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积累词语。
2、读诗歌,理解意思,体会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家”指的是什么?
3、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
4、观察景物,写出你的感受。
课前准备:
拍摄有关学校和早晨景色的图片;布置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早晨发生的事。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时数: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了解词义,学习运用。
1、读词语。
2、理解词语的意思。
(1)旭日东升:旭日,早晨的太阳。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形容充满青春活力、生机勃勃的景象。
(2)夕阳西下:夕阳,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从西边落下。
(3)晚风习习: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
(4)霞光万道:阳光穿透云雾射出的彩色光芒。
3、自读词语,并背下来。
二、阅读诗歌,理解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诗歌,看看有几小节,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五小节,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苦为乐,艰苦创业。)
2、理解意思。
(1)读第一小节,说说意思?(帐篷是建设者流动的家。)
(2)建设者为什么要住进流动的家?(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
(3)读第二小节,说说意思? (这个特殊的“家”所处的环境)
(4)这个“家”安在哪里?哪个词用了两遍?说明什么?(在“荒原”,在“野地”。“最早”用了两遍,说明在这以前这些地方荒无人烟的。)
(5)“喧哗”的本义指什么?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6)读第三小节,说说“我们”指的是哪些人?
(7)读第四小节,说说“家”指的是什么?
(8)读第五小节,说说讲了什么?
(9)怎样理解“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作业
1、抄写“读读背背”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里的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
1、同学们,我们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已有三年了,你一定很熟悉校园的环境吧!谁来介绍,这是什么地方?
2、今天有一批客人来到学校参观,如果请你来当导游,你能做好这项工作吗?
二、明确“导游工作要求”
1、作为导游向客人介绍,仪态要大方,要讲普通话。
2、按照参观的顺序讲清楚,可以先介绍学校的概况,选择一两个能反映学校主要特点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
3、要带着热爱和自豪的感情来讲。
三、合作讨论,丰富话题
1、提出讨论交流注意的问题
(1)你打算怎样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校呢?
(2)你怎样确定校园导游的路线?这条路线最好既便于介绍又方便参观。
2、讨论交流
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根据课前观察及搜集到的有关学校历史、学校概况、办学特色等图片、文字材料,展开讨论,自主确定选择哪些内容介绍,并画出导游路线。
四、自由组合“导游团进行交流
1、一人担任导游,其他学生充当客人。
2、“导游”介绍时,注意回答其他“客人”的提问。
3、“客人”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没讲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要提出来或作出补充。
五、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1、请2~3个“导游团”在全班介绍。
2、看看哪个“导游团”介绍得好。评选校园最佳导游。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早晨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归类:事情、晨景、场景、感受。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选择早晨的景色和发生在早晨的事情或某个场景来写。
2、写出自己对早晨的感受。
3、题目自拟。
三、按选材内容分组讨论如何写(记事、写景、写场景三大组)
四、学生习作
1、根据小组讨论自定表达顺序。
2、师生交流评议要写的内容及表达顺序。
3、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评改
1、提出修改要求
(1)有没有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
(2)句子是否完整、通顺。
(3)有没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自念自改。要求自己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3、互念互改。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子推荐给大家。
4、指导评改。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提出评价意见和修改方法,集体评改。
[积累运用一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6.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