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渔歌子》教学设计

执 教:厦门市海沧区锦里小学 曾惠娟

指导教师: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邵巧治

海沧区教研中心 席霍斌

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蓝辉春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此,我在这节课也便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教师应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诗词的味道。

二、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

作为一节比赛课,我活用教材,将《渔歌子》作为第一课时来上,字词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字词的教学上,我也是煞费苦心。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读出词语的含义;第三遍读,记住难点的笔画,正确书写生字。三次的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在教学字词的同时,渗透了读词的方法:读词要读出语气的变换,读出词语的含义,让词语“站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联系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等,都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三、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7个字,但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虽然大家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的。我这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词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山野田园的如诗如画又是这课的重中之重。于是让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以及教师辅以板画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意境空远的笛声中,教师配以古典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尽情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思绪翩飞。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渗透已学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也是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

四、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词借景抒情,是首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就要关注诗人内心的情感。所以,走进诗人的内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三个关键词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同时,适时引入诗一堂课光教学一首诗词,容量是很小的,也是非常单薄的。我除了教学这首《渔歌子》,还引入了其他有关春天的诗词,并且后面还补充拓展了他的另一首《渔歌子》,这首《渔歌子》也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一首词,与本单元的专题很符合,同时它里面表达的“醉宿渔舟不觉寒”和前首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引领学生能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泊名利的张志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首词的方法学习这首词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第二个重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人张志和的生平,让学生对词中的难点“不须归”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五、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

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七:板书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画。

附执教者简介

曾惠娟,女,1980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福建省农村骨干教师。从教十年来,一直默默耕耘的农村教学第一线,多次在区级教学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现为厦门市海沧区锦里小学语文教师,海沧中心语文教研组长

[《渔歌子》教学设计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鄂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2.渔歌子ppt课件

3.小学信息《曲线工具的使用》说课稿鄂教版

4.渔歌子教学课件

5.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写作梦》教案

6.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7.武凤霞渔歌子教学课件

8.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夏天和冬天》教案

9.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2017~2018

10.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升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