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精]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士塔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士塔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参照《首辅一号》,利用自习课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愤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作者愤懑的情感 。
教学方法:
讲授、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1974年,陕西省几位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后来,许多外国人慕名而来,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充满了赞叹之情;时间上溯到19xx年,一个叫王圆箓的湖北麻城人在敦煌做道士时发现了后来形成一门学科――敦煌学的莫高窟的4万余件文物,只是,后来中国的学者研究这此些文物,却要不远万里地到英国、法国等国家去影印副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文物早就已经流失到了国外。
2、为什么会有这些截然不同的结果?大家速读课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点拨:
a、王道士――愚昧无知
b、满清官员――腐败无能、不负责任
c、外国的斯、希――掠夺
3、比较兵马俑和莫高窟文物的不同结局,你觉得要想保护文物,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点拨:国家统一、稳定,国力强盛,有健全的文物保护体制等。(此题是开放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灵活作答。)
4、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集中在哪些段落?找出并作集体诵读。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5、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点拨: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在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6、找出并朗读p57页第三部分“我不禁又叹息了”后面几个段落,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
体会: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内在含义(哀国家之不辛,怒国人之不争气)
7、如果没有王道士发现洞窟内的宝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卖给外国人,结果会如何?
点拨:永存地底,或者被后人发现,或者被农民们糟蹋,或者被官员们占为己有……
由于历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敦煌学由此诞生!在被誉为本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的发现中,王道士永远是难以回避或排除的关键角色,是敦煌学产生的重要人物,敦煌学的开洞鼻祖。
8、文章主要是写莫高窟文物的流失,为什么题目却作《道士塔》?
点拨:文章以道士塔为线,引出王道士,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思路十分清晰。
道士塔→无知的道士→无知的破坏→无知的出卖→敦煌学的前途(链环式结构,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9、简评余秋雨散文:你读过当代哪一位作家的散文,与余秋雨的散文相比,在风格上你觉得有何不同之处?
点拨:在当代散文中,弥漫的是三毛、琼瑶似的浅吟低唱、自我关照,而余秋雨散文却以一个真正男子汉的视角,倾听历史、审视历史,语言壮丽、构思恢宏、思想飘逸。读惯了才子风格的散文之后,再读余秋雨散文,是会荡涤心灵、净化灵魂的。
板书设计:
a、王道士――愚昧无知
b、满清官员――腐败无能、不负责任
c、外国的斯、希――掠夺
道士塔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文化悲剧,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
3. 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作者对敦煌文物遭劫的痛心与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沉思考。
掌握文中对比、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 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体会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出课文《道士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文章的主要情节等。
(三)文本分析
1. 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围绕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对文物的破坏和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展开。
2. 分析王圆箓这一人物形象。
愚昧、无知、目光短浅。
3. 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
对文物遭劫的痛心、愤怒,对民族文化命运的忧思。
(四)艺术手法分析
1. 对比手法
王圆箓的无知与外国侵略者的贪婪形成对比。
敦煌文物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败形成对比。
2. 讽刺手法
通过对王圆箓行为的描写,进行含蓄的.讽刺。
(五)主题探讨
1.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讨论如何避免类似的文化悲剧再次发生。
(六)总结归纳
1. 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回顾文中的重点知识,如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
(七)布置作业
1. 写一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短文。
2. 推荐阅读余秋雨的其他文化散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化保护的关注和思考。同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道士塔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媒体设计]
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
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设问:
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
明确:
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
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板书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设问: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
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
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板书:恨+实干=成绩
↓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五、小结: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设问:文章笔法新颖灵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带有一种悲怆苍凉的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笔法新颖灵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动(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跨越时空(如对话、拦车)(结合完成练习四)
直接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结合课文,并完成练习三)
语言多姿多彩——有时简洁,有文言遗风
口语化,有时鲜明,带有警醒意味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巩固复习(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道士塔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作者对敦煌文化遗产流失的悲愤与无奈。
2. 帮助学生掌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讽刺、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 难点
探讨敦煌文化遗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壮丽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出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 年 8 月 23 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1. 学术成就:余秋雨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著作涵盖了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2. 作品风格:其散文作品通常将历史、文化与个人感悟相结合,以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著称。
3. 文化贡献:他通过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4. 代表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其中,《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一文,以其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反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文章的背景知识等。
(四)整体感知
1. 请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梳理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五)精读课文
1. 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王圆箓等,探讨其行为对敦煌文物的影响。
2. 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探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讽刺等,及其作用。
(六)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敦煌文物大量流失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七)课堂总结
1.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 回顾文章的写作特色和重点内容。
(八)布置作业
1. 写一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推荐阅读余秋雨的其他作品,如《文化苦旅》中的其他篇章。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在作者介绍环节,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余秋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风格。然而,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充分,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要加强引导和组织,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道士塔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培养爱国情感;
2、追问历史,反思历史,找出悲剧的根源;
3、体会余秋雨的情感;
4、品味余秋雨的写作特色
自学方法:
1、课外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
2、精读课文,找出悲剧的根源;
3、反复诵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一、看有关敦煌文化图片和视频,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藏经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汉文字写本3万件以上,另有少量刻印本。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第三次探险(1913-1915)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写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间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具有深厚汉学知识功底,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为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织品。这些收集品运到巴黎,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
哀敦煌
圣地煌煌名万方,于今始晓隐凄惶。
金光初幸得神助,宝窟应悲失眼盲。
梁有蛀虫终会折,国无真宰自难强。
佛门千古伤心泪,洒向胡笳抱恨长。
二、追问历史:谁是悲剧的'制造者?他们对敦煌文物都做了些什么?
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破坏文物、出卖文物)
官僚、政府:送来送去、席子乱捆(充做礼物、弃置不顾)
外国学者:欺瞒哄骗、巧取豪夺
三、反思历史:在作者看来,敦煌悲剧,该谁负责?
1、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圆篆
几千年的奴化教育造就卑微贫穷,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时代造就王道士,王道士是中国平民的代表,是贫弱民族的代表,腐败无能又无为的官僚和政府将他推至悲剧的前台。在那样的时代,文物的毁损流失是必然,而文物在王道士手中毁损流失,是必然中的偶然。
2、官僚、政府?
冷漠麻木腐败无能
3、外国学者?
假文化之名,行劫掠之实,实质是文化强盗
悲剧根源?
国家贫弱、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百姓愚昧
历史已然远去,制造悲剧的人也已化为尘土,但历史留下的耻辱还在,悲剧造成的遗憾还在,洗刷耻辱,弥补遗憾的责任还在,现实中,谁在承担责任?怎么承担?
四、了解东北亚某国对我国的文化掠夺:
到处宣扬端午节是他们的,饺子是他们流传下来的,针灸是他们发明的,长白山是他们的,中医应为韩医,将中国的韩服据为已有,定为国服,还要申遗;韩国在历史上拥有东北山东直至江苏,;认为我们的甲骨文也是他们发明的,说西施和孔子是韩国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韩国的,还说他们的祖先檀宗是我们祖先大禹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大禹治水。
五、体会作者无法遏制的情感:
1、走进道士塔:愤怒、悲凉
2、进入历史:心痛
3、面对文物流失:恨却无可奈何
六、品读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点
合理的艺术想象、丰富的表现手法、充满激情的语言复活历史、抒发情感、引发共鸣,促成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国的河山、民族情感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通过他的散文,我们会看到隐含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称作“文化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讲述的是一段关乎文化的历史;更因为在对这段历史的关照中,他以文人的灵气,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他以学者的理智,深邃客观地进行了思考追问;他以国人的血性,炽热真挚地抒发了爱国情怀。
七、再读余秋雨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在艺术理论创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1985年创作的《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这两部专著均曾获国家级奖励。
八、课后练习:细细品味下列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贱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3、“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道士塔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⒉介绍敦煌文化。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
四、小结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
⒉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具体分析
㈠导入
⒈课文的题目是“道士塔”,而课文主要内容是写的什么?
明确:敦煌文物的流失-→罪魁王道士
⒉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并当庭宣判他们的罪行。
明确:
⑴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贱送文物、廉卖文物
⑵满清官员:放任自流、馈赠佳品、中饱私囊(重刑)
⑶国外掠夺者:欺骗、低价、大量巧取豪夺
⒊假如你是审判庭上的一个旁听者,旁听了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明确: 王道士――愚昧无知贪财(罪人小丑)【反语】
恨﹤满清官员――腐败无能渎职(民族悲剧)【对比】 〉痛惜无奈愤怒
国外掠夺者――狡猾欺诈野蛮(学者)【反语】
※ 结合练习二穿插揣摩句子的含义
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⑵…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细细刷上…憨厚地笑……达观地放…
⑶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⑷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⑸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痕。
⑹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⑺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⒋敦煌文物遭盗毁,余秋雨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的?怎样理解他的举动?
明确:
a、低声哀求――“等一等”(想阻止悲剧,但无能为力)
b、拦车队,大哭一场――“难”(遗产无处安放,无助无奈)
⒌偌大的敦煌文物,竟然毁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小的道士手里,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莫大的悲哀。作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的思考是什么?
明确:寄希望于新时代的学者和爱国者。
研究探讨:
⑴怎样理解一个日本学者的说明?
明确:国外掠夺者可以掠夺走敦煌文物,但带不走敦煌文明,它的根在中国。
⑵面对日本学者的发言,中国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表达了中国专家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因为敦煌是中国的;②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情感是压抑的。
㈡归纳写作特色
明确:叙议结合
三、课文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道士塔教案】相关文章:
《道士塔》教案精选10-18
《道士塔》教案指导09-07
《道士塔》教案模版03-19
道士塔教案参考09-10
《道士塔》教案设计08-15
道士塔教案设计08-06
《道士塔》老师教案10-26
《道士塔》说课稿范文08-10
《道士塔》原文及赏析10-04
道士塔的高中语文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