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陶渊明传记精彩段落
1
写完了陶渊明的家世渊源,接着就该写陶渊明本人的故事了。在《前言》中我说过,陶渊明的名和字后世都不能确定,他的享年现在学术界也有很大的争论。我要写陶渊明,必须将这些先做一个交待,然后才能记述他的生平事迹。
陶渊明,字元亮,刘裕篡晋建宋后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所谓“私谥”,也就是说不是皇帝封的,是死后他的朋友们送的。他死于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既有陶渊明自己写的《自祭文》作内证,又有颜延之的诔文作旁证,是非常明确的。但他的生年有七八种说法。我取“七十六岁说”,也就是说,他生于公元352年,即晋穆帝永和八年。
陶渊明的出生地,是江州寻阳郡寻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后来寻阳县又并入柴桑县,所以说陶渊明是柴桑人,也不算错。
2
陶渊明虽然有一个军功盖世位至极品的曾祖父,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早已衰落。陶渊明在《赠长沙公》的序言里就说:“昭穆既远,已为路人”。看来他家和继承了陶侃爵位、比较显赫富裕的同族人,早已没有了往来,在大街上碰见了根本不认识。陶渊明的父亲在他八岁时就去世了,剩下孤儿寡母,生活颇为艰难。如果按照土改时的标准给他家划成分,大概会划到富农,也就是说,有自己的田地,但只能在没有灾荒的年月自给自足,没有富余的田地出租给别人,自己一家人需要在田间耕作,农忙的时候还要请“门生”来帮忙。“门生”是以前陶家在寻阳落户时带来的“佃客”,本来耕种陶家的田地,要向陶家交地租,后来从陶家赎免了身份,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交租了,但农
忙时还有义务帮陶家干活,孩子小的时候也要到陶家当童仆,这样的人家就叫作“门生”。从“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的诗句来看,陶渊明从小就在田地里干农活,他是放下了田间的农具之后才去游学求官的。他后来能够下决心抛弃仕途归隐田园,跟他青少年时代就是泥腿子,有很大关系。
但陶渊明当然不是专在田里干活,除了耕作他还要读书。当年庾亮来到江州后,就提倡儒家经学,而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正是被他挑去当了办学的儒官。陶渊明和他的曾祖父陶侃、外祖父孟嘉,从小都是孤儿。在陶渊明八岁那年父亲去世的时候,外祖父孟嘉还在。他看到小外孙又像自己当年那样成为孤儿,非常痛惜。而陶渊明正好又到了发蒙的年龄,孟嘉就送了他一整套儒家经书,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陶渊明十二三岁的时候,五十一岁的孟嘉去世了,留给陶渊明的遗物,就是那几部经书。陶渊明每到闲暇的时候,就拿起来攻读。“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陶渊明从小就不爱扎堆,老是一个人闷闷地看书。“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谁说陶渊明不通音律?其实他弹得
一手好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他学习还很刻苦,有时连吃饭都忘了。
陶渊明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儒家经学功底,他在诗文中也非常推崇儒家。陶渊明博采众家之长,但主要继承的是儒家思想,后文我再详细说明。
可你要是把陶渊明想象成一个文弱书生,那又错了。他毕竟是陶侃的后代,陶侃可不是靠读书当上大司马的。陶渊明每天闻鸡起舞,从小就练出了一身好功夫,剑术尤佳。“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青年时的陶渊明身体很强壮,性情也很刚烈,腰佩宝剑曾经出门远游。
他非常佩服刺秦王的荆轲,晚年曾写了一首诗赞颂。“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这位“士为知己者死”的荆轲,是何等慷慨地从容就义呀。他骑的马在黄沙飞扬的道路上长嘶,头发差一点就把帽子冲起来,鼻子里吐出的粗气把帽子上的红缨吹得像一团火苗。“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真是义无返顾,快马加鞭。可最后呢?“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地图展开匕首露出来的时候,秦王还楞了一下,但可惜荆轲的剑术还是次了点,所以没有成功。陶渊明敢说荆轲的剑术不精,正是因为他年轻时练得一身好剑法。
3
陶家所在的村庄是上京里,他家的房舍庭院取名为“园田居”。公元371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的春天,已到弱冠之年的陶渊明,正领着几个门生撅着屁股在田里插秧。
已经快到中午了,一位老农对他说:“少东家,日头恁毒了,该回家吃晌午饭了。
”
陶渊明直起身子,捶了捶腰,抬头看了看正当顶的太阳,金灿灿地刺眼。刚才从下巴颏上往田里滴的汗水,现在顺着脖子流到了衣领里。
陶渊明拿衣领擦着汗说:“那就回吧,吃完饭歇个午觉,太阳一偏西我就去叫你们。这两天要赶紧把秧苗都插到田里去,错过了节气就坏了。”
“知道知道。”门生们说完都散了,陶渊明也往家走。
一进家门发现叔父陶夔来了,肯定又要拿他磨牙,陶渊明站在门槛上不想进去。
陶渊明的父亲死后,陶夔一直接济着兄长撇下来的孤儿寡母,时不时来一趟,送点柴米油盐,捎带也数落陶渊明几句。
“回来了?快进屋吧,你叔叔来了。”母亲孟氏招呼陶渊明。
“叔。”陶渊明吭了一声。
“你回来了,告诉你一件大事,又换天子了。”陶夔一开口先谈国家大事。
“啊……”从陶渊明十来岁记事的时候算起,不到十年换了三四个皇帝,看来皇帝是不经活。
“不过这次皇帝不是老天爷召去的,是被大司马(指桓温)给废了,新立了会稽王为皇帝。”
“为什么废呀?”
陶夔看了看嫂子,不好意思地说:“说皇帝不能生孩子,田美人和孟美人生下来的三个男孩,是跟一个叫向龙的殿前侍卫生的,京城里有这样的童谣:‘凤凰生一雏,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马驹,定当成龙子。’”
“真有这回事?”孟氏皱了皱眉头。
“谁知道?不管这些国家大事了,反正咱家现在也没人在朝为官,只要不打仗,谁当皇帝也不关咱家的事。倒是渊明的前途,得合计合计了。”陶夔接着就把话题转移到了陶渊明身上,“渊明这孩子已经行了冠礼,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
“是啊,该娶媳妇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妹妹去年嫁到程家,算是找对了人,日子过得蛮不错的。”母亲点头道。
陶渊明脸红了。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去年已经嫁到武昌郡去了,家里只剩下他老大不小的。
“娶媳妇倒是小事,我就能张罗着给办了。可咱们陶家从我爷爷开始,连着几代的男人个个都为官作宰,没有老死田园的。渊明就愿意一辈子跟土坷拉打交道?”
陶夔现在就像当年的孟嘉一样,是桓温的参军,生活还算宽裕,总希望能帮陶渊明找一条做官的门路,算是对得起死去的哥哥。
“嫂子,你应该让渊明出去闯荡闯荡,找条门路,不能老在家呆着。”
“在家呆着不是挺好?田里有活就干活,没活就读点书。”陶渊明瓮声瓮气地说。
“读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做官?你不做官读书有个屁用?你现在应该出去求学,边求学边结交一些世族名流,找点仕宦的门路。男子汉大丈夫,一点出息都没有,那怎么行?”陶夔训得渊明一声不吭。
“叔叔说的是,儿啊,要不你就出去闯荡闯荡吧。你外公在世的时候,也嘱咐我将来要让你出去游学求官,不能把你的前程耽误了。”
“怎么样?我给你一笔钱,够你出门在外花个一年两年的,你到京城去见见世面吧?长点见识,也找点门路。”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渊明半天才吭出一句。
“哎呀,你别牵挂家里,你娘我会照顾的。”陶夔更来气了,“你不谋个一官半职,将来怎么赡养你老娘?还要娶妻生子,就靠那几亩薄田养活一家老小?这些年是没打仗了,但赶上个水灾旱灾还吃不饱,要是哪一天打起仗来呢?”陶夔放低了声音,“王敦苏峻当年的事,说不定又要来了……一旦开了仗,田里就是出再多的粮食,也落不到庄户人口里……到时候没有个一官半职,吃不上皇粮拿不到俸禄,全家就只有一块饿死
。”
陶渊明不做声了,母亲又说:“你就去吧,插完秧田里就没什么农活了,等秋天收割的时候,请几个门生就行了,我有事还可以去找你叔叔,你就放心走吧。”
沉吟了半晌,陶渊明看出叔叔在他还没回来的时候,早就跟母亲商量好了,不答应也不行了,就说:“好吧,等过两天把秧都插到田里去了,我就上路。”
4
上文提到了桓温废立皇帝,陶夔说又要发生王敦苏峻当年的事情,也是指桓温。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在世的时候,东晋国内连年内乱,自顾不暇,没有能力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等到桓温做了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的时候,东晋国内比较平静,他就有了北伐中原的雄心壮志。但北伐之前他要先消灭割据巴蜀的成汉政权。
西晋末年,各地割据势力互相攻战自顾不暇,李雄趁机在巴山蜀水建立大成国,比较安定地过了三十多年。李雄一死,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帝位互相争杀,国势一落千丈。接着又出了李期、李寿两个暴君,杀人如麻,大兴土木。李势即位后也是杀戮忠臣,贪财好色,再加上饥荒连年,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但李势自恃蜀道艰险,不修战备。桓温正是瞅准了这个好时机,计划孤军深入,荡平巴蜀。
公元346年(晋穆帝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率大军一万余人从江陵出发,沿着七百里的三峡,逆流而上。进军战船的船钉,还是用陶侃当年有意积贮下来的竹头做的。
自古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朝廷听到桓温出师的消息,忧心忡忡。只有丹阳尹刘惔认为桓温一定能成功,他说,桓温以前赌博的时候,没有看准之前绝不会下注,现在敢下注就一定是有把握,只怕他平定巴蜀以后,就要飞扬跋扈,转而压制朝廷了。
果然,桓温一路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直抵成汉的都城成都。在成都郊外三战三胜,成汉的军队都溃散逃跑了。李势只好亲自出马,但也抵挡不住,经过一场恶战,晋军占领成都,成汉灭亡。桓温派兵将李势及其宗室十余人送到建康,自己在成都住了一个月,然后凯旋江陵。
当时想北伐中原的不只桓温一人,上一章提到的那个皇帝的外公禇裒,就于公元349年(永和五年)率领三万人马,讨伐北方的前燕(鲜卑族)。但他也是个空会清谈的名士,经过代陂一战损失了三千人马,就吓得望风而逃,仓皇逃回建康。当时黄河以北有二十万西晋遗民,听到北伐的消息纷纷渡河来投奔,可一过河就傻了眼,禇裒的军队早已逃回江南了。这些遗民忍饥挨饿,四处流亡,在随后的几年被杀戮掳掠殆尽。禇裒听到这个消息,羞惭忧愤而死。
公元352年(永和八年,也就是陶渊明出生的那一年)又出了一个殷浩,也搞了一次北伐。他也是不懂军事只会权谋,想通过收买敌军将领轻易取胜,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很快就惨败而归。东晋的军队落到这些名士手里,再多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二月,桓温第一次北伐,目标是前秦(氐族)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带了步兵骑兵共四万人,浩浩荡荡从江陵出发,打下武关(今陕西商州),逼近长安。前秦皇帝苻健派五万人马迎敌,被晋军杀得片甲不留。随后又有三万精兵赶来,和晋军在灞上对峙。
本来桓温可以一鼓作气拿下长安,但他是个赌徒,总想以最小的赌注获得最大的赢利,幻想兵临城下就会使敌人望而生畏,以致引起内乱而投降,所以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
他原以为正是麦收季节可以坐收粮食,谁知秦军早已坚壁清野,使晋军军粮匮乏。
大家饿着肚子埋怨桓温迟迟不进攻长安,士气消沉。秦军趁机反攻,展开一场血战,杀死晋军一万多人。桓温只好带了关中三千多户居民撤退,第一次北伐就这样流产了。
公元356年(永和十二年)七月,桓温被朝廷任命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州、冀州诸军事,再次从江陵率军北上,征讨归附前秦的羌族人姚襄,目标是收复故都洛阳。
大军到了洛阳南面的伊水之滨,同姚襄一决雌雄。桓温披上盔甲,亲自指挥晋军强渡伊水,姚襄不敌,带余部几千骑兵逃出洛阳跑到了杏城(今陕西洛川),结果被前秦军队杀死。
桓温赶走姚襄,进了洛阳故都,立即修复皇家的陵园。他留下颖川太守毛穆之守卫洛阳,自己却率大军返回荆州,第二次北伐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他为什么回得这样急呢?原来他要雄据荆州,图谋建康。
北伐尚未成功,他却渐渐萌生了谋反之心。有一天他在军营中彻夜难眠,对亲信僚属说:“大丈夫难道就这样寂寞一生吗?以后我在九泉之下见到景帝文帝,他们一定会笑话我是傻瓜。”文帝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景帝是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都是篡夺了曹魏政权的司马懿的儿子。僚属们都吓了一跳,不敢做声。他又从床上坐起来说道:“纵然不能流芳百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吗?”流芳百世是指北伐,遗臭万年自然是指篡权夺位了。
早年有人拿他同王敦相比,他很不高兴,可这次回到荆州后路过王敦的坟墓,他居然呆望着墓碑感叹道:“可人!可人!”
但桓温为什么又迟迟没有谋反呢?还是他的赌徒性格决定的,他在没有把握的时候是绝不会轻易掷出骰子的。
公元361年(升平五年)晋穆帝司马眈病死,晋成帝的长子司马丕即位,就是晋哀帝。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365年(兴宁元年),晋哀帝服食丹药中毒而死,他的同母弟弟琅琊王司马奕即位,他就是后来被桓温废掉的晋废帝,又称海西公。
公元369年(太和四年)四月,桓温看到北方的前燕政局不稳,觉得北伐的时机到了,带领步兵骑兵五万,从姑孰誓师出发。这是他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这一次北伐大军从兖州北上,坐船通过人工开挖的河道(后世称为“桓河”,已湮没)前进,驶入黄河。由于水路迂回曲折,运粮难于登天,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大军登陆后直抵枋头,威胁前燕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前燕去向前秦讨救兵,前秦担心唇亡齿寒,派两万人马前来援助。
这时晋军后面的粮道已经被前燕截断,前面的军队又屡中埋伏,吃了好几次亏。等前秦的援军一到,仅有的军粮已经吃完,桓温只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渡过黄河后将战船烧毁,辎重和铠甲都丢在波涛汹涌的黄河里,从陆路向南撤退。
夜以继日地跑了好几天,晋军人困马乏,以为没有追兵了,行军松松垮垮。结果在襄邑(今河南睢县)被燕军前后夹攻,被杀三万多人。余众继续南逃,又遇上前秦援军横腰拦击,又死了一万多。桓温一口气逃回山阳(今江苏淮安),心才算放到了肚子里,残兵败将已所剩无几,第三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桓温这一败丢尽了脸面,也断绝了北伐的念头。怎样才能挽回面子呢?重新北伐肯定是不行了,他就打起了皇帝的主意,想在朝廷干点异乎寻常的事情。他派人在建康散布谣言,说当今皇上阳痿,不能生孩子,已经有的三个孩子都是嫔妃们跟身边的侍卫生的。
公元371年(咸安元年),桓温带兵到建康废掉了司马奕,改立当时的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皇帝,就是简文帝。这个司马昱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最小的儿子,司马睿死的时候只有两岁。东晋已经传了七个皇帝,历经五十年,没想到又传回到开国皇帝的儿子,桓温真是跟历史开了个玩笑。
司马奕先被废为东海王,再被废为海西公,他的三个儿子都被吊到御道边的杨树上用马缰勒死。桓温一不做二不休,又以谋反的罪名将武陵王司马晞、新蔡王司马晃废为庶民,还杀掉了庾亮和殷浩两个家族几百口人,彻底扫除了这两家的势力。海西公司马奕为了活命,让百姓在他家门口的道路和场院上种上麦子,表示自己要和外界完全断绝往来。他整天和妻妾们醉酒嬉闹,做出意志消沉安于屈辱生活的样子。为了迎合不会生育的谣言,即使生了子女也让他们活活饿死冻死。这样总算让桓温比较满意,保住了脑袋。
桓温就靠废立皇帝、诛除异己来重新树立威望,消息传到长安,前秦皇帝苻坚笑疼了肚子,他说:“俗话说在老婆那里受了气,却到老子头上去发泄,桓温就是这样的人。”
简文帝司马昱没当皇帝前好好地活到了五十二岁,当了皇帝才九个月就病死了。公元372年(咸安二年)七月,他十岁的大儿子司马昌明(又称司马曜)即位,就是孝武帝,小儿子司马道子被封为琅琊王。
孝武帝登基不到一年,六十二岁的桓温得了重病,在公元373年(宁康元年)七月死了。他是东晋王朝不可多得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个优柔寡断、胆识不足的赌徒,终究无法完成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大任。他虽然一直怀有不臣之心,帝位也早已是囊中之物,但又害怕篡逆后坐不稳江山,反而会身败名裂,直到病死也并未篡逆。这个人一生都是矛盾。
他死的那一年,陶渊明结束了三年的游学求仕生活,回到了家中。
【陶渊明传记精彩段落】相关文章:
快乐的精彩段落10-08
描写蚂蚁的精彩段落10-28
描写雨雾的精彩段落09-23
环境描写的精彩段落07-19
描写夜景的精彩段落08-28
骆驼祥子精彩段落01-06
精彩的优美段落大全07-29
精彩名著段落摘抄07-18
林清玄作品精彩段落05-11
描写秋天的精彩段落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