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3-2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进行自学,要求大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为了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只有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二、合作探究

   1.教师(配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两个小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①亲情。②自我解剖。③封建教育。④科学思想。⑤宽恕别人。⑥儿童教育。

   2.教师点拨

    点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且都围绕着这一主题选材。

    但文学作品是一种形象的语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强,就不只一个主题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红楼梦》的主题就有多种解读,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解读出来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和作者当初写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分析文章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

   3.探究问题。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

    ⑶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⑷“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

    ⑸“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⑹“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看到的是真理,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⑺对于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沉重?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⑻“但心中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有什么意义?

    ⑼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什么含义?

  三、归纳总结

    《风筝》中包含着兄弟之间的亲情,也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种思维来解读的。

    其实这篇文章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它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语言也别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再深入探究。

  四、作业

    “探讨与练习”之三。

 

[《风筝》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鄂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2.小学信息《曲线工具的使用》说课稿鄂教版

3.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写作梦》教案

4.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5.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夏天和冬天》教案

6.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2017~2018

7.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升测试题

8.写风筝的课件

9.《风筝》课件

10.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