浓。这种色彩的进一步强化,就表现为悲怆而有愤怨。诗人在不能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和实现美好理想的时候,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就是面前属于楚地地域的悠悠江水和楚地无处不在的香草佳木——在被弃的心态中,这是他伤感情怀和失落心态的寄托。

  四.给下列红色词注音:

  (一)《卫风·氓》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3.送子涉淇

  4.匪我愆期

  5.子无良媒

  6.将子无怒

  7.乘彼垝垣

  8.载笑载言

  9.尔卜尔筮

  10.体无咎言

  11.以我贿迁

  12.于嗟鸠兮

  13.犹可说也

  14.其黄而陨

  15.自我徂尔

  16.淇尔汤汤

  17.渐车帷裳

  18.靡室劳矣

  19.夙兴夜寐

  20.靡有朝矣

  21.咥其笑矣

  22.躬自悼矣

  23.及尔偕老

  24.隰则有泮

  (二)《离骚》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3.终不察夫民心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5.偭规矩而改错;

  6.背绳墨以追曲兮

  7.忳郁邑余侘傺兮

  8.宁溘死以流亡兮

  9.忍尤而攘诟

  10.悔相道之不察兮

  11.延伫乎吾将反

  12.步余马于兰皋兮

  13.制芰荷以为衣兮

  14.高余冠之岌岌兮,

  15.芳菲菲其弥章;

  五.背诵下列诗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的重点语句】相关文章:

文言文《离骚》重点字词汇总03-19

过秦论的重点语句01-18

《离骚》说课稿11-19

离骚经典片段11-22

《离骚》教案11-09

离骚的诗句11-08

对离骚的评价10-20

《离骚》原文03-23

《离骚》赏析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