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位置
《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故事,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用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达格妮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记叙文,也是一组洋溢这时代美的的赞歌,有利于学生感悟人
类诚实守信的美德。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课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十年后的礼物》是一篇蕴意很深刻的叙事类文章。根据本课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与文本对话。
2、教学目标任务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初步疏通课文,了解全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要求,我把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欣赏积累短文的好词佳句,朗读感悟短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研读文中心里描写的句子,体会达格妮的心里变化,懂得描写的烘托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礼物之珍贵,从而感受大音乐家大的话新手诺言的崇高品质,使学生重中收到启示:诚信乃为人之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搜集有关信息并制成课件,设计“名人名言”导语,创设“交响乐视听音乐”的情景,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听范读的同时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了解达格妮心情前后的不同及其原因,体会音乐大师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
2.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文中有多处写到达格妮意外收到礼物的情景语句,我让学生找出来,说一说感受,通过自己的感受对语句的理解,把理解融入朗读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点拨有方,使学生读懂文本,拨云见日,充分显示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魅力。
3.着眼于培养学生能力,通过读、议、思、说,品、析,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语文情感的真实。
三、说学法:
叶老先生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升入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感知、感悟、阐发”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升。
2.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即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四、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课件出示: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远难以挽回。
学生质疑:说说对名言的理解。
(二)复习回顾
1.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文段,指导朗读(学习4-5自然段)
过渡:十年的时间是多么的漫长啊!这份礼物为什么十年后才送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课文。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
1、读了这段课文,你发现这个城里人是个怎样的人?(和气、亲切、真诚等)
2、汇报交流
3、小结:这篇课文的第4、5自然段是小女孩的回忆,作者采用了插叙的写作方法,交待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四)自主探究,体验情感(学习6-8自然段)
当达格妮听着这美妙的乐曲时,有什么感悟呢?请同学们学习6-8自然段。
[课件出示]:(6--8自然段课文内容)
思考:为什么说这份礼物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板书:珍贵
1 、自己默读,独立思考问题。
2、四人小组自由讨论问题。
3、学生汇报(课文的句子随学生的回答出示)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同学们,这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很想知道,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应该信守诺言,热爱生活)
2、小结:是呀,信守诺言,是音乐大师送给达格妮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也是送给老师、送给同学们、送给大家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信守诺言,永远伴随着我们美好的人生吧!
(六)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在小组里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亲身经历的信守诺言的故事。
2、搜集有关诚信的格言或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略)
五、说教学设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
2、以训练为主线,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3、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打好“三基”。
4、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十年后的礼物》说课稿 (S版五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s版搭石课件
3.语文S版穷人课件
4.语文s版搭石课件
10.圆的认识说课稿青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