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2 课题 1 看海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照耀”和“前赴后继”造句。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了解作者的观察和描写顺序。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作者在山上看海的景象。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1 2
3 4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了解作者的观察和描写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了解作者的观察和描写顺序。
教 具
实验准备 班班通 教 学
方 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板书“大海”,问:看到这两个字,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欣赏大海美景。
3.引出课题。
二、围绕课题,引导质疑
1.学生齐读课题。
2、强调题目中“看”字,再读课题。
3.围绕“看”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学生反馈,教师梳理归纳。
三、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画出点明看海时间或是地点的语句。
3.用--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象。
四、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2.读课文最后一题的词语,重点理解“照耀”和“前赴后继”,并造句。
3.读了全文,你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4.找出相应顺序段落。
5.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呢?
五、抓动词品读,感受海潮的柔美
1.导读:作者说“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其是看上潮时的海。”为什么说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呢?让我们现在就和作者一起登上海边的山,去看海。
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作者从山上望下去,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引导学生相关语句。
5.学生再自由读这些语句,圈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动词。
6.结合图片,感受“叠”“拥”“盖”所描绘的景象。
7.再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8.小结这几个动词用的巧妙之处。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可以背诵第二自然段。
2.书写本课生字词。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2 课题 1 看海 第 2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 1.了解从海滩上看海的特点,感受海潮的壮美。
2.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3 1 2
教学重点 了解从海滩上看海的特点,感受海潮的壮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 具
实验准备 班班通 教 学
方 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感情朗读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 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整体感受海潮的壮美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2.指名说感受。
3.学生再自由读,画出让自己感受到海潮壮美的语句。
(1)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2)旁批自己读后的感受。
(3)和同学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4)动笔画一画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4.集体反馈,抓住关键语句,品读感悟。
感受海潮的壮观、美丽、有趣。
三、总结,感情朗读
1.师导:在不同的地方观看海潮,海潮呈现出的景象不同,在不同的时间观看海潮,海呈现出的景象也不同。这就是海潮千变万化的美,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学生一起读这段话。
3.理解“遐想”。
4.拓展思维: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潮水,你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看潮的人却永远不觉得单调无味”?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
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本文作者观察细致,按照方位的顺序把他所看到的大海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老师希望你们也能用心观察,走进生活,写写你看到的美丽景象。
五、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
1 看海
山上 柔美
愉快 不觉得单调无味(热爱、赞美)
沙滩 壮观 美丽 有趣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2 课题 2 古诗两首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 1.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1 2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教 具
实验准备 班班通 教 学
方 法 谈话法、感情朗诵法、背诵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 以学过的杜甫古诗导入新课。
2. 揭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了解杜甫
1.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3.检查通读古诗的情况。
4.指导读出古诗的音律美。
5.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杜甫的资料。
三、 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1. 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质疑问难。
3. 全班交流,解疑汇报。
四、 合作探讨,感悟诗情
1. 自由组合小组,探讨:古诗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采取喜欢的方式汇报。
可找诗句回答,可画画,可配乐解说。
五、 朗读升华,体味诗韵
1. 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 背诵古诗。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2 课题 2 古诗两首 第 2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 1.学习《书湖阴先生壁》,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1 2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教 具
实验准备 班班通 教 学
方 法 谈话法、感情朗诵法、背诵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题西林壁》引入新课。
3.了解王安石及他与湖阴先生的关系。
二、自主合作,读懂古诗。
1.小组按合作要求学习:
(1)认读生字,读通古诗。
(2)结合注释和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古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4.检查通读古诗的情况。
5.指导读出古诗的音律美。
6.交流古诗的意思。(由词到句)
7.教师小结。
三、 品读,美读全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圈出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集体反馈。重点围绕“”净“护”“绕”字体会。
3.指导学生美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2 课题 3 三峡之秋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三峡浓郁的秋天气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1 2
3 4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三峡浓郁的秋天气息。
教 具
实验准备 班班通 教 学
方 法 谈话法、感情朗读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趣引入,说三峡
1.教师板书三峡,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三峡。
2.教师小结,播放歌曲《三峡情》
3.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的?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3.理清条理。
(1)指名找反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的?(时间)
(2)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3)学生汇报。(早晨、中午、下午、夜)
4.师:描写这些时间的景色是哪些自然段呢?(2--6)
5.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三峡秋天的气息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什么的描述来写三峡之秋的成熟气息的?
2.指名反馈。(橘树和柚树)
3.引导学生画出具体描写橘树和柚树的语句,用旁批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读一读。
4.交流学生所勾画的语句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2 课题 3 三峡之秋 第 2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的景色特点,感受三峡的壮美。
2.总结全文,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1 2 2 3
教学重点 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的景色特点,感受三峡的壮美。
教学难点 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的景色特点,感受三峡的壮美。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 具
实验准备 班班通 教 学
方 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导入。
二、旁批自读,感受美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想一想三峡秋天不同时间段的景色特点。
(2)勾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仿照第一段的旁批,写出体会。
(3)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勾画的语句。
三、集体交流,口味美
1.出示体现三峡不同时间景色特点的图片,指名反馈:老师这里有四幅画,你能指出这四幅画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三峡吗?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三峡不同时间段景色的特点。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朦胧 晚上:静谧
3.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交流。
4.集体反馈。
四、总结全文,升华美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自己的话赞美三峡。
4.体会本文的表达式方法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
(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
(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三峡的资料,了解今天三峡的美。
板书
3 三峡之秋
早晨 中午 下午 晚上
明丽 热烈 朦胧 静谧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课题 4 *游漓江 第 课时 课型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2.以读为主,品读优秀句段,感悟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背一下来。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4 1
2 3
4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 具
实验准备 教 学
方 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就让我们一齐随着作者去游一游漓江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描写的顺序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读后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描写顺序,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问难。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描写的顺序。
3. 提出不懂的地方,由学生试着释疑。学生不能解决的,放在后面重点讨论部分解决。
四、重点讨论
1. 课文写游漓江,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重点描写了什么?
2. 漓江两岸的山峰有什么独特与神奇之处?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读全文,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描写漓江的水、漓江两岸的山的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山水的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品味文章的神韵。
六、拓展延伸
1. 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你喜欢的词句在书上画出来,并摘抄下来。
2. 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了解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会如此神奇。
七、教师小结
八、作业
1.积累本课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4* 游漓江
山
独特 神奇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3 课题 积累与运用(一) 第 1 课时 课型 练习
教学目的 1.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2.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1 1 2
教学重点 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教学难点 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教 具
实验准备 班班通 教 学
方 法 感情朗读法、背诵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学习温故知新
1.组织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句中景物画面。
2.指名反馈: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3.再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基本点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句的修辞手法的句子读一读。
5.指名反馈。
6.教师小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修辞手法,能够让我们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生动、具体、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习作中灵活地运用。
二、学习语海拾贝
1.学生自由式读古诗名句,要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得有节奏。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诗句的意思。
3.师:理解了这些句子的意思,你们发现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4.拓展: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吗?
5.再读诗句,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熟读成诵。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的师生对话。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师:从这组对话中,你们受到什么启发?
4.引导学生列举课文中的例子,说明这样写景的好处。
5.教师小结。
四、自主学习园地
1.激情导入,介绍拉萨。
2.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生自读短文,边读边想,短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指名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4)交流汇报。
3.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摘抄并背诵“语海拾贝”中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拉萨的天空》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3 课题 积累与运用(一) 第 2 课时 课型 练习
教学目的 1.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主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欲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1
2 3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式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 具
实验准备 班班通 教 学
方 法 合作学习法、练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组织
1.以自愿的原则分小组,并进行分工。
2.任务布置。
(1)搜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各小组要有一个重点。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并组织解说词。
(3)选好解说员,进行解说训练。
二、指导组织解说词
1.解说时,要注意语言的亲切性、口语性。
2.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让解说更生动。
3.组织景物资料要抓住特点,介绍要有一定的顺序。
三、举办“世界风光展”
1.小组间交流。
2.集体交流。
3.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解说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继续搜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小组成员一起出一期“世界风光展”手抄报。
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时 3 课题 积累与运用(一) 第 3 课时 课型 练习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写好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能把写景方法在习作中巧妙运用。
3.培养自主修习,及相互修改习作的能力。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1
2 3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好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教学难点 能把写景方法在习作中巧妙运用。培养自主修习,及相互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 具
实验准备 教 学
方 法 谈话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导:通过“世界风光展”的活动,我们了解到不少中外的名胜古迹,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它们各有特色,吸引着许多的游客。你们也当过游客,你们去过哪里呢?
2.学生说一说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
3.你最喜欢哪一处呢?
4.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处景物。
5.区别景物与风景名胜。
二、读题,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题目。
2.题目反馈习作要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突出景物的特点。
(3)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4)仔细读,并修改习作。
三、创作,教师巡视。
四、评议,修改习作。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家长听,请他们提出建议,并修改。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上期1单元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8.西师版认识人民币课件
10.西师版认识钟表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