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及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问题
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概叹,你对此如何理解?(3分)
参考答案
词人医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里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梦醒回到现实,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不由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
阅读题
一、填空
1、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2、表达作者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直接表达词人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着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5、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的人物形象。
7、这词表达了作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用原文填空)的雄心壮志,根据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这种雄心壮志指的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并使自己名垂青史。
8、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9、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等军营生活;下片“”描写了战斗场面
10、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二、重点句子理解、赏析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示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甘情愿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一种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4、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的表达效果(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
答: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两字极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
8、“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有心为国家出力,希望收复祖国山河,但却不被朝廷重用,心中非常痛苦(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9、“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
答:军队驻扎的壮阔场面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10、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1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答: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2、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理想中(或梦境中):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忠恿无比,气概豪迈的将军形象。现实中:隐居乡间,忧虑国事,为报国无门而苦闷,为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
三、主旨(中心)提炼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答:(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四、词风特点
1、本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结合作品内容、风格,说说豪放词的特点。
答:豪放词:本词写的是军中的生活情景,骑马狂奔,沙场点兵都是豪壮之举,风格雄浑、豪放;婉约词:生活范围狭窄,情感抑郁低沉,风格委婉、秀丽。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又名“十拍子'原为唐玄宗时期教坊曲名,其名出自《破阵乐》。
②陈同甫:原名汝能,后名陈亮,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婺州永康人。据说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③吹角连营:号角声接连不断地响起在各军营。角,长五尺的军中乐器,用竹、木、皮、铜制成,形如竹筒,外加彩绘,其声哀厉高亢,使人振奋。
④麾下:指部下。麾,军旗。
⑤的⑴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斑、性子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⑥了却:了结,完成。
⑦天下事:收复中原之事。
赏析
“梦回吹角连营”中的“角”为何物?据说为古时一种军中吹奏乐器,初为兽角改造而成,而后材质多为竹木、皮革、螺壳、金厲铜。因其发声高亢凌厉,在军中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有“鸣角收兵”的说法,但后多用于鼓舞士气、发布前进的命令。在古时战场上一般是“鸣金收兵” “擂鼓出兵”,即敲钲告知士兵撤兵回营,打鼓告知士兵准备战斗。此外,后来角也用于帝王出行时的仪仗而“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五十弦”其实指的是瑟,这是由于最早的瑟有50根弦。瑟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其形状似琴,通常有25根弦,各弦粗细不同,正如诗云“一弦一柱思华年”,每弦有一柱。既然提及我们熟悉的《锦瑟》,关于瑟的分类,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周礼,乐器图》中有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中国古时就懂得享受绝美的声音,古代主要乐器还有鼓、埙、缶、筑、排箫、箜篌、二胡、编钟、古琴等。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器物,主要用于祭祀、狩猎、征战,从周代开始鼓被作为乐器使用,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代文献中所谓“鼓琴瑟”,意思是琴瑟开弹之前,要有鼓声作为引导汉唐以后,琵琶、胡琴等大量乐器从外域而来,被中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所采纳。比如说,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最早出现在秦朝,而唐朝便开始出现“胡琴”一词,因为当时把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所以用胡琴通称西方、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乐器。
许许多多的古代器乐在现代仍为人们所喜爱,不少初高等学校成立的民乐团以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为主,辅以一些西洋乐器,常常在一些校级重大活动出演,演奏新时代天籁之音。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总算睡着后,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二、三两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2-19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06-29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原文翻译及赏析12-01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05-14
《山草壮》阅读答案03-24
古诗送陈章甫李颀拼音版翻译阅读答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