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

时间:2024-11-21 23:46:15 海洁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2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读书笔记3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21篇)

  孟子读书笔记 1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孟子读书笔记 2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苍生的忧乐为本人的忧乐,苍生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本人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能够达到圣王的境地。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承继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命的具有,事业兴败,都与能否有忧患认识相关联。

  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分化,此中次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意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重视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记着士的觉醒,对中国学问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当前,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书笔记 3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笔记 4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两句话,我知道孟子就是从三字经开始的。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由于他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名轲,邹国人。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他学习、继承孔子的学说,并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提倡“仁、义、礼、智”,他说人生来就又不忍之心生出仁,羞恶之心生出义,恭敬之心生出礼,是非之心生出智,这四种心是人类区别禽兽的本性。并认为“仁、义最重要”。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词句,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五十笑百步,则何如?仁者无敌、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等。在我津津有味地读故事的同时向我灌输了儒家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真是既读了书有增长了知识,正如爷爷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我沉醉”。对我而言,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让我敬重。

  孟子读书笔记 5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今天,我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诵读》里读了《孟子》。

  首先,我觉得《孟子》经典之处在于他有胆量说出来。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决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历辞。”短短几句说明了孟子敢说敢当的`气度。在《梁惠王》里,讲了孟子对国王的教导,使得国王暗自佩服“寡人愿安承教”。

  其次,我觉得孟子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块五亩的地,养的有蚕,种的有桑树,坚持下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衣服穿了,因为蚕吃桑叶,蚕长大以后可以吐丝做衣服。其道理更深刻:一个人如果做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一定是成功者!

  读《孟子》使我受益无穷。我也要像孟子一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孟子读书笔记 6

  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六节段译?段译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曾皙爱吃羊枣,而曾子却不忍心吃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问道:“烤肉和羊枣哪一种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公孙丑说:“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呢?”孟子说:“烤肉是人人都爱吃的,羊枣却是个别人爱吃的'。正象避讳时只讳名不讳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得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这个各性不出去伤害别人就可以尊重。美国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为大旗坑别人点钱财。印度泥贺鲁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谁家钱财和媳妇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实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挨揍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的各性就不用评价了。

  孟子读书笔记 7

  《孟子》这本书,我也被深深吸引住了。由于在去看书时,历史知识如同绝不变枯的泉水源源不绝地涌进我的人的大脑。

  看见看见,我好像进入了历史悠久的春秋时代,好像看到孟子童年逃学孟母脸部生气的表情;又宛如听到两军对战时人喊马嘶的响声,看到一个个青年人名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乃至为不可以帮上忙而感到遗憾。哪个时期的诸侯国的成功与失败盛衰依然在我的脑海中里不断再现,令我感慨不己。我都对春秋时代的'礼仪知识规章制度加重了一层掌握,也更清晰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正直。

  《孔子》和《孙子》因为我看了,但一件事而言,却沒有《孟子》帮我的震撼力那么大。我想好好地储存这本书,并把孟子纳入我最敬佩的人之中去,给予纪念。

  孟子读书笔记 8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读书笔记 9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笔记 10

  12章有言:“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大意为:“齐王假若用我,何止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

  13章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大意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会有谁呢?”

  乍一听,感觉孟子实在是张狂。在我们这个以谦卑为基调的`国度里,烟雨怎会这样的高调呢?可转念之间,又颇感孟子很是自信。

  孟子以天下为己任,于齐国相居,然不遇。先是一个想挽留的人主动来见孟子,其目的是为齐王争取圣贤之人。孟子嫌齐国礼遇不周,停留三天后离开此地。可是,他仍是心向这方土地,期望大王能有所表示,以达到自己辅佐明君、安定百姓的愿望,直至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可以说,孟子积极入世,有责任、勇担当,襟怀博大,目标高远,时时给人一种昂扬上进的情怀。

  孟子读书笔记 11

  当我津津有味地读完《国学》时,妈妈看我对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给我买了经典国学系列书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认真地读起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为人恭俭,不侮夺人;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过则改之……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车胤囊萤”。

  车胤从小就聪明好学,非常喜欢读书,经常捧着书在书桌前如痴如醉地看,周围人对他都是赞不绝口。但是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晚上看不了书,心里很是苦恼。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里回忆着白天读书的内容,忽然发现一闪一闪的萤火虫,顿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找了一条很薄的手绢,把抓来的萤火虫放了进去,然后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认真的读书。

  用这样的办法,他读了很多书,长大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虽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们一定要像车胤一样刻苦学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孟子读书笔记 12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王权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孟子读书笔记 13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查;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提到,作为子女不能守三年之孝,却要求其他晚辈守孝,责备他们不哭;自己不注重吃饭礼仪,却关注别人啃骨头时牙齿是否会掉;这就是所谓的不识时务,人不清楚自己,却又去关心其他不相关的人和事。

  在工作中,作为管理人员的我们,有时候也在犯类似的错误,对于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反而去要求或质问下属为什么没有做好,造成自己工作被动,这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错误,却又去要求别人。古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现问题时先从自身找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找到工作没做好的.原因,多反思以前工作中的得失,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找到正确的方向或方法。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思考,谋定而后动,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过失,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不足和过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该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刨根问底,才能真正做到让失败或过失成为通往成功的台阶。

  孟子读书笔记 14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

  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孟子读书笔记 15

  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短文一开头,简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证明人和是国家安邦,民族和谐,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无民,何以有君?这种思想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也有所体现。其实,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战争来认证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开篇运用六个排比,通过举出古代贤人志士的事实,体现出他们虽然出身平凡卑贱,但经过异于常人的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责任,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上文的基础上,智者用通过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出遭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到本文的论点。

  我认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个有其智。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国家民众的关系便是国家生存需要各种民众维持,而富强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书笔记 1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孟子读书笔记 17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大家都这样做,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就会蔚然成风,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吧 。

  我们校本课刚学的“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品德,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孝敬的故事吧。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子路的,小时侯家里非常贫穷,经常吃野菜充饥。有一天,他父母饿极了,说要是能吃点米饭该多好呀,他听了就走了很远的路,去亲戚家借了点米,满足了父母的愿望。黄香,小时侯家境贫寒,10岁母亲死了,和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炎热的夏天,他就用扇子扇走蚊虫,让父亲早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就先自己钻进冰冷的被子把被窝暖热后让父亲睡。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他们的孝敬,古人都能做到,我们不就更能做好吗!

  读了《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大家都这样做,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就会蔚然成风,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吧 。

  孟子读书笔记 18

  看完《论语》、《庄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其他“子”,因为《孟子》倡导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因为环境等影响,有的人变恶了,人的性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需要教师的教导,以礼仪约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网上买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对比着学习。网上根据我的阅读习惯向我推荐了《墨子》和《韩非子》,我也一并买下。读了《荀子》和《墨子》后,我发现自己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从内心我是更认同《荀子》的.,但荀子的文章太长、滔滔不绝,可能是认为性本恶的原因,自己也充满了涙气,将墨子和孟子批得一无是处,其过分强调“礼”的重要与我的认识也有偏差,我更趋同孟子的“仁”更重要。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读了之后发现其文风简捷,说理深刻,其崇尚节俭也不像荀子批评的那么过分,节葬等主要思想与我的观点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实践也是我喜爱的,所以,变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拥护者,难怪《吕氏春秋》中记载,当时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几乎一样多,盛极一时,也是曾经辉煌过的,可惜后来工科不被重视,黑暗了2000多年,现在又重新迎来光明了。

  孟子读书笔记 19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来讲解反求诸己的问题。也就是强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问题都要经常做到反躬自问。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可以说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要身先士卒,从自我做起。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国之道、交友的'标准、理想人格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可能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仍对人们提高修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随历史而逝去,而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地积淀、凝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样,越陈越香。

  孟子读书笔记 20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孟子读书笔记 21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2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孟子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人教版孟子的名言01-02

关于孟子名言12-09

孟子上名言12-27

关于孟子的作文素材09-04

关于孟子的历史典故04-23

孟子的名言(15篇)12-12

孟子写的关于反省的名言12-27

孟子的名言集锦15篇12-13

孟子的名言合集15篇01-18

孟子的名言通用15篇12-23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2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读书笔记3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21篇)

  孟子读书笔记 1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孟子读书笔记 2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苍生的忧乐为本人的忧乐,苍生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本人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能够达到圣王的境地。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承继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命的具有,事业兴败,都与能否有忧患认识相关联。

  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分化,此中次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意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重视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记着士的觉醒,对中国学问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当前,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书笔记 3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笔记 4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两句话,我知道孟子就是从三字经开始的。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由于他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名轲,邹国人。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他学习、继承孔子的学说,并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提倡“仁、义、礼、智”,他说人生来就又不忍之心生出仁,羞恶之心生出义,恭敬之心生出礼,是非之心生出智,这四种心是人类区别禽兽的本性。并认为“仁、义最重要”。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词句,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五十笑百步,则何如?仁者无敌、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等。在我津津有味地读故事的同时向我灌输了儒家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真是既读了书有增长了知识,正如爷爷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我沉醉”。对我而言,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让我敬重。

  孟子读书笔记 5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今天,我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诵读》里读了《孟子》。

  首先,我觉得《孟子》经典之处在于他有胆量说出来。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决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历辞。”短短几句说明了孟子敢说敢当的`气度。在《梁惠王》里,讲了孟子对国王的教导,使得国王暗自佩服“寡人愿安承教”。

  其次,我觉得孟子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块五亩的地,养的有蚕,种的有桑树,坚持下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衣服穿了,因为蚕吃桑叶,蚕长大以后可以吐丝做衣服。其道理更深刻:一个人如果做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一定是成功者!

  读《孟子》使我受益无穷。我也要像孟子一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孟子读书笔记 6

  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六节段译?段译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曾皙爱吃羊枣,而曾子却不忍心吃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问道:“烤肉和羊枣哪一种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公孙丑说:“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呢?”孟子说:“烤肉是人人都爱吃的,羊枣却是个别人爱吃的'。正象避讳时只讳名不讳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得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这个各性不出去伤害别人就可以尊重。美国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为大旗坑别人点钱财。印度泥贺鲁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谁家钱财和媳妇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实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挨揍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的各性就不用评价了。

  孟子读书笔记 7

  《孟子》这本书,我也被深深吸引住了。由于在去看书时,历史知识如同绝不变枯的泉水源源不绝地涌进我的人的大脑。

  看见看见,我好像进入了历史悠久的春秋时代,好像看到孟子童年逃学孟母脸部生气的表情;又宛如听到两军对战时人喊马嘶的响声,看到一个个青年人名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乃至为不可以帮上忙而感到遗憾。哪个时期的诸侯国的成功与失败盛衰依然在我的脑海中里不断再现,令我感慨不己。我都对春秋时代的'礼仪知识规章制度加重了一层掌握,也更清晰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正直。

  《孔子》和《孙子》因为我看了,但一件事而言,却沒有《孟子》帮我的震撼力那么大。我想好好地储存这本书,并把孟子纳入我最敬佩的人之中去,给予纪念。

  孟子读书笔记 8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读书笔记 9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笔记 10

  12章有言:“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大意为:“齐王假若用我,何止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

  13章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大意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会有谁呢?”

  乍一听,感觉孟子实在是张狂。在我们这个以谦卑为基调的`国度里,烟雨怎会这样的高调呢?可转念之间,又颇感孟子很是自信。

  孟子以天下为己任,于齐国相居,然不遇。先是一个想挽留的人主动来见孟子,其目的是为齐王争取圣贤之人。孟子嫌齐国礼遇不周,停留三天后离开此地。可是,他仍是心向这方土地,期望大王能有所表示,以达到自己辅佐明君、安定百姓的愿望,直至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可以说,孟子积极入世,有责任、勇担当,襟怀博大,目标高远,时时给人一种昂扬上进的情怀。

  孟子读书笔记 11

  当我津津有味地读完《国学》时,妈妈看我对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给我买了经典国学系列书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认真地读起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为人恭俭,不侮夺人;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过则改之……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车胤囊萤”。

  车胤从小就聪明好学,非常喜欢读书,经常捧着书在书桌前如痴如醉地看,周围人对他都是赞不绝口。但是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晚上看不了书,心里很是苦恼。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里回忆着白天读书的内容,忽然发现一闪一闪的萤火虫,顿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找了一条很薄的手绢,把抓来的萤火虫放了进去,然后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认真的读书。

  用这样的办法,他读了很多书,长大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虽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们一定要像车胤一样刻苦学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孟子读书笔记 12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王权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孟子读书笔记 13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查;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提到,作为子女不能守三年之孝,却要求其他晚辈守孝,责备他们不哭;自己不注重吃饭礼仪,却关注别人啃骨头时牙齿是否会掉;这就是所谓的不识时务,人不清楚自己,却又去关心其他不相关的人和事。

  在工作中,作为管理人员的我们,有时候也在犯类似的错误,对于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反而去要求或质问下属为什么没有做好,造成自己工作被动,这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错误,却又去要求别人。古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现问题时先从自身找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找到工作没做好的.原因,多反思以前工作中的得失,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找到正确的方向或方法。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思考,谋定而后动,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过失,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不足和过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该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刨根问底,才能真正做到让失败或过失成为通往成功的台阶。

  孟子读书笔记 14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

  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孟子读书笔记 15

  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短文一开头,简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证明人和是国家安邦,民族和谐,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无民,何以有君?这种思想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也有所体现。其实,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战争来认证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开篇运用六个排比,通过举出古代贤人志士的事实,体现出他们虽然出身平凡卑贱,但经过异于常人的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责任,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上文的基础上,智者用通过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出遭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到本文的论点。

  我认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个有其智。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国家民众的关系便是国家生存需要各种民众维持,而富强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书笔记 1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孟子读书笔记 17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大家都这样做,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就会蔚然成风,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吧 。

  我们校本课刚学的“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品德,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孝敬的故事吧。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子路的,小时侯家里非常贫穷,经常吃野菜充饥。有一天,他父母饿极了,说要是能吃点米饭该多好呀,他听了就走了很远的路,去亲戚家借了点米,满足了父母的愿望。黄香,小时侯家境贫寒,10岁母亲死了,和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炎热的夏天,他就用扇子扇走蚊虫,让父亲早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就先自己钻进冰冷的被子把被窝暖热后让父亲睡。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他们的孝敬,古人都能做到,我们不就更能做好吗!

  读了《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大家都这样做,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就会蔚然成风,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吧 。

  孟子读书笔记 18

  看完《论语》、《庄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其他“子”,因为《孟子》倡导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因为环境等影响,有的人变恶了,人的性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需要教师的教导,以礼仪约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网上买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对比着学习。网上根据我的阅读习惯向我推荐了《墨子》和《韩非子》,我也一并买下。读了《荀子》和《墨子》后,我发现自己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从内心我是更认同《荀子》的.,但荀子的文章太长、滔滔不绝,可能是认为性本恶的原因,自己也充满了涙气,将墨子和孟子批得一无是处,其过分强调“礼”的重要与我的认识也有偏差,我更趋同孟子的“仁”更重要。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读了之后发现其文风简捷,说理深刻,其崇尚节俭也不像荀子批评的那么过分,节葬等主要思想与我的观点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实践也是我喜爱的,所以,变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拥护者,难怪《吕氏春秋》中记载,当时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几乎一样多,盛极一时,也是曾经辉煌过的,可惜后来工科不被重视,黑暗了2000多年,现在又重新迎来光明了。

  孟子读书笔记 19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来讲解反求诸己的问题。也就是强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问题都要经常做到反躬自问。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可以说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要身先士卒,从自我做起。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国之道、交友的'标准、理想人格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可能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仍对人们提高修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随历史而逝去,而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地积淀、凝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样,越陈越香。

  孟子读书笔记 20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孟子读书笔记 21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