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程序教学法

时间:2022-09-11 17:38:56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什么是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中的重点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往往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什么是程序教学法,希望有所帮助!

什么是程序教学法

  一、理论依据程序

  教学是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而设计的教学模式。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小白鼠的迷箱实验,强调学习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强化影响了行为发生的概率。由动物的学习而推断人的学习,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二、基本做法

  (1)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

  (2)按照这些小单元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3)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及时呈现,要求学生做出应答反应(填空或写答案)或选择反应,学生回答问题后立即得到反馈。

  三、基本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是指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积极反应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做出某个反应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生作出进一步的反应。

  2.小步子原则

  是指教材内容被分解成很多小单元(也叫小步子),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

  3.即时反馈原则

  即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立即给予反馈。学生每完成一个小步子,便立即呈现学习结果,并马上进入第二个问题。

  4.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

  5.低错误率原则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

  原理简介

  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是当代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著名代表。他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运用逐步强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把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引入人的学习行为,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作出的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程序教学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选择答案,回答问题(反应),回答问题后立即就知道学习结果,确认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解答正确,得到鼓舞(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其基本操作程序是:

  解释 — 问题(提问) — 解答 — 确认错误的反应,错误率低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程序教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为课题的开展做好理论准备。

  2.调查法:通过调查学校的师资情况与自身发展需求,调查学生需求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对策制定课题研究内容。

  3.行动研究:在具体的实践反思活动中加强课题开发研究,提高能力。

  (1)教育叙事研究:教师通过访谈、教学日记、社区活动、教学实践等获取研究资料,把课题开发的有关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教学案例研究:通过典型的案例的学习,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评价学习他人成长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4.合作研究:教师之间或与校外研究教师组成合作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什么是程序教学法】相关文章:

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论文07-27

案例和项目化教学法在JSP程序设计课中的运用论文07-12

浅淡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论文07-12

项目教学法教案11-12

项目教学法论文08-10

教学法教学设计02-01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07-08

投档是什么意思投档程序是怎样的10-12

英语教学法的心得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