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0-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复习旧知。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新课导入,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探究建模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3)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2、学生汇报。

(1)用厘米量。

①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练习巩固

尝试操作:

(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小结: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教后反思:

本课亮点在于: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2、体现两个转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量。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复习旧知。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新课导入,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探究建模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3)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2、学生汇报。

(1)用厘米量。

①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练习巩固

尝试操作:

(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小结: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教后反思:

本课亮点在于: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2、体现两个转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量。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