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 教师: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司马光救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 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 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 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 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 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 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 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矛盾
一、指名背《司马光救友》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
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三、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互评,再在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
1. 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五、自由交谈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如: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你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3.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古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5.西师版认识人民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