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模式教学--高效课堂实践记 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1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南张门小学张翼挺

    2010年以前,我的课堂属于“讲堂”模式,教学以讲为主,对教学难点、重点,我总是绞尽脑汁地创设恰当的情景,想方设法地去分解简化,然后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透知识点的含义。当然也穿插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体来说,教师的讲解占七分,学生自主学习占三分,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者,也是课堂的主演者。由于长期使用这种模式,老师包办的多,学生自主学习不够,造成学生学习严重依赖教师的教,缺乏创新精神,多数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个问题老师还没有讲到,我不会。”

“学堂”模式教学

    2010年的下半年,凤泉区教科文体局组织当年的四年级教师及其他年级的部分教师,奔赴安阳殷都区参观学习。在安阳殷都区,我看到那里的课堂是教师主导学生主演,课堂回归到了学生的手中,学生自学、对学和组内展示,然后再全班大展示和师生点评,最后进行反馈练习,学生自主学习几乎占满了课堂40分钟,老师只讲学生百思不解的那一点。

   从安阳殷都区归来后,我把课堂恢复成“学堂”模式,课堂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刚开头,由于不知道怎样放手,过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至于完不成课堂学习目标,教师课下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师生都增添了不少的负担。教学效果苦不堪言,对他人的机械模仿,使课堂成了低效课堂。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面对困难,我们课改实验老师静下心来,认真进行了反思,创造性地对课堂进行了再设计。第一点,二次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的知识内容必须和课本内容相吻合,不过于难,也不过于简单,情景创设恰当易懂,最根本的一点是:导学案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第二点,狠抓小组建设。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状况、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最重要的是:老师要长时间地下到小组里,手把手地教会正副组长怎样合作交流,怎样帮扶差生,怎样组织展示,怎样点评讲解,培养几个小老师。开始老师很辛苦,然而,这却可以换来学生会学习,并且是主动的学习。第三点,科学安排课堂学习程序。导学案提前一天或提前5分钟发放,使学生做到提前预习。课堂开始的10分钟,学生进行对学、群学和组内预展,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指导学生对学、群学和组内预展。课中的15分钟,进行全班大展示和师生点评。小组主持展示和师生的点评。一堂课上教师的七八句点拨语,要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和升华。课堂结尾的10~15分钟进行课堂归纳和反馈练习,没有练习的知识是认识不深刻的。第四点,每堂课后做好课后反思,对成功的经验,今后继续发扬光大;对失败的教训,今后的教学中要克服避免;对创新的做法,进行筛选和存档。

   通过长期的摸索,现在我们课堂已经具备了稳定的模式,课堂学习的高效性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种“学堂”模式,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老师只起到督促、组织、引导、助学的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遇到新问题,学生都在想,我要自己先试一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复习课中的“学堂”模式

    到了期末,临近考试,通常的复习办法是学生做卷,老师批改后大面积地讲解。然而这种传统的复习办法,往往不能唤起“差生”的注意,老师讲了又讲,还是有不少学生没有学会。于是,我们班继续采用学生展示讲解的办法进行复习,一张卷上,容易做错的题目不过八九道,老师有选择地分给各个小组,由小组内的“差生”进行展示,“优生”进行帮助,先进行组内预展,在进行班内大展示,师生点评。这种“学堂”模式的复习课里,“优生”拉动了“差生”的学习,“差生”在展示中找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收获了自信和勇气。从而使复习课不再是老师复习学生接受,而是学生进行复习,学生主动收获,复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自己,老师还是充当指引者、点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