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解决的问题,都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心念,如何来确定我们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努力的方向选择对了,就是顺善法的,生命的发展就会沿着善业的轨道升华。
1、所谓孝顺,就是要尊重体贴、恭敬侍奉,让父母心生欢喜。
2、保持一种令人欢喜的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
3、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决痛苦的办法。向上者,求证无上大涅槃;向善者,从一点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4、一切高深的东西,都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做。
5、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
6、在背后绝不说家庭的长短,更不说父母的长短。
7、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与周围的所有人、与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
8、佛教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圆满,是为信、解、行、证。
9、家庭是道场,尽大地是一个禅堂。
10、智慧是我们领悟了世间万象互为缘起的事实后,内心呈现出的高度的觉照和辨别力,它能使我们摆脱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种种碰壁。
11、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12、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13、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14、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15、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16、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17、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18、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19、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20、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31、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32、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33、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34、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35、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36、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37、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38、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39、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40、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41、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4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则。
43、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44、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45、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46、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47、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48、“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49、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50、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要想到,任何一个团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为和主张损害了团体、家庭或者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