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中学挂职锻炼工作总结范文(2)

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17-06-30 我要投稿
【www.ruiwen.com - 工作总结范文】

(五)教育科研氛围好,形式独特,效果突现。



狠抓教育科研,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而教育科研是加强教师建设的最好载体。上海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搞教育科研的氛围浓,教师的参与率高,发言积极,敢于讲真讲,讲内行话。教研的理念先进,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好,聚集课堂,注重教育行动的研究。他们常说:“听过了可能忘掉、看过了可以记住、只有做过了才能理解”。控江小学的校长说学校教研科研必须注重教育教学实践,重点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中的实录)+反思”,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反对纯理论的研究,会写文章的教师不一定能把书教好。这些话让我深受启发,教研要在做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行动跟进,才能取得有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

 

上海在教研方面有几个独特的做法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下面介绍几个:

 

1、“茶馆式”教研------段力佩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魅力无穷。


“茶馆式”教研源于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个字的“茶馆式“课堂教学方式。每次活动之前组织者会把讨论的主题和将要讨论的问题告知所有参加研修的教师,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实际困难。自由、宽松、愉悦、和谐,这是“茶馆式“教研的特色。发言自由,不规定发言顺序、不规定发言时间长短,可以“插嘴”,可以打断对方发言,可以群体说话,可以说给全体听,也可以与旁边教师先商量一下。每次活动都有主持人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控,围绕主题设计问题,所以上海静安区继续教育学院的张人利院长又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研。“茶馆”里也有专业引领,活动中必须有人对这一研修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与认识。对话中,对原先有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想法进行修正,或者拓展完善,从而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我参加了三场“茶馆式“教研,先是由本校教师发言,然后再由区里教师点评,进行专业指导,教师语言发言积极,争论激烈,讨论中教师语言上有碰撞,但确实激发了思想的火花。

 

2、飞行听课------让教师感到压力就在身边。


区继续教育学院的全体学科的教研员,在事先没有通知情况下,带上听课笔记和板凳,一大早乘车到学校呆上一天或半天,深入课堂听课、反馈、指导,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这种“大兵团”听课是不定期进行。

 

3、赛马场------为教师教学技艺的展示提供了平台。


它是静安区教育局组织的学科教学评比活动,只要是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不论学历、职称均可以参加,目的是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艺;为中青年教师展示才华的机会。我用俗话讲就是“是驴子是马,牵出来骝骝”,教学水平如何,一看便知。

 

4、异地授课------追求公开教学的真实性。


教师举行公开课教学,到别的学校的指定班级进行,目的就是防止出现教师事先多次准备的公开课、造假课,保证教学的真实性、常态化。

 

这些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精明的上海教育同行在教育科研中关注教育行动研究的结果,是对教育实践精辟而形象的概括和总结,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现意义。

 

(六)二期课改----再掀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自一九九八年开始,历时十年的“一期课改”后,上海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称为“二期课改”。一期课改率先提出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二期课改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改变与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性任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康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期课改”与“一期课改”的一个不同之处,是特别重视课程建设过程,设置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将学校层面的实践探索作为课程改革研究的重要组成和重要环节,如今二期课改的春风又绿浦江岸,上海人始终站在全国课改的最前沿。


(七)一对一对话式培训------精细化培训,求实效。


精细化的“对话式”培训就是教研员分三次,要从教材分析上、教学设计上、课堂教学行为上对教师面对面,一对一进行对话指导。听校长介绍,这样的活动要跟踪三次,每次活动他们都要求学科教师始终参与,轮流上同一节课,不断地修改,调整,直到课上的规范为止。教研员,学校,教师形成互动的共同体,通过说课、看课、讲课、评课,一起讨论、找问题、定策略、解问题,提出新的课题研究方向。这样的活动形成课例载体,专业引领、伙伴合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一些经验与做法。

 

三、上海教育发展的原因

 

认真客观地分析上海教育发展的原因,对于改进我们今后的工作,对于我们改造思想,更新观念会产生积极作用。

 

(一)充足的教育投资是上海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以持续强劲的经济发展作为雄厚的教育基础,在教育投入方面体现了“政府负责投入,主管局负责指导和服务,学校负责实施”,职权分明,责任明确,校长在上级指示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造性开展工作。几乎每一所学校设备设施齐全、先进,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广播、电视,部分学校教室内还装有空调,有室内体育馆,塑胶球场和跑道,校园网络系统和电视播放系统,各种活动室、功能室应有尽有。校园的绿化、美化,环境好,走进校园工作和学习,感觉非常舒服。

 

(二)包容、开放的办学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上海教育发展的思想保证。

 

此次到上海挂职,我一个人经常在双休日带上相机、笔记和水,没街走访一些学校,只要在大门口登记一下,亮出你的身份证,就可以进入学校进行参观、随访、拍照,即使大家都不认识,可以进行交流。例如我到建平学校看到一教师正在给一个皮球人充气,注水,好奇的我向他寻问用途。原来是一个心理学教师和学生正在准备一个宣泄室的橡皮人。他主动给我认真介绍建平中学目前心理教学的基本情况。其他学校也是如此,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都到上海挂职学习,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第一天到上海育才初中,范校长在大门口接待我时说:“欢迎你来到育才,因为你们来了可以帮助我们一道发现问题,改进我们的工作,我们学校干部都比较年青,请你多多帮助他们”。一句平实的话,一直到我离开上海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包容、开放、友善的育才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景象。

 

上海人的创新思想和超前的观念,前瞻性的战略,给上海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上海教育提出:必须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全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上海建设一流大城市的进程中,同步超前建设一流的教育;必须在上海未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全面提高新一代市民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必须在市政基础设施的调整建设中重新思考学校的布局结构;必须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加快体制、机制、投资、师资等系统改革;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给教育、教学重新定位。这一观念不仅反映出上海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人的发展功能上的新认识,也使上海的教育事业立足于一个新平台之上,占领了全局的制高点。(上海教育“十一五”规划、学校发展规划、上海课程改革与课程设置等)

 

(三)高校与中小学结合的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是上海教育发展强大的理论支撑。


上海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教育结合的好,高校的专家、教授经常到学校讲学,指导学校教育科研,进行专家引领,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院校的理论研究直接和中小学教育实践相结合,能及时转化成现实的教育生产力。

 

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结合的好,更注重教育行动的研究。这次到上海挂职锻炼,有幸得到了静安区教育学院张人利院长编写并亲自签名的《关注有效教育的十年》,书中无不强调教育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注重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他提出“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进行课程设置”,“学生的教育也有最近发展区”,也是他用“相异构”想理论把段力佩老校长的“茶馆式教学”发展成为“茶馆式”校本研修。关注“有效教育”必须以理论为支撑。

 

(四)竞争与激励机制的形成,是上海教育发展有力的机制保障。


在学校管理体制上,上海实行重心下移,按照事权统一的原则,给予区县更大的教育统筹权,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建立了教师来源多元化的渠道,探索了“校长职级制”,真正建立了“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结构工资制,从而加快了人才质量的提高。校长工资由县教育局考核发放,教师工资由学校考核发放,与职称、课时、工作岗位挂钩,校长、教师面临的竞争压力都很大,所以在工作上的拼劲非常足,这种机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校长和名师。正是他们抓住“机制”这个关键,解决了师资评聘的难点问题,从而形成“处处有竞争,人人有危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局面。

 

(五)教师的敬业精神是上海学校发展的有效内驱力。


上海教师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教师的上班作息时间从上午7:00—下午4:30,几乎全天候在学校,没有午休时间。学校提供免费早、午餐,晚上学生没有晚自习,教师回家休息。走进办公室只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中午教师都在自己的年级办公室备课、会议、辅导、批改作业、交流讨论,和学生谈心,和家长沟通,不管有没有课教师都不准回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责任心非常强。事后我们跟大门口保卫谈到班主任的事,保卫的一句“班主任都是这样的”让我们感慨不已。


(六)坚持不懈地抓名校、名师、名校长建设,是上海教育发展的智力工程。


1999年上海静安区教育局启动“四名工程”建设,造就了一大批名师、名校长(书记)、名校、名学科,建立了名师工作室,由专家领衔,实施精致化和个别化的带教。“四名工程”作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海造就了段力佩、刘京海、张人利、顾正卿这样的一大批教育家和名校长。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为学校教育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上海教育发展的人才库、智力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