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蜀道难》

时间:2020-09-07 18:47:34 蜀道难 我要投稿

解读《蜀道难》

  如何解读李白最好的作品《蜀道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解读《蜀道难》的中心思想和创作立意。

解读《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嶮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唐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蜀道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首。据唐孟棨《本事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白当初从四川来到长安,还没有什么名声,贺知章在读了他的这首《蜀道难》之后,大加赞赏,称李白为“谪仙人”,使李白从此名扬天下;唐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殷璠称它“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卷上);明代人朱谏说:“…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李诗选注》卷二)清人何裳谓:“《蜀道难》一篇,真可与河岳并垂不朽。”(《载酒园诗话》卷一)当代学者安旗也说:“《蜀道难》一诗,为李白首屈一指之名篇……”(《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李太白别传》第二章)。

  但是,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是指责严武差点杀害杜甫、房琯。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杜甫一次酒后对严武出言不逊,惹恼严武,差点儿杀害杜甫;此外,房琯也曾因小事触犯过严武,而忧愁成病。李白作《蜀道难》,是为杜甫、房琯的安危担忧。

  二是讽刺章仇兼琼。章仇兼琼曾任剑南节度使,向唐玄宗举荐过杨国忠。沈括、洪迈持此说。

  三是劝谏唐玄宗往四川逃亡。元人萧士赟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初闻安禄山叛乱爆发、唐玄宗向四川逃亡时所作,意在阻止唐玄宗入蜀。他认为,唐玄宗应该为了天下百姓,留守长安,再者,蜀中也并不安全(见其《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补注)。清人沈德潜赞同此说(《唐诗别裁集》卷六)。

  四是一时感慨,没有特别寓意。明人胡震亨持此说(《李诗通》)。

  现在的人们普遍采信当代学者詹锳的说法:抒发功名难求的抑郁之情。他的证据主要是,这首诗跟李白《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诗内容、句式多有相似之处,为同一时期的先后之作(《李白诗文系年》)。

  文学史家探讨诗歌主题思想,乃是职责所系,无可厚非。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其实没有必要在这上边斤斤计较。因为,诗歌常常是朦胧的,是多义的,对诗歌的解读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必拘泥于一端。所谓的主题思想,对于一首内容深刻、丰富的作品来说,未必是重要的。诗歌的主要价值在于审美,包括形象、韵味、意境等,而非思想教育。以《蜀道难》为例,作为任何唐诗选、李白诗选之类书籍皆必不可少的这一首作品,它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让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代功名求取的艰难。相对于这个主题思想而言,铿锵的音节、瑰丽的想象、斑斓的色彩、夸张的语言以及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所描写出来的艰难险峻的蜀道景象——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有着巨大落差、沟壑纵横的地势地形——显然更为重要。换言之,《蜀道难》主要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伟大诗篇,而不是表达思想、批判现实的教科书。在这一点上,《蜀道难》有点像汉朝司马相如的赋,因为语言的大肆铺排、渲染、夸张,它最终的效果是“劝百讽一”。司马相如本意是希望汉武帝行节俭之政的,结果却是,汉武帝读后,“飘飘然有凌云之志”。

  赏析: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而后,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象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诗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经过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直面现实,描写“蜀道难”这个主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猿猱”两句,用以反衬“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诗捕捉了在曲折盘桓的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隐隐约约透露出送别友人的话题。

  全诗其实有这么一条意脉:

  问君西游何时还?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最后一句,当是全诗落脚点,表达对友人的关爱与牵挂。

【解读《蜀道难》】相关文章:

阅读蜀道难解读李白11-07

蜀道难散文07-13

《蜀道难》品读11-11

《蜀道难》优秀教学07-14

《蜀道难》诗文赏析10-29

蜀道难教案范文08-07

课文《蜀道难》教案08-04

蜀道难赏析作文12-25

《蜀道难》说课稿范文12-06

《蜀道难》赏析分享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