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12-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稍复杂的方程

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1) 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杂的方程。

(2) 结合平时司空见惯的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

(3) 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

(4) 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练习十二

素材比较丰富,渗透许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如动物的奔跑速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天安门广场面积、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等。

例2(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

(1) 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

(2) 两个方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2x+2.8×2=10.4到(2.8+x)×2=10.4实际是运用了初中的“合并同类项”,而从后者到前者实际是“去括号”的过程。

(3) 第一种解法只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可自行解决。

(4) 第二种解法的重点是要把小括号里的看成一个整体,可认为是2y=10.4和2.8+x=5.2的组合。

(5) 教学时,可改变条件,先从2x+2.8×3=13.2引入,再把3千克梨改成2千克梨,再在此基础上列出第二个方程。

例3(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

(1) 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

(2) 有两个未知数,但是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和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因此其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来表示。

(3) 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当然,也可任意设,只是解答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能有学生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列出的方程是x+x÷2.4=5.1,只是解方程的方法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4) 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乘法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5) 求海洋面积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法求(地球总面积-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2.4倍)。

练习十三

可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第6题,如果设第一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x+1)=97,如果设第二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1)+x=97。第8题,利用不同的已知信息可列出不同的方程,如利用“我比你大24岁”,则方程为3x-x=24,如利用“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的3倍”,则方程为x+24=3x。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2.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

4. 正确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

一、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到本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是按照四边形和三角形分类编排,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则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每一种图形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以较大的创造空间。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的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的探索性加强,例如过去直接要求量出图形底和高的长度求出面积,现在则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这样把本单元教学与已有图形的认识联系起来,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图形,巩固和加深了对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并可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教学时可以利用主题图作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主题图做成多媒体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编排意图:

教材分三个步骤安排。

(1)引入。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是一种直观的计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使用过,但是像平行四边形这样两边不成直角的图形该如何数?对学生讲是一个新问题。教材给出提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教材安排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把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教学建议:

(1)结合引入环节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复习。

(2)数方格和填表环节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用把斜边上的不满一格的两个格拼成一个方格的方法,也应给以肯定。要组织学生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培养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

   (3)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根据上面的讨论提出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二步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教师注意巡视和进行个别指导。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割补的方法,都应给以肯定。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可以出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计算公式吗?

第四步进行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如第81页的图),注意在演示过程中显示平移的方法。

练习十五

第2题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需要先画出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再量出底和高的长度,最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第3题是逆用公式的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引导学生依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

第5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先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第8*题是选作题。要求出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的长度,题中没有给出。但从 、 是大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推出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底长的一半,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48÷2=24(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