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沟桥的狮子  三味书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6-2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 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6个字,其中14个要求学会。正确读写“歇后语、联拱石桥、厘米、甚至、鼻子、大概、淘气、清楚、挑衅、驻扎、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所用的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们请看,图中画的是什么?

2.揭示课题后,可跟学生聊一聊,谈谈各自对卢沟桥的了解。让学生带着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来学习课文。然后,指导看图,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范读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提示自学要求: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 生字自己拼读,字型复杂的要注意分析,想办法记住。

3. 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查字典并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

4.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 交流自学情况

说说各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五.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段介绍了卢沟桥的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六.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 生字重点提示

2.写字。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视情况或当时解决,或留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人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重点探究。

让学生阅读此段课文,思索:“课文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狮子形态、动作的词语,如“蹲坐”、“低着头”、“偎依”、“藏”、“按”,把几种形态的狮子概括地说一说。还要结合“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自读中想象,在引读中想象,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具体表达出来。如,“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水声淙淙,好像美妙的音乐,小狮子陶醉了。”

3.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形态的狮子?”可先让学生看看第二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明白还有好多狮子的形态课文没有写出来。

4.再引导学生看两幅小图,想想这两幅小图上的狮子有什么特点,从课文的描写中找一找。引导学生试着用“……有的……好像……”表达出来。如,(1)有的大狮子笑得咧开大嘴,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小狮子也笑得那么开心,大概是受到母亲笑声的感染吧!(2)有的大狮子把两只小狮子搂在怀里,好像是太用力了,小狮子疼得直叫唤。

5. 最后,要鼓励、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外、插图外的狮子的形态,如发怒的狮子、奔跑中的狮子、酣睡中的狮子,并用上述句式练习说话。可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默读课文,自学这两段。

2. 交流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

自主练习:

[题旨说明]

1.第一题的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有针对性地学习和体会作者抓事物特点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最后体会作者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描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第二题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根据看到的事物进行合理想象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看到的狮子的样子和作者由此产生的想象,并了解作者是根据狮子不同的姿态想象的,“看到的狮子”和“想到的狮子”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合理。其次再指导学生想象狮子还会有哪些姿态,这些姿态的狮子可能在干什么。想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尽量想、大胆想。

3.第三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再指导学生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指导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4.第四题的目的是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应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

[自主性练习设计]

1.称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是________。我还从________ (哪些地方)了解过“七七事变”。我知道“七七事变”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________。

2.想象一下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它可能是在干什么?再从中选出你认为想得最好的一个写下来。

想到的狮子形态是________,它一定在是________。我想给它取个名字叫________。

3.在学习小组中设一个“背诵大擂台”。竞争出一个背诵第二自然段最好的同学当小擂主,再与其他小组的佼佼者展开背诵比赛,胜利者为背诵擂台赛的擂主。擂主再迎接其他同学的挑战,胜者为擂主。以此类推,看谁是最后的总擂主。

[评价指导]

激发学生谈出自己背诵的经验,评价自己的背诵方法是否科学,背诵的效果是否好。

 

2.三味书屋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读书,了解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激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2. 指导学生读文、看图,学习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学会本课八个生字。理解来历、料理、几乎、奔走、严厉、默默、信念、毫不松懈等词语,并注意学习应用。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图文结合,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了解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所用的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学习第一自然段;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写字。

 第二课时:结合看图学习第二、三自然段;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们请看,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三味书屋

2.介绍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在浙江省的绍兴。(板书:绍(sho)兴。教学“绍”,读准翘舌音。绍兴是浙江省的一个文化古城。)在他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生活很困难。鲁迅从小就喜欢看书、绘画。他的外婆住在浙江农村,他常常去那儿,交了很多农民的孩子做朋友,使他了解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培养了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鲁迅青年时代学过医,后来为了国家的兴盛,他用手中的笔写了许多文章揭露社会的黑暗,以唤醒劳苦大众起来与反动势力斗争。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书已经被翻译成世界上50多种文字。世界人民敬爱鲁迅先生,喜爱他的作品。

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和在那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 范读

 提示:三味书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鲁迅先生小时侯在这里读书时有什么叫人难忘的故事呢?听老师读课文。

三.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提示自学要求:

6.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7. 生字自己拼读,字型复杂的要注意分析,想办法记住。

8. 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查字典并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

9.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 交流自学情况

说说各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布置和陈设。

第三自然段: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五.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味书屋是个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相机解释:“书塾”,就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六. 检查生字

1. 生字重点提示。

鲁迅:“鲁”上下结构,上面是“鱼”,下面是“日”。

书塾:“塾”上下结构,上面是“孰”。左右两边写的一样高。“丸”是九上加点。

砚:发准字音。右边是“见”,不能写成“贝”。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寿”字先写三横,然后写一撇,再写下面的“寸”。

毫不松弛:“毫”,突出字型,下面是“毛”,表示像皮毛那样只有一点点。“弛”本义指弓上的弦不绷紧松下来。

2. 写字。

3.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视情况或当时解决,或留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导入新课:三味书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鲁迅小时侯在这里读书时有什么叫人难忘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观赏图中都画了些什么。

学生可以先随意说出图中都画了些什么,在学生对图中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的陈设。

指导学生准确地使用量词。

一( )画 一( )古松

一( )梅花鹿 一( )八仙桌

一( )椅子 一( )戒尺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书中是如何描写的呢?

3.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与图画对照,思考:文中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有关词语。

“正中”“画前面”“分别”“东北角”

4.出示课件 把三味书屋内的摆设放到相应的位置。

看图理解“分列”

课文是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写的。

5.看图,师生一起回忆第二自然段内容。

6.小结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提示: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是很用功的,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件事,是什么事?

1, 指名读课文

写的是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理解“来历”:本课指“早”字是怎么刻在书桌上的。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早”字的?

提示:一个“”字为什么把它比做“花骨朵”又比做“火把”?注意:花骨朵是会开放的,火把是会燃烧的。

我们读下面的内容就能知道,为什么把鲁迅小时候在书桌上刻下这个小小的“早”字,比做“花骨朵”,又比做“火把”。

3.自由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上个“早”字?结合学生回答理解词语。

“几乎”:差不多。

“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里的“于”是“在”的意思 。当铺是一种特殊的店铺,经营有经济困难的人到这种店铺借钱,必须把东西押在店里。

4. 读到这里,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5. 讨论: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批评鲁迅,鲁迅为什么不向先生解释,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呢?他在想什么呢?

6. 讨论:鲁迅这么想,他是怎么做的?学到这儿,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个“早”字比做花骨朵和火把吗?

7.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8. 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9. 介绍读物:《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百草园》等。

(五)作业

2. 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介绍一处景物。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自主练习:

[题旨说明]

1.第1题,培养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表示方位的词语。做题前要看图,弄清“画”、“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所在的位置,然后看书,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想象,可从画的内容、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的样子展开,还可想到其他可能有的事物。

2.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好品质,同时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理解词语要联系前后文,同时结合少年时代的鲁迅生活艰难的情境去思考。第1小题,要让学生想象小时候的鲁迅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去当铺、采药,还要上学,因而必须急急忙忙、焦虑万分地赶路的情形。第2小题,有三个问题。可先弄清“坚定的信念”指什么,然后再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早”字,最后再从“坚定”、“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一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印”。

3.第3题,比较字形,不仅要弄清两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且要尽可能地联系字义去分析。写词语的括号要拉长一些,最好改成一条横线,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一些词语。

4.第4题,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把鲁迅刻“早”字时的坚定决心表达出来。背诵第三自然段,先要理清段落的层次,然后逐层背诵。

[自主性练习设计]

1.按照课文原文填好前两空,然后展开联想,把句子补充完整。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还像______________。

2.想象鲁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情形:他怎么赶路的,他的神情是什么样的,他心里想些什么。想好后跟同学交流交流,然后扮演鲁迅,把具体情形表现出来。

[评价指导]

1.独立思考:根据第一题中两句话展开的想象是否具体?背诵课文是不是用了较好的方法,比如,是否先读懂内容,然后大声朗读,最后才背诵?

2.小组评议:第二题,难度较大,无论是谈“体会”,还是谈理解,不同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宜一刀切,也不必一律要求“深刻”。比如,为什要刻“早”字,有同学能说“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上课不迟到”,也是值得肯定的。组成的词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括号外的字可以在组成词语的前、中、后。

 

[沪沟桥的狮子  三味书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有关卢沟桥的狮子歇后语

2.卢沟桥的石狮子教案

3.卢沟桥的狮子的歇后语

4.《卢沟桥烽火》教案

5.卢沟桥烽火教案

6.卢沟桥烽火小学教案

7.卢沟桥事变的课件

8.赵州桥和卢沟桥教案

9.天津狮子林桥导游词范文

10.卢沟桥事变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