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命题详论

时间:2020-09-02 16:43:24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命题详论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大多诗歌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诗经》命题详论

  一

  命题,题目之命名,勿作它解。

  按照学界一直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诗经》作品的题目是作者或编者在《诗经》成书时,统一给添加上的。历代评价和解说《诗经》的人,对于集中各诗题目的命名问题,意见大致统一: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注疏》中说:“名篇之例,义无定准,多不过五,少才取一。或偏举两字,或全取一句,偏举则或上或下,全取则或尽或余;亦有舍其篇首,撮章中之一言;或复都遗,见文假外理以定称”;又曰:“黄鸟,显绵蛮之貌;草虫,弃喓喓之声;瓜瓞,取绵绵之形;瓠叶,舍番番之状;天天,与桃花而俱举;蚩蚩,从氓状而见遗:召曼、韩奕,则采合上下;驺虞、权舆,则并举篇末。其中踳驳。不可胜论。岂古人之无常,何立名之异与?以作非一人,故名无定目。”

  郭锡良先生在其所编著的《古代汉语》下册中说:“《诗经》的篇名大都取第一句中的两个字,也有只取一字或三四个字的。”

  程俊英先生在其所编著的《诗经译注》中说:“《诗经》多取每篇首句中二字或三字或四字为题,不按此例的只有《雨无正》、《巷伯》、《常武》、《酌》、《般》、《赉》六首。”

  从总体上来看,以上诸位都认为《诗经》中各篇作品的题目大多是作者或编者从诗的首句中选取而来,当然也存在极少数的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诸位论者并未明确说明《诗经》的这种或这或那的命题方式在给诗歌确定题目时是随意的,还是作者或编者们在命题时有意取此舍彼,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准则。

  任何一首诗歌作品的题目,应当具有用最精练的语言说明或概括整首诗的题旨和内容的作用,最起码也应与作品的内容有着某种简单的、但又是紧密的联系。除非作者根本就不愿明说自己作诗的目的和所要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如《无题》之类。而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诗经》中的作品主要是依靠采诗、献诗和文人专门为祭祀而作三种渠道而汇集到一起的。那既然是采来的、献来的和有目的创作的,以达到对上进行或讽谏、或歌颂以及使其了解民情的目的,就似乎不应会故意地要使作品的题目与作品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

  但对此问题,古人虽有些许相关论述,但其论析大多不甚详尽、清晰、明确,而且,其所涉及作品的数量也非常少。

  例如,宋代欧阳修在其《诗本义》中说:“古之人于诗多不命题,而篇名往往无义例。其或有命名者,则必述诗之意,如《巷伯》、《常武》之类是也。”从内容上看,欧阳修的论述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古人给作品定题目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第二,间或有明确题目的作品,则其题目一定是对作品内容的概括或对作品主题的表现,如《巷伯》、《常武》等。的确,“巷伯”也好,“寺人”也好,都是对宦官的通称。作品以卑贱的身份名称作为作品的题目,颇具自嘲之意,鲜明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心酸和万般无奈不平,有力地突出了作品“寺人孟子被馋受害作诗以泄愤”的主题。另外,《大雅·常武》赞美了宣王靠武力平定徐国叛乱的显赫功绩,因此,杨和鸣才会在其《(诗经)五首篇名试解》中认为“常武”就是崇尚武力的意思,不仅合乎句法,而且与这篇作品赞美宣王中兴、炫耀武力、平治淮徐之功的主题相吻合。所以,这两篇作品的题目都是作者或编者遵循着一定原则而添加上的。

  再如苏辙在其《诗经集传卷十一》中日:“《小曼》、《小宛》、《小弁》、《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所以别其为《小雅》也。其在《小雅》者谓之小,故其在《大雅》者谓之《召曼》、《大明》,独《宛》、《弁》阙焉。意者孔子删之矣。虽去其大,而其小者犹谓之小,盖即用其旧也。”苏辙的论述共涉及六篇作品,即《小雅·小曼》、《小雅·小宛》、《小雅·小弁》、《小雅·小明》、《大雅·召曼》、《大雅·大明》。这六篇作品的共同之处在于:题目中的后一个字取自该诗中的第一句,而且取的还都是这句的第一个字,另外再在这个字的前面加一个“大”或“字小”。苏辙认为,前面加“大”字的是因为这篇作品在《大雅》里,前面加“小”字的是因为这篇作品在《小雅》里。也就是说,编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题目差不多的两篇作品在表面上有所区别。因此,他还推测,在《诗经》中原先应该还有《大宛》和《大弁》两篇作品,可能后来被孔子删去了。但是,黄震云和韩宏涛二位先生认为“大”字和“小”字的添加并不只是为了区别这些作品分别出自《大雅》和《小雅》,更是与这两个字的意思有关——“大”字有赞美、颂扬、自豪等意思,“小”字有厌恶、讽刺、约束等意思。他们还同时指出,各篇作品所添加的“大”字或“小”字正好与大多诗篇的内容倾向相吻合。另外,他们还认为《周颂·小毖》和《郑风·大叔于田》这两篇作品也大致属于这种情况。但不论哪种观点,都说明编者在给作品命名时是遵循着一定原则的。

  又如宋人范处义在其《逸斋诗补传卷十八》中说:“凡诗之命名,皆摘取诗中之语,独《雨无正》、《巷伯》、《常武》、《酌》、《赉》、《般》六篇,特出诗人之意,非有序以发之,不能知其为何诗也。”对于其所提到的《常武》和《巷伯》,前面已经论说过,在此不再详叙。对于《小雅·雨无正》,程俊英先生在其《诗经译注》中说:“过去通行的说法是‘无正’两字训为‘芜政’,有说是刺幽王的,有说是刺厉王的。总之,是政令多如雨,而皆不得当的意思。”对于《周颂·酌》,“酌”字有“择善而从”之意,《诗序》解释为“能酌先祖之道”,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虽不用诗中字,而以‘酌’名篇,其所言皆颂武王能酌时宣之意,义者极明。”这一切均说明“酌”字与作品内容之间紧密无间的联系。对于《周颂·赉》,程俊英先生说:“赉,赐予的意思,可能是指武王承文王赐予勤劳之德而得天下,而诸臣又承受周赐予封有功之命而言。”从作品内容看,的确是围绕一个“赉”字而展开,充分说明“赉”字很好地起到了概括说明作品内容的作用。对于《周颂·般》,按照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般”是“异”的假借字,而《说文》中日:“舁,喜乐也”。这个字的意思也正好与作品所抒发的普天之下都归于周的喜乐之情相一致。可见,这四篇作品的题目也是作者或编者按照一定的原则而有意选择的.。

  二

  按照孔颖达的说法并根据《诗经》中作品题目的实际情况,从总体来看,《诗经》中作品的命题方式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在作品首句中选取。在《诗经》中,通过这种方式命名的题目有277个,将近占《诗经》作品总数的90%。细分之下,这种命题方式还可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作者或编者在选取题目时只是“偏举两字”且“或上或下”,即从作品首句中任意选取两字来作为该篇作品的题目,而且选取的位置并不固定,如《周南·关雎》和《王风·黍离》选的是第二和第三个字,《邶风·式微》和《魏风·硕鼠》是句中叠词取其一,《邶风·静女》和《秦风·蒹葭》选的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字,《魏风·伐檀》和《小雅-鹿鸣》选的是第三个和第四个字等。在《诗经》中,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题目共有204篇。

  通过这种方式命名的题目,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与其所属作品的内容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但存在这种关系的题目也为数不少。例如,《周南·关雎》以雎鸠和鸣为题,象征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完全一致。《王风·黍离》以茂盛的黍子为题,与昔日王都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并且还是作者在文中反复抒情所围绕的中心线索。《邶风·静女》中的所有描写均因“静女”而展开,表面上是写那个男子如何怎样,实际上“静女”才是真正的“背后推手”。《邶风·式微》中的“式微”二字是“黑暗”之意,在首句中是说天色渐暗、已近黄昏,而整首诗表现了劳动人民抱怨君主统治黑暗的哀怨情绪。因此,这个题目不仅引领起全诗内容,而且与作品主题紧密相关。《魏风-硕鼠》中的“硕鼠”不但象征着对老百姓压迫剥削至深的统治者,而且是全诗集中批判的对象和中心线索。《魏风·伐檀》的标题不仅是全诗的抒情线索,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劳动人民每天辛苦劳作,与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讽刺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反面映衬和烘托的作用。《小雅·鹿鸣》中“鹿鸣”二字不仅是作品的题目,还象征着主人盼望与宾客同乐尽欢的热切之情。《小雅·鸳鸯》用“鸳鸯”暗含的成双成对之意来表达作者对别人新婚的祝贺,恰当至极!如果诗的题目中加上首句中的“于飞”二字,就显得有点儿画蛇添足了。《鄘风·相鼠》也是取诗首句中前两字“相鼠”为题,而舍弃了后两字“有皮”,这是因为该诗的第二、三章中还有“有齿”、“有体”,如果把“有皮”加入题目中,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题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力。同时,这也正说明诗的作者在取题时并非任意而为,而是有所用心的……

  对于那些题目与其所属作品内容关系不是非常密切的作品,但在命题方式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者或编者在首句中为作品选取题目时,其实最少遵循着以下三条原则:其一,总是选取首句中的实词而绝不选择首句中的虚词。例如,《邶风·绿衣》在命题时只选取了实词“绿”和“衣”,却没有选取两个虚词“兮”,其他如《周南·葛覃》、《曹风·候人》、《魏风·十亩之间》、《齐风·鸡鸣》、《齐风·东方之日》、《小雅·有杖之杜》、《陈风·泽陂》等也属于这种情况。其二,对于首句中重复的字尽量去掉一个或全部去掉。例如,《王风·兔爰》的题目去掉了首句中的一个重复字“爰”和可理解为发语词(虚词之一种)的“有”,《周南·卷耳》和《周南·苯莒》的题目都去掉了首句中的“采采”,《周南·桃夭》去掉了首句中的一个重复字“天”和虚词“之”,《王风·葛蕌》去掉了首句中的“绵绵”、《王风·大车》去掉了首句中的“槛槛”、《廊风·干旄》的题目去掉了首句中的“孑孑”,《小雅·四牡》的题目去掉了首句中的“騑騑”、《小雅·伐木》去掉了首句中的“丁丁”、《大雅·械模》去掉了首句中的“芃芃”等。其三,把首句中的“叠词”去掉一个,如《豳风·鸱枭》、《齐风·甫田》、《唐风·采芩》、《郑风·箨兮》、《小雅·采薇》、《小雅·黄鸟》、《小雅·采菽》、《周颂·有客》、《周颂·有瞽》等等。这充分说明,《诗经》的编者或作者的确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来确定作品的题目的。

  其次,作者或编者在选取题目时“全取一句”,即作品的题目就是作品的首句。例如,《周南·麟之趾》、《召南·江有汜》、《召南·野有死麕》、《邶风·二子乘舟》、《鄘风·墙有茨》、《鄘风·君子偕老》、《王风·君子于役》、《王风·丘中有麻》、《郑风·女日鸡鸣》、《桧风·隰有茛楚》、《齐风·东方未明》、《魏风·园有桃》、《唐风·扬之水》、《小雅·十月之交》、《小雅·菁菁者莪》、《小雅·南山有台》、《大雅·文王有声》、《周颂·维天之命》等,共有54首。对于这些题目,从表面上看似乎显示出作者或编者在确定它们时的随意性,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要真是如此的话,这些题目与其所属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就不会表现出如此一致的密切。

  从总体上来看,这些题目所选作品首句差不多都是整篇作品的“起兴”之旬,都与作品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只不过有疏有密罢了。关系较为紧密的,经常会从正面或反面来象征和讽刺作品的表现对象,如《廊风·墙有茨》以墙上的蒺藜来象征宫廷内众多只可讳言的淫乱无耻之事——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处理,《召南·江有汜》以江水有支流来暗示丈夫另有新欢是可以原谅的,其他如《郑风·遵大路》、《召南·摽有梅》、《召南·何彼秾矣》、《鄘风·鹑之奔奔》、《王风·中谷有蓷》、《陈风·防有鹊巢》、《王风·丘中有麻》、《鄘风·君子偕老》、《周南·麟之趾》、《陈风·防有鹊巢》、《桧风·隰有茛楚》、《小雅·菁菁者莪》等均属此类。关系不是多么密切的,有的点明或暗示了时间,如《邶风·匏有苦叶》、《鄘风·定之方中》、《郑风·女日鸡鸣》、《郑风·有女同车》、《齐风·东方未明》、《小雅·十月之交》等;有的点明写作原因和抒情对象,如《周南·麟之趾》、《召南·殷其雷》、《邶风·二子乘舟》、《王风·丘中有麻》、《郑风·叔于田》、《郑风·遵大路》、《郑风·有女同车》、《小雅·祈父》、《大雅-文王有声》、《周颂·昊天有成命》、《周颂·闵予小子》等;有的点明了故事内容发生的地点及其环境,如《王风·君子阳阳》、《郑风·东门之埠》、《郑风·出其东门》、《郑风·野有蔓草》、《陈风·东门之粉》、《陈风·东门之池》、《陈风·东门之杨》、《小雅·皇皇者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宾之初筵》、《小雅·渐渐之石》等;有的是当时民歌流行的开头语,而且作品内容往往与表现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有关,如《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等;有的只是为了引起下文的简单类比之句,如《召南·何彼秾矣》、《郑风·山有扶苏》、《魏风·园有桃》、《唐风·山有枢》、《唐风·扬之水》、《唐风·有状之杜》、《唐风·山有枢》、《唐风·扬之水》、《小雅·南有嘉鱼》、《小雅·南山有台》、《小雅·无将大车》、《小雅·裳裳者华》、《小雅·何曹不黄》、《周颂·维天之命》等;有的是整篇作品的抒情线索,如《召南·夜有死麕》、《小雅·瞻彼洛矣》、《小雅·苕之华》等。

  再次,作者或编者在作品首句中杂取几个字来作为该作品的题目,只是不包括前面已经论述过的“偏举两字”且“或上或下”这种情况。在《诗经》中,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题目共有19篇。其中,有的是一个字,如《卫风·氓》、《郑风·丰》、《齐风·还》、《齐风·著》、《大雅·荡》、《大雅·抑》、《大雅·绵》、《大雅·板》、《周颂·武》、《周颂·雍》、《鲁颂·駉》、《商颂·那》,共12篇;有的是三个字,如《郑风·将种子》、《魏风·汾沮洳》、《小雅·节南山》、《小雅·何人斯》、《小雅·信南山》,共5篇;还有四个字的,如《齐风·东方之日》、《魏风·十亩之间》,只有2篇。

  这些作品的题目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把首句中的虚词去掉,如《郑风·将种子》、《魏风·汾沮洳》、《小雅·信南山》等。其二,选取首句中最核心的词语作为该作品的题目。例如,《卫风·氓》的题目是作品女主人公的控诉和批判对象,是整篇作品内容之所以会如此发展的线索性人物;《郑风·丰》和《齐风·还》的题目是作品中女主人公之所以后悔的重要原因,是整篇作品内容展开的最关键因素,是首句中与作品内容关系最密切的词语;《大雅·荡》一诗批判了周厉王骄纵无道从而导致周室将亡,而“荡”——任意骄纵、不收法制就是作品内容引发的最核心原因;《周颂·武》一诗赞美了周武王克商的“武功”伟业,因此,作品题目既指出了歌颂对象,又说明了歌颂原因:等等。

  第二,作者或编者在命题时全部以作品中的字作为题目,但作品首句中的字除外,即孔颖达所说的“舍其篇首,撮章中之一言”。通过这种方式得到题目的作品,具体是《周南·汉广》、《召南·邹虞》、《鄘风·桑中》、《郑风·搴裳》、《秦风·渭阳》、《秦风-权与》、《陈风·宛丘》、《小雅·庭燎》、《小雅·巧言》、《小雅·大东》、《大雅·韩奕》、《周颂·潜》、《周颂·桓》、《商颂·长发》,共14篇。

  《大雅·韩奕》的命题方式是“采合上下”,即组成题目的两个字不在一句之中。“奕”是伟大、高大的意思,而题目的意思是说韩侯像山陵一样高大,正与诗中歌颂韩侯的内容相符。因此,这个题目不仅清晰点出了作品的描写对象,而且精准概括出全诗的主要内容。

  《召南·邹虞》和《秦风·权与》的命题方式属于“并举篇末”,即作者或编者在作品的最后—句中挑选了两个字来作为题目。其中,《召南·邹虞》是一篇赞美猎人的作品,整篇组品突出赞美了猎人的神勇。而“邹虞”即猎手,这样,作品的题目就清晰地说明了作品的描写对象,很好地起到了结构整篇作品的作用。《秦风·权舆》是一首表现没落贵族因回想起以前生活而黯然自伤的诗,作品的题目“权舆”是当初的意思,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昔日奢华豪贵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全篇内容的作用。

  《周南·汉广》以汉水之宽广暗示作品主人公虽深爱那个女子但却不能如愿以偿的现实情况;《鄘风·桑中》的题目不仅说明了一对相爱之人的相约之地,而且“桑中”环境优美浪漫,为整篇作品内容展开创造了一个十分理想的氛围,的确是整篇作品中最具点睛之意的词语。《郑风·搴裳》表现了一位女子责备情人变心的情怀,而“搴裳”是判断那个男子是否变心的最直接动作。这个动作不仅是作品内容展开的最核心因素,而且表现了诗中女子爽朗干脆的性格特点。《秦风·渭阳》的题目是诗中外甥与其舅舅的最终分别之地,此后无论何时,一想起“渭阳”,自然就会想起他的舅舅。因此,题目“渭阳”也是整篇作品内容展开的最直接诱因和最醒目之词。《陈风·宛丘》题目的作用也是如此。《小雅·庭燎》中的“庭燎”即火炬,不仅是作品的题目用词,而且是作品内容一步步展开的中心线索,并且还以“庭燎”之光暗示周王早起上朝所带给人民的能够安定生活的希望之光。《小雅·巧言》讽刺了统治者因听信谗言而导致祸国殃民的无比哀怨,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谗言——“巧言”。《小雅·大东》表现了东方各诸侯国的臣民讥讽周王只知搜刮财物、奴役百姓,却不能体恤百姓疾苦的无比怨愤之情。“大东”是距离周都城最远的诸侯国。连他们都如此抱怨,只能说明周王统治的酷虐和普遍。以“大东”为题,既说明了表达意见的主体,又进一步表现了周王统治的不合理。《周颂·潜》是周王用鱼献祭宗庙时的乐歌。“潜”字无论是指放在水中供鱼栖息的柴堆,还是指潜藏在水中,都指出了献祭之物为鱼。同时,“潜”字还间接取了“年年有余(鱼)”之意,并体现了主祭者辛勤之劳作以及对祖先的无比恭敬之情。《周颂·桓》歌颂了周武王的威武英明,而“桓”即威武英明之意。《商颂·长发》是宋国国君祭祀商汤之时的乐歌,主要叙述了汤的祖先契的奠定基础、汤受命有天下和伐夏桀的丰功伟绩以及伊尹辅佐商汤之事。而“长发”即常常发现之意,说明了商的祖先和商汤都取得了众多的丰功伟绩,既歌颂了自己的祖先,又进行了自勉。

  总之,通过这种方式命名的诗题,绝没有随意为之之意,都是作者或编者充分思忖之果。

  第三,作者或编者在命题时,从作品中取一个或几个字,然后再另外加一个作品中没有的字,如《郑风·大叔于田》、《小雅·小曼》、《小雅·小明》、《小雅·小弁》、《小雅·小宛》、《大雅·召曼》、《大雅·大明》、《周颂·小毖》,共8篇。对于这八篇作品题目的形成原因,前面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作者或编者在命题时不取作品中的字,即孔颖达所说的“或复都遗,见文假外理以定称”。作品有《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赉》、《周颂·般》,共6篇。对于这几篇作品,前面也有论析,在此不再一一分析。

  综上所述,《诗经》中诗题的命名方式虽参差不一,但都是为了更好地或说明、或引领、或体现、或概括作品内容,并不是随意之举。当然,我们也并不排除有些题目可能是作者随意而定的,不过,现在从实际情况来看,《诗经》中作品题目的命名都是有着一定依据的,绝不是作者或编者随意为之,而且大多数作品的题目都能从最大限度上用最精练的语言来起到或说明、或引领、或体现、或概括全诗内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