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

时间:2024-12-17 10:50:06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荷锄] 扛着锄头。荷:扛着。

  [草木张] 草木丛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足]值得。

  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非常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非常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非常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非常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非常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一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非常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10-06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赏析其三首10-2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赏析10-30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7-0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3-1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10-2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8-28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8-05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赏析07-0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荷锄] 扛着锄头。荷:扛着。

  [草木张] 草木丛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足]值得。

  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非常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非常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非常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非常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非常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一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非常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10-06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赏析其三首10-2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赏析10-30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7-0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3-1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10-2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8-28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8-05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赏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