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
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 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 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 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盘曲而上,一片明艳,迫着溪流
外洞:洞心像桥洞,里面宽敞高大。
孔隙:容小错暗,低矮、卧船进出
内洞:奇特险、双龙蜿蜒,形色多变。
[记金华的双龙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5.双龙洞的导游词
6.双龙洞导游词多篇
8.双龙洞导游词日记
9.导游词金华双龙洞
10.双龙洞作文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