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人过年习俗
过年的习俗,从古至今,人们都特别重视,过节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从腊月初八吃“腊八饭”开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三十团年,除夕守岁,新年拜年,上九登高,直到十五闹元宵,年才算过完,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重庆开州人过年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杀过年猪
农村家庭在过年前要杀肥猪(俗称“杀过年猪”),至早立冬后,至迟腊月下旬,农村有“四六不开圈门”和“杀七不杀八”的风俗,腊月二十七、二十九这两天杀年猪的农户较多。只要开始杀年猪了,农村就开始有过年气氛了。人们常说:“在杀年猪了,要过年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杀年猪后要将猪肉的一半边送到当地食品部门卖给国家,自己只能吃一半,否则被人举报将受严处,过不到清静年。
吃腊八饭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这天开县人有吃“腊八饭”习俗。“腊八饭”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为甜味,农户人家喜欢吃咸味。饭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过小年与祭灶神
在民间,特别是乡村,有过小年和大年习惯。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买一张新的灶王画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农村祭灶神不大讲究,主要是在这天中午或晚上煮顿较丰盛的饭菜吃,或把破旧的灶重新修补好就行了。
扫扬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这是开县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拂去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气氛。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过年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剪贴窗花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年前均有剪贴窗花的民俗。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子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贴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多、内容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粮仓、畜圈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还有一些单联,如室内贴“抬头见喜”,门面贴“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生金”等。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贴门神或倒“福”
在乡下过年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便不敢入门为害。现在门神多为“麒麟送子”像,两个抹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有的人家不贴门神,而是在门的上方两边挂一对大大的红灯笼,在大门正中间贴一个大大的金黄色倒“福”,意味着福运到。
吃团圆饭
这是过年时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农村多在大年三十中午吃团圆饭,城镇人多在大年夜晚吃团圆饭。丰盛的年饭摆满一桌,一家人围坐桌旁,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宴,也享受着节日的气氛。桌上菜,因不同家庭而异,但在农村家庭离不了猪头和鱼的,“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在团圆饭上,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多少得喝一点。开县人可不只大年三十这顿才叫团圆饭,从小年开始,不少人家要宴请亲人吃一顿团圆饭。但这种轮流请客吃团圆饭是有讲究的,特别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一般是到他们认为有地位、有威信的人家去吃。
除夕守岁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我县民间在除夕之夜有守岁的习惯,俗称“熬年”。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不少地方在守岁时要备糕点瓜果,一家老小围坐一团,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发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家里是吃完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人家是小孩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尽管如此,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而老人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新年祭祀
开县人过年时不会忘了过世亲人,在吃团圆饭时,首先把酒菜摆放在席桌上叫已故亲人“吃席”,这叫接“老客”,约一二十分钟后,大家才围拢去吃团圆饭。大年初二开始,很多人都会祭拜过世亲人,将新春的祝福带给另一个世界的人!因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将祖先牌位依次摆放,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
燃爆竹
开县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市民们走出家门,点燃绚丽的焰火,整个开县城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农村,家家户户也会点燃鞭炮,以迎新年到来,祈祷来年红红火火!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爆竹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不少农村家庭还在庭院里烧一堆“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
抢头香
不少人大年之夜喜欢去寺庙祭拜祈祷,人人都想抢到新年第一炷香,让自己来年风调雨顺!这一夜,开县人到盛山大觉寺、南雅大佛寺去烧香拜佛的特别多,到其他寺庙去烧香拜佛的也不少,有的为了抢得新年第一炷香,不惜花重金请寺庙负责人事先作好安排。
新年拜年
过年期间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一种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开县人大年初一开始拜年,又叫“走人户”,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拜年的规距是很有讲究的,初一人们是不走远门的,首先是向自己的长辈拜年,再就是向邻里其他年长的人拜年;初二到岳父母或外公外婆家去拜年;初三及以后才到其他亲朋好友家去拜年。在旧社会,不过正月初五,妇女是不能到别人家去拜年的,初六才开始“走人户”。
吃饺子和汤圆
饺子和汤圆是开县人过年必吃的东西。城里人多数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城里人也有吃汤圆的。乡下人多吃汤圆不吃饺子,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有的在做汤圆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初二早晨吃面条,新年吃面条,是预祝长寿百年。初三、初四早晨仍吃汤圆,有的家庭吃到正月十五。
祭财神
在正月初五这天无论是商场店铺,还是普通家庭,要举行祭财神活动。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祭财神就是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祈望新年要发大财。旧俗过年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在正月初五开业。因为正月初五为财神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业就能招财进宝。
登高
开县人在过年期间的上九这天登高。每年这一天,万人空巷,一家老小带着小吃,清早就往凤凰山上爬,现在也有不少人往南山上爬,爬得越高心里越觉舒服。凤凰山也好,南山也罢,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其气派非常盛大。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这天,在乡下人们常开展击太平鼓、打腰鼓、溜秧歌、舞龙、舞狮等游戏。晚间,乡下家家户户都“放亮”,不少人趁月色出去“摸青”,城市多举办烟花晚会。
闹完元宵,意味着年过完了,人们又开始进入生产、工作、学习的平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