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2、运用自学结合老师指导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默读听读,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祖国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

   2、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华罗庚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出画像,介绍人物

   1、(出示画像)提问:同学们,这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你认识他吗?(华罗庚)

   2、介绍华罗庚。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36年赴英国留学,1946年赴美国,1950年回国。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研究,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4、根据题目质疑。

     问题:华罗庚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

  (二)初学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能适当停顿。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提醒注意:华是多音字,当姓讲的时候读作“hua”。

   3、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标出自然段。(十四个自然段)

   4、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至九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九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天总算盼到了”,“这一天”是哪一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这一天”指的是“祖国解放的那一天。”

      学生:从这话句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板书:祖国解放

    (2)在国外突然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你能想像华罗庚当时是什么心情吗?

      学生:我想华罗庚一定很激动。

         他一定很高兴。

    (3)从哪儿看出他高兴、激动的心情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学生:从“急步”一词可以看出他激动。“急步”就是很着急地走,他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了。

         从“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可以看出他很高兴。

         从“斩钉截铁”一词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1)过渡: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自己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而不在繁华的美国待着呢?

    (2)默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他们两个人各自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美国教授瞧不起我们中国,他想留住华罗庚为美国作贡献。

          华罗庚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祖国,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4)自由读华罗庚说的话,讨论: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板书:献给--不会遗憾--为祖国尽力

       美国教授认为华罗庚回到自己的祖国是把学识抛掉了,而华罗庚认为不是这样;美国教授认为他这样做太可惜了,而华罗庚认为自己这样做才不会遗憾。这一切都说明华罗庚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板书:热爱祖国

    (5)齐读华罗庚说的话。

   3、学习第十四自然段。

     齐读

  (四)总结扩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爱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师生配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

      “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解放  斩钉截铁  敬佩  尽力

    2、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

      封:左右结构。左边两土撂在一起,最后一笔是“”,右边是“寸”/

      借: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昔”。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不要写成“”,右边是“刀”。

      渊: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的笔顺是:

      博:左右结构。左边是“十”,右边是“”,第三笔不出钩。

      令:上下结构。“今”字加一笔就是“令”。

      敬:左右结构。左边是“苟”,右边是“攵”。

      佩: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第三笔是“一”,不要写成“”。

      遗:半包围结构。里面是“贵”,外边是“”。

      憾: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感”。

  (三)扩词练习(开火车比赛)

     封:封锁 封建 封闭

     借:借口 借用 借钱

     初:初中 初升 当初

     渊:深渊 渊博

     敬:尊敬 敬爱 敬礼

     憾:震憾 遗憾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组词语。

    萝(  ) 今(  ) 借(  )

    罗(  ) 令(  ) 措(  )

  二、填上合适的内容。

    (   )   (   )

     一座  一个  一辆

  三、补充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例:老师批改作业。

      下班以后,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1)同学们看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带我看展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用“斩钉截铁”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2001年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最高奖得主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有两件事激励了他。

  6岁时,他来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郊游。啊,多漂亮的花儿,多诱人的水果,他被深深吸引住了,缠着园丁问这问那,并立下“我一定要去学农”的志愿。

  20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没有饭吃,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在农学上有所作为。“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稻种,他几乎天天泡在稻田里,一片田,一株稻地去寻找可以用来杂交的稻穗,最后终于从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36株,培育出了大量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地提高。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世界科学组织称赞为“东方魔稻”,他也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1)写出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多漂亮的花儿!()

     2)多诱人的水果!()

     3)“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小时候()和()激励袁隆平爷爷研究水稻,他培育出了()水稻,大大地提高了()。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找回自己的心情说说

2.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3.扫去风和雨,回家过年吧!

4.时间不是自己的

5.丁丁写字北师大版课件

6.北师大版倒数认识课件

7.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8.北师大版春潮课件

9.信任北师大版课件

10.北师大版丁丁写字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