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我们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把平时的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知识训练课,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工具性的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在这样的基础教育现实当中,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学科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最终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小学生本来应该是天真活泼的,但是由于现实的教育制度,学校、家庭都要求孩子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而忽视了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应试性,在语文学科,这种人文性的流失令人触目惊心。科学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对小学生来讲,在他们最为有色彩的童年阶段接受的教育不再是诗意的,孩子们终日在网络、电视的侵染下度过,没有关注过晚霞和星空,对最真实、最鲜活的大自然缺乏感性认识。就算在与童话、故事、诗歌等美妙的事物相联系的语文课,他们也找不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是每天必须面对题型复杂的各类试题。一提到写作文,就拿出一本本作文书,象吃方便面一样从书中挑选找到各类版式的句子和段落,即使是写出了一些好词好句,自己也体会不到那种美感。
而教育就成了强制性义务。老师每天的教学活动成了冰冷的知识的灌输,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
更为痛心的是孩子们对任何事情表现的相当冷漠,不再感动,从而对社会和家庭的温情视而不见。自私、冷漠、依赖、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屡见不鲜。很多家庭出现父母在小学阶段就管不了孩子的现象,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听之任之。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 ,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缺少了一颗有着人文精神的灵魂。
人文性的内涵
《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语文课的人文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真实的、自由的精神,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就是不受外在拘束,能够自由地、真实地表达对一篇文章、一个现象、一种事物、一个人等等的看法,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体现人文性的几点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 “披文入情”,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重在阅读中抓朗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还能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案例一:《桂林山水》:
教师先让学生看视频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当学生见到如此美景不由得发出“太美了!”的感慨时,适时地引导他们寻找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然后再品味,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语言、意境--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优美句子熟读成诵。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案例二:《小珊迪》
《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像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跟传统的分段、概括中心思想、繁琐讲解课文内容,要优越得多。
二、在拓展延伸中体现人文性。
课堂延伸是将课文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系的好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与课外行为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 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案例三:《将心比心》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写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
1、初读。教师先要求学生初读,理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
2、再读。采用移情体会,让学生进行思考:要是你是哪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如果对护士进行责怪或者辱骂,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相互交流中,反复阅读文中人物的对话,以加深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及善待和宽容他人的美德。
3、拓展。教师将课堂内容拓展延伸开去,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身边的情景。
学生甲:我有一次去旅游,乘车时要晕车,以为不认识的阿姨让我坐在靠近窗户的座位;
学生乙:暑假我到广州去找妈妈,在中间站的时候,我找不到该怎么样去换车,一位陌生的叔叔就帮我一辆车一辆车的找,直到吧我送上了车他才离开;
学生丙:我到乡下去耍,几条大狗追着我想咬我,几位伯伯拿跟棍子帮我喝退狗
……
然后让孩子们以日记的形式写一件有关将心比心的事。在他们回忆和习作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点滴美好感情将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洗礼。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三、在作文中体现人文性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要求我们对学生个体以及其在文章中思想情感的充分尊重,由千人一面的共性走向富有鲜活生命的个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抒写个性化的作文。所谓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写自己所想写,抒自己想抒发的思想情感并使用自己个性化的写作语言,即作文应该张扬学生自己的个性。
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观察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留心捕捉生活中的真假、好坏、美丑等方面的典型。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此高尚、高雅的情感。教师还要写出诚恳的激励式评语,极力地找到小作者文中的闪光点,肯定作文的优势,真诚地提出希望。这样学生能轻松地接受作文,积极地观察与思考,娓娓地道来,最终写出具有真情的优秀作文。
案例四:以“××,我想对你说”为题的习作。
1、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表达欲望:“最近有几个同学找老师谈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心里很着急;有的说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一点自由都没有;有的同学说平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还有的说妈妈一个人在外辛苦摆摊挣钱,爸爸只晓得打牌,希望爸爸改邪归正,不要再打牌了;还有的说爸爸妈妈离婚了,自己很可怜,多希望回到自己有个温暖的家啊!老师很感谢这些同学,那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诚恳地希望同学们把藏在心中的话说出来。高兴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不愉快的事大家为你解忧,有什么困难,请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解决。”一段暖人肺腑的话语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2、明确要求,拓展表达思路:从那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有什么要求?
3、小组合作,学生互动。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倾听,并发现“典型”。
4、模拟情景,典型示范:由老师扮演妈妈或爸爸的角色,一学生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评议,教师小结、点评,强调习作中应注意明确诉说的对象是谁,心里话要真实,可以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可以用书信、日记和其他。
情景一:一个小女孩写“爸爸,我想对你说”,选择的材料是写爸爸迷上了打麻将,因此妈妈和爸爸离婚了,自己跟着爸爸过日子,经常晚上回家没有饭吃,忍饥挨饿提心吊胆地睡到半夜,爸爸才回家。她眼含着泪花说:“爸爸,您别再打麻将了,好吗?”
情景二:一个孩子写“奶奶,我想对您说”,写的是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去了,奶奶对自己娇惯万分,什么事情都不让自己做,他对奶奶说:“奶奶,您让我自己动手吧!”
情景三:一个孩子写“妈妈,我想对您说”,写的是自己从小失去妈妈,她的后妈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让她非常感动,她对妈妈说:“妈妈,您就是我的亲妈妈,我感谢您!”
情景四:一个女孩写:“爷爷,我想对您说”。写的是因为自己是女孩,所以从生下来就受到全家人的歧视,自从小弟弟出生以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爷爷就只疼爱和关心小弟弟,对自己百般责骂,她想对爷爷说:“爷爷,我也是您的孙女,为什么因为我是女孩就不喜欢我?”
5、动手练笔,交流修改。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自我修改。
这次的习作内容很贴近孩子生活实际,教师用激情的话语,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打开了学生的思绪,为学生创造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让他们敞开心扉,真情交流。学生思维专注活跃,师生感情交流好,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在活动中体现人文性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具有典型性且文质兼美的文章,引进阅读教学充实教材。通过背诗星级评比、读书笔记摘录、书香交流会、诗歌朗诵会、故事大王比赛等、家乡小导游各种读书读报活动,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取得很好的效果。大量的古诗词、儿童诗、童话等作品,按计划,有系统地让学生读、背。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意味,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材富。有了这样丰厚的课外阅读作基础,再回到教材中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这样就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我们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有着非常具体的目标,但所有的目标都应指向人的发展。语文教育是人文性教育“适宜的花园”,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拥有一颗人文关怀的心,在这个花园中孜孜不倦地培养出生机勃勃的绿树和鲜花。
[让语文教育成为人文教育适宜的花园--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教版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5.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6.语文教育专业论文
7.语文教育专家论文
8.语文教育的论文
10.语文教育教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