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开学第一课

时间:2024-07-10 00:39:31 劝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劝学》的开学第一课

  阅读学习《劝学》后,心中对开学的第一课的理解更为深刻。小编现在给大家带来《开学第一课:劝学篇》。

《劝学》的开学第一课

  无论学习哪门课,我觉得要想学好,首先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才是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他们。

  所以,我开学第一课就要“劝学”。 我们先复习一下什么是学习?然后探讨为什么要学习?最后再交流交流如何学习?

  第一部分:什么是学习?

  “学习”这个名词我们无比熟悉,却未必真的理解它。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概念很抽象,我来解读一下。

  学习有三个要素: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条件和学习的结果,而这三个要素的完整组合就是学习的本质。

  我分别来解析这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体是人和动物,也就是说,人和动物都可以学习,那么人和动物学习的区别是什么呢?

  动物的学习是出于动物的本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学习,是被动的。

  比如,训兽员训练动物,动物听话就给好吃的,不听话就挨打,动物慢慢就学会了让它们学的技能。

  而人类的学习是人类特有的,是为了让自身更有能力,是为了理想,是主动的。

  在这里区别学习的主体是人还是动物,不是按照长相。长得像动物的,基本都是动物,这个没问题。但是长得像人的,未必就真的是人。许多长得像人,却像动物一样在学习。

  许多同学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学,整日为了被动的适应每一种题型的做法,重复做题无数遍。为了适应分数的要求而被迫学习,这就是为了适应生存的动物式学习。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同学们从中学的动物式学习过渡到人类的学习。

  但事实上,上了大学,有些同学为了考试及格,依旧动物式学习;有些同学不再肯像中学那样动物式学习,又不会像人一样学习,于是就不学习了,就疯狂地玩起来。 只有从动物式学习快速过度到人类式学习的学生,才是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

  同学们,你们想想,在学习上,你们是人,动物,还是动物不如呢?

  尼采说过,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

  第一境界是骆驼:是“我应该”的状态。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

  第二境界是狮子:是“我要”的状态。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自己确定一切目标,自己主动去学习;

  第三境界是婴儿:是“我是”的状态,这种境界一般四十岁左右才能达到。

  同学们,你们大学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实现由骆驼到狮子的进化,实现从动物式被动学习,到人类式主动学习的过度,谁过度得早,谁将进入成为最优秀人才的快车道。

  第二个因素:学习的条件

  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经过反复的练习后发生的行为变化。

  学习是有条件的,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自己的基础来决定学习的速度。如果基础不好,而学习速度快了,就会摔跤。

  当我们听不懂课,看不懂教材,不会做作业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基础有欠缺了,我们就要放慢速度,把欠缺的基础补足,才能大踏步前进,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加倍努力。

  第三个因素:学习的结果

  学习的结果是让行为或者行为潜能得到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一、行为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

  比如说游泳教练,可以传授你游泳的知识,当你掌握知识后,一开始下水还是不会游,因为虽然掌握知识了,却没有掌握技能。

  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只能通过自己艰苦的训练才能获得,没有捷径。

  知识又包括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种,这个在毛主席的《实践论》里有经典阐述。

  简单说,所谓直接知识,就是同学们看课本自己能看懂的知识,间接知识则是同学们看课本看不到或者看不懂,而必须通过别人讲解才能获得的知识。

  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主要应该是间接知识,这也是同学们要认真听课的原因,如果老师上课只讲直接知识,同学们自己看书都能看懂,那听课就没意义了。

  二、行为潜能的定义,我认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对人的行为有潜在持久影响的各种因素。行为潜能也恰恰是应试教育下,很难提高的部分。

  比如,一个人在任何领域的审美观,对一个人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学会辨别美丑,才能无法忍受自己的丑陋,而向往美丽,才能有巨大的前进动力。

  一些业余爱好,比如音乐,美术,书法,读书都可以提高审美观。

  三、变化的相对持久也是学习必须的。

  比如,同学们也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很是辛苦,但是考完试全还给老师了,这样能叫学习吗?这种学习对你没有持久性的变化,就不算真正的学习。

  所以,那些只在期末考试前拼命的同学,就没有通过学习获得的进步。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因为,惟有学习才可以使人进步;惟有进步才可以使人强大;惟有强大才可以使人自立;才可以不仰人鼻息; 惟有不仰人鼻息才可以有自我的人生。如果人生没有自我,80年的人生也不过为他人活!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可以使我们自身更强大,更有能力。

  一、一个人的能力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认为,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来自于他所获得的工具,并且能更好地使用这个工具。

  我们人类能从原始森林里,从各种动物里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力量呢?

  我们没有狮子那样有力气,没有猿猴那样的敏捷,没有羚羊那么能奔跑,也没有毒蛇那么有天赋。

  但是我们却战胜了它们,成为了地球的主人,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人类会使用工具,从人类会使用和制造工具后,我们就赢了。

  所以,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工具发展史。

  喜欢玩游戏的同学都知道,在游戏里最厉害的主角是装备最好的,但是有装备也需要有配套的等级才能使用,所以光有装备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把自己的等级提升上去。

  而“会用”和“用好”又有很大的区别,这是“菜鸟”和“高手”的差别。 所以,我们要想在社会上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就需要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工具,并且能更好地使用它。

  获得工具的途径不是唯一的,但是要想会用,会更好地使用工具,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因此,我们要想强大就必须学习。

  二、我们为什么要在大学里学习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上大学很难,所以只要上大学,毕业都会免费发放一个社会工具——工作,不一定很好,也还不错,足够在社会上立足。

  那时候的大学毕业证,就像神话小说里的法宝,一旦拿到手里,威力很大。

  可是如今,上大学已经很普通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学毕业,已经不免费发什么“工具”了,就算免费给你一个,你可能还不愿意要呢!

  所以,很多人开始说上大学没用了,其实,那只是说上大学免费发的工具没用了!

  如今上大学的意义,不在于为了毕业,在于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

  大学是一间充满阳光,有着丰富营养的温室,为同学们快速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所以,同学们要在大学期间,多吸收阳光,贪婪的吸收营养,让自己快速成长。要比温室外面的庄稼长得更快,更有深度,将来毕业进入社会,一旦适应社会的土壤,你们将成为时代的宠儿。

  可是如果在温室里,没能快速生长的庄稼,未来到了社会上,你们还要重新适应社会的土壤,耽搁太久了,误了时节,将还不如不进温室的庄稼。

  我曾经为了劝学,写了一首诗《校园里最远的距离》,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校园里最远的距离

  不是

  一个在北大

  一个在聊大

  而是

  一个每天在宿舍的床边

  一个每天在图书馆的桌边

  校园里最远的距离

  不是

  一个在恋爱

  一个在单身

  而是

  一个因为有了情侣,有了爱情

  一个因为有了爱情,有了情侣

  校园里最远的距离

  不是

  一个高帅富

  一个矮丑穷

  而是

  一个每一块钱都来自父母

  一个每一分币都是自己的血汗

  校园里最远的距离

  不是

  一个在上课

  一个在逃课

  而是

  一个为了点名而出勤

  一个为了求知而勤奋

  校园里最远的距离

  不是

  一个将毕业

  一个要延期

  而是

  一个将与小学生抢工作

  一个将做大学生该干的活

  虽然彼此曾如此相近

  同一天入学

  当毕业离开学校那一刻

  却是永远的距离

  第三部分:如何学习?

  一、首先,搞清楚学不学,学什么的问题;

  经过大学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些学生开始迷茫了,不肯学习,他们的理由是“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了”,甚至拼命想着转专业,一旦转不成就会意志消沉,不肯学习。

  大学期间,许多同学就如同困在一个盆地里,四处都是山,你们看不到未来。

  你选择了攀爬本专业这座山,这座山好高啊,爬起来很困难,爬着爬着,你会觉得疲惫。

  你会不喜欢再继续爬这座山,因为你看不到山的那边,你看不到希望。

  这时候,你回头看看四周,会发现有的山看起来不高,也很漂亮。

  于是你动心了,想去爬另外一座山,如果你真去爬了,你会觉得那座山也是一样高,甚至更高,更难爬。 所以,除非真正的热爱一座山,否则不要因为否定一座山,而轻率地去爬另外一座山,那样注定是失败的。

  因为你不是在选择,而是在逃避,你只是在逃避爬山的辛苦。

  未来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好现在的专业都将对你有莫大的好处。因为,在那个职业平台上,专业将是你区别于众人的重要砝码,如果你没有专业,你就容易泯然众人矣。

  在迷茫困惑中,不知道方向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

  “天下事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做。” ——胡林翼; 通俗说就是“不知前途,且向前走,待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出路”。

  这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个寻找答案的方法。

  初中课本里有首诗《海在山的那边》,同学们,要相信“海就在山的那边”,相信你前进的捷径就是你现在攀登的这座山,要坚持爬过去。

  一个人成熟与不成熟的分界线就在于:不成熟的人做事的标准是喜欢不喜欢,也就是任性;成熟的人做事的标准是应该不应该,也就是有责任感。

  当初你们选择这个专业,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媒人介绍”,你们都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了就要负责任,不能轻言放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二、选定方向不动摇后,再考虑怎么学的问题;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往往上我数学课的同学,还爱好数学的已经凤毛麟角了。

  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没有爱好怎么学习的问题。

  没有爱好,要想稳定学习,就要“养成习惯”。

  不喜欢做一件事情,又必须得做,就容易疲惫厌倦。这种疲惫厌倦又容易导致在“做与不做”这件事中痛苦的选择,而有了犹豫选择,这件事情就往往无法坚持。

  而养成习惯,就不用选择,就不觉得痛苦,就可以坚持下去,最后还会产生依赖,甚至喜欢。

  我女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特别特别讨厌写作业,甚至坐着发呆两个小时也不写一点作业。怎么办呢?

  我分析她不写作业的原因,是她在犹豫,“写作业?不愿意写;不写作业,还不行!”。所以,她的时间就是在犹豫中过去了。

  我给她开的方子是:给她规定好时间,晚上7点到8点,一个小时做作业,8点到9点,一个小时自由学习:可以做作业,可以问问题(规定不懂不会的问题必须问),也可以学自己认为掌握不好的知识。晚上9点结束学习,自由时间,想干啥都行,10点必须睡觉。

  开始,快到9点,她就看表盼着到9点,不到一个月,过了9点还在学习,忘了时间了。问题得到了解决。特别重要的是,每天都是在高高兴兴地学习。

  我制定这个计划是这样考虑的:要想做一件不喜欢的事情,就让她没有选择。一旦有选择,她就会在做和不做中犹豫。没选择就没有犹豫。

  要想没选择,就得规定好时间,什么时间必须做什么,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做。开始的时候她不习惯,这时候也不强求她做多少,只要做就行。慢慢地,她养成习惯了,就会到时间习惯性地去做这件事。

  三、在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同学们,要想烧出熊熊的“自主学习之火”,我们必须先从星星之火开始,不要让它灭掉,慢慢地,这个火就会越烧越旺。

  同学们都有经验,我们经常头脑一热,就烧起了学习之火,“立志学习”。

  当时的热情有时候甚至无法容忍自己浪费一分一秒。可是,这团火很快就灭掉了,加倍地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无所谓。等再次烧起来火,又经过了很长时间。 靠激情维系的学习,是不能长久的,是不能坚持的,因为激情总会消退的。

  同学们,立志的同时,需要立自己的学习底线,不是每天最多学多少,而是,你要保证每天最少学多少。

  即使再忙,也要保持每天都有,哪怕学短短的十分钟,也要维系“星星之火”不灭。只要火不灭,待到从学习低谷中走上来,就会很快再次燃烧起来。这样就会慢慢养成习惯。

  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坚持,无论什么状态,每天都坚持学一点,每天坚持远离手机、远离电脑、远离娱乐一段时间,保持一定量静下心的学习时间。

  如果这样,用不了多久,同学们就会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发现学习乐趣,就可以把“星星的学习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乃至燃烧整个人生。

  四、学习方法之一: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太极拳论》

  学一门课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太极拳的练习说起。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最终是练内劲的,但是初学者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内劲”。所以,《太极拳论》中论及练拳的阶段时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即先学姿势正确,次练着熟,渐悟懂劲。这样外形引内气,懂劲之后,就是以内气催外形。

  也就是说,初学者,先把每个动作做标准,再练熟,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渐悟”的过程。能力提升到一定的时候,就会“顿悟”而懂劲,懂劲之后再反过来指导“能力”的修炼,达到循环,最后“彻悟”通神明。

  学习也是如此,不管学习什么,先学规矩,理解不理解都要按规矩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的,如果学生能一丝不苟地“守规矩”,而不是敷衍,学生就会慢慢提升能力。如果未来再顿悟,就会有质的飞跃。

  通俗说就是,“先守规矩,然后渐渐明白为什么守规矩,再自觉守规矩,最后守规矩而又不拘泥于规矩。”

  比如,我们学数学,先弄懂学习的知识点,掌握典型例题的标准解题步骤,然后做作业把标准解题步骤练熟。

  在学习做题的过程中,领悟这类题的精髓,然后触类旁通,就可以解决所有这类问题。

  如果可以渐渐领悟,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就上升到哲学高度了,就可通神明了。

  五、学习方法之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道德经》。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细”可以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细小”,一个是“细致”。

  比如,同学们未来要考研究生,这是一件大事。在下定好决心后,就把你的目标放在心底,不要整天挂在嘴边,也不要老在脑袋转悠,一会想考上研究生的美好,一会想考不上的后果,一会又想过程的痛苦,这都是完成这件大事的巨大负能量。应该要把目标放在心底,不轻易碰触。

  学习中的每时每刻,所考虑的都是最细小的事情,如,一个单词,一个题目,一个公式,一个概念,一个定理。每个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要深入“细致”地去思考掌握。只有学得细致了,才能精通,才能在万变不离其宗的题海中,一眼看出命题人的意图。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事情时,要把困难的事情化成一个个简单事情去做。

  比如,一碗饭,如果你想一口吃掉,会被噎着。你应该把一碗饭分成许多口饭,每一口都很容易吃下,合起来就把一大碗饭吃掉了。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听不懂,不会做,这都是难事。比如学习数学,当你遇到难题,不懂的时候,就首先承认这是难题。做难题就要有做难题的原则,那就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可以先看看相关例题,或者看看参考答案,把答案中的每一步都要弄明白,那么整体就明白了。

  六、方法一和方法二相结合

  一道难题,乃至一类难题要想真正克服,这需要真正的弄明白每一个步骤,否则只是看懂,等下次再做这样的题,依旧不会做。

  要想持久性地解决一类难题,就需要将第一种学习方法和第二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因为做难题,就像走迷宫,你在迷宫里,四处乱碰,也会走出来,但是你并不知道是怎么走出来的。在迷宫十字路口,向左走,向右走的选择上,你是试出来的,并不明白为什么。等下次再走迷宫,还是和新迷宫一个样。

  所以,虽然走出过迷宫,可是你并没有掌握它,征服它。

  如果是题海战术型,就是把一个迷宫走上无数遍,然后让学生闭着眼睛就可以走出去。这个方法,学生虽然走得很快,但是换一个迷宫,他就不会了。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在第一次走迷宫时,就不要为了快速走出去而走出去,你要把每一个迷宫的路口研究透彻,搞明白,每一个路口到底往哪里走,这样虽然慢,但是却一劳永逸,一遍走下去,这一类迷宫就搞定了。这就是把这个题的规矩搞清楚,研究题研究到位,每一招每一式都看准,模仿起来才能准确,多做几遍,着就熟悉了。

  这也是在解剖题目,把题目的解决过程,解剖分析到每一步需要哪个知识点,每个用到的知识点,都要弄懂,弄明白。这样才能一下子把这道题看透了,才能真正掌握它。等我们把一类题解剖透了,再模仿着这种做法去做题。

  最终,要练出来的效果是,看到这道题,就能反射性地知道,这道题考察的是哪些知识点,哪种方法。无论题目把知识点和方法包装整容成什么样,都可以火眼金睛地看到它的真实意图。

  第四部分:学习的终极状态和用 《易经》演绎三个学习中的问题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道德经》

  这是圣人的状态,篇幅不宜过长,此篇略。

【《劝学》的开学第一课】相关文章: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10-26

《劝学》08-13

《劝学》的原文09-11

《劝学》翻译09-12

劝学作文08-14

劝学经典解读10-18

荀子劝学09-11

劝学的赏析09-22

秦观劝学08-28

劝学的注释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