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了大海 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陶冶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
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课中,我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理智、经验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课文的内涵。多处“
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继父那无私、高尚、伟大的爱。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
的感情,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流淌,课堂中多了应有的人文情怀。
本课教学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是:
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既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之掌握基本的学习
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在品文悟情中,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从而生发感激
之情,并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融于其中。
遵循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的启发相结合的原则。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创设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平台,使学生与文本,与人物积极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人物,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以读为
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读中悟写法,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
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以由浅入深的积极引导,并注重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以课件助读,使教师、
学生、文本之间形成积极、平等对话的氛围。在巧妙引导中,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发展得以保
证。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我看见了大海》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身材畸形的女孩,由从
不出家门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继父,这位退休的海员,有着海一般宽广的胸怀,海一般热情豪放的语言动作和对河子深沉
的爱。能干、稳重的河子,她胆小羞怯,充满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是由于命运坎坷,使她娓娓叙说时总仿佛有一种淡淡的忧
伤。为此课堂教学朗读的基调适合忧伤中充满向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体现听说读写相结合”。在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语文
学科“工具性”的一种体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与习作相关的训练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深入挖掘相关因素,在阅读中品
悟写作方法。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教师给学生搭设学写的平台:让学生拿出笔,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既是对文本情感价值
的提升,又是很好的练笔机会。
学生情况:
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由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所决定的。由于本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较高,有较强的自主探
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也较丰富,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会比较深刻。基于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用的是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式
教学。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
技术准备:多媒体及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 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给课文划分段落。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5. 能体会到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教师揭示课题后采用播放视频《我看见了大海》的方式使学生入情。以富有感染力语
言,再加入音乐烘托气氛,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监控,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后边的教学奠定基
础。然后初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采用结合自读提示先自主探究,
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自读自悟。第二课时:在回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自读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理
解,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将读贯
穿始终,应该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真正体
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程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做到读写结合--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在写中升华情感,加强
体验。同时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更重要的是使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课堂教学的实
效性。
[我看见了大海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我爱大海》教案
3.大海的心情说说
4.小班《大海》教案
5.写大海的美文
6.大海如何造句
7.在大海中永生课件
9.大海的心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