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点地梅的生长习性以及青藏铁路的有关资料、CAI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青藏高原恶劣环境和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青藏高原》,导入新课。
2.你们也搜集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那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所知道的青藏高原是怎样的?
3.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点地梅。(出示课件一大片点地梅的图,)这,就是点地梅。它主要分布在北极高寒地区和西藏海拔4200米以上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青藏高原,走进这一丛丛--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
4.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那谁能说一说“烂漫”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仅仅是写点地梅这种花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哪些段写了点地梅?哪些段写了筑路兵呢?
3.文章中的哪一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点地梅和筑路兵的感情?
4.读了这句话,你最想知道什么?
三、精读课文,体会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
1.默读课文1到13段,想想点地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一)精读1-13段,感悟点地梅的顽强。
1.重点体会“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1)齐读。
(2)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
(3)这个“扎”字有三个读音,你觉得在这里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既然是钻进去,为什么作者不用“钻”而用“扎”呢?
(4)联系一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点地梅要把根扎得很深?要紧紧地贴着地皮生长,还要一团团的拥抱着土地呢?
(5)把我们体会到的顽强不屈的点地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读。
(6)生齐读。师引读。
2.体会“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1)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想象一下,当他见到这草袋下的幼苗,除了惊讶还会有怎样的心情?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出点地梅的顽强!
(二)精读第15自然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1.(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生齐读15自然段。
2. 师范读。体会儿化音的妙处。
3.生练习读。
4. 抽读。
5.齐读。
6.引读: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三)总结学法
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学习了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这一部分?
四、精读课文,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同学们,请大家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学习15自然段。听要求: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第15段,然后同桌交流:这一段主要写了几件事?哪件事最让你们感动?为什么?
1.第一件事:“一个战友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
(1)指导生读第一件事的句子。
(2)生齐读。
2.第二件事:“一位战友的妈妈去世了......”
还有哪件事让你感动?为什么?
3.第三件事:“一名年轻战友的妻子,在老家分娩时......”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段话,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理解“心急如焚”。
(3)这位战士为什么会“心急如焚”?
(4)此时此刻,“心急如焚”的他又在做些什么呢?.
(5)从这心急如焚的等待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6)谁来读一读这种心急如焚的感受?抽生读。
(7)引读“我送你一束美丽的点地梅。”
(8)理解战士送点地梅给妻子的深刻含义。
(9)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来体会体会。
(播放天路视频)
(10)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坐在这列开往拉萨的列车上,你最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点什么?请拿起笔,写下来吧!
五、回归整体,深化主题。
(一)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1.引读:“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生读)
2.回到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到底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3.这篇文章主要是歌颂赞美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烂漫的点地梅》作为题目?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点地梅,这是为什么呢?
(二)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有没有类似的文章?以后我们还会在学习中接触更多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篇,同学们下去以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三)回扣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课题中“烂漫”的深刻含义
2.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9 烂漫的点地梅
点地梅 借物喻人 高原筑路兵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5.西师版认识人民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